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國家傑青,首發 Nature!打破67年校史,歡迎閲讀。
近日,成都理工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沉積地質研究院、沉積與生物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李超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上在線發表題為《Uncovering the Ediacaran phosphorus cycle》(《解密埃迪卡拉紀磷循環》)的重要研究成果。
李超(前排中間)團隊
據了解,這是成都理工大學自建校以來首篇以該校作為第一作者部門的 Nature 論文,該成果利用李超教授團隊新近研發的能夠直接追蹤古海洋磷含量的碳酸鹽結合态磷酸鹽(Carbonate-Associated Phosphate,簡稱 CAP)技術,重建了地質關鍵期埃迪卡拉紀(635-539Ma)古海洋溶解磷含量波動,研究發現了埃迪卡拉紀古海洋生命關鍵營養元素磷含量的波動和海洋氧化程度之間具有不同于現代海洋的解耦關系,提出了外部因素是埃迪卡拉紀海洋乃至早期地球缺氧海洋實現氧化的原始驅動力假説,這一成果揭示了前寒武紀海洋維持漫長缺氧狀态的根本原因和早期地球缺氧海洋最終實現氧化的根本機制,極大深化了人類對于地球宜居性演化的理解。
該成果是李超教授團隊在過去近 20 年裏在晚新元古代 - 早古生代海洋環境演化領網域裏長期研究工作的一次集中體現。李超教授研究團隊注重以技術創新驅動科學創新,連續在國内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逐步形成了以分層海洋化學結構耦合碳 - 氧 - 硫 - 磷循環為特征的前寒武紀大氣 - 海洋系統演化理論體系。
目前,成都理工大學依托沉積地質研究院和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全國實驗室成立了以李超教授領銜的 " 沉積與生物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 ",旨在打造國際一流的研究與技術平台,期待與國内外同行攜手共進,勇攀地球科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