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從勞務輸出到“漂二代”,回不了家的江西人?,歡迎閲讀。
文 | 五環外 OUTSIDE,作者 | 江大發,編輯 | 優優
一生漂泊的江西老表。
近來,江西老表們有點愁,人在外地坐,鍋從家中來。
前有 " 提燈定損 ",後有 " 王婆與 F4",幾次把阿卡林省送上熱搜,出門在外的老表們,不時就會收獲一些異樣目光。過去,自家被群嘲 " 環江西 XX 帶 ",老表們尚能抬出 "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 的往昔峥嵘,喟嘆自家時運不濟,如今真是百口莫辯。
誰見了不調侃一句:" 從前只知老表能吃辣,不想連吃苦都全國第一。" 但老表們的 " 苦 " 遠不止于此。江西地處 " 吳頭楚尾、粵户閩庭 ",説白了就是自家常年經濟狀況不佳,但擠在全國前十的富豪堆裏,連 " 難兄難弟 " 安徽也自行單飛了。
為謀出路,老表們大都逃不開外出務工的命運,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自出生起肩上就扛着行李箱。
總有網友提問:" 為什麼江西人特别愛回家?" 殊不知老表們是回家路茫茫,有苦在心口難言。
背井離鄉的江西 " 漂一代 "占領江浙粵 " 二房東 "
在廣州深圳随便接觸一個二房東,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是江西老表。在廣東幹得風生水起,但,用他們的話來説," 回江西,找不到自己可以幹什麼。"
吳紅軍,便是其中一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城務工潮在全國蔓延,彼時不滿 20 歲的吳紅軍,是村裏最早一批去外省打工的年輕人,三十多年間輾轉過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像他這樣的 70 後江西老表不在少數。
根據 2020 中國人口普查年鑑,在總計 4518.86 萬江西常住人口中,有 633.97 萬人被其他省份 " 吸走 ",排名前五的流入地區分别是廣東、浙江、福建、上海、江蘇。其中,廣東以 230.32 萬的流入量,榮登含老表量最高的省份。
毫不誇張地説,在深圳每 8 個人裏就有 1 個是江西人;而在廣東的出租屋界,江西老表的濃度更是爆表,直接與福建人和本地人三分天下。老吳的二房東生涯,正是從這裏起步。
江西人口流動情況 圖源:城市進化論
老鄉帶老鄉,是江西 " 漂一代 " 的生存方式。" 江西人出門打工的特點是群聚,無論什麼賺錢的活計,都是親朋好友之間傳幫帶,凡是在某片區發現一個江西人,大概率這裏盤踞着他大半個村子的人。" 老吳如是説。
按照當地的習俗,老吳給了 3000 元彩禮,結婚時妻子的箱底裏壓着自己打工攢下的 5000 元積蓄,夫妻倆在鎮上蓋了三層小樓。女兒出生後,老吳謀劃着繼續出門打工,恰逢在廣東 " 包屋 " 賺了錢的親戚返鄉,説是要擴大生意規模,讓親戚們入股一起幹,正愁沒有謀生路子的老吳,當即砸入全部積蓄。
親戚承包的三棟樓,加起來有上百間房,租客大都是外地民工,幾百塊的小單間裏常常擠着一家三四口人。老吳夫妻管理其中一棟房子,妻子負責樓層的日常清掃工作,閒暇時在附近做手工賺錢,老吳則負責管理和維修。
幾年後,已經上手的夫妻倆脱離親戚單幹,最多的時候手裏有三棟樓,保守的老吳夫妻不敢舉債擴大規模,年入十幾萬已是心滿意足。
令人羨慕的二房東背後,是回不去的家鄉。
時間來到 16 年,廣東出租屋的生意越發不好做。不僅競争者的數量猛增,同鄉們也紛紛轉變策略,包下房子後不再草草出租,而是翻新再配上家電,鎖定白領客户,房租價格也随之水漲船高。
生意急轉直下的老吳,索性轉手房子回了鄉。然而,作一個農民,老吳連一畝三分地都沒有,概因家中的田地早就被政府征收,僅有的選擇就是去幾十公裏外的工業園區碰運氣,但都是些有年齡限制的化工廠在招工。
老吳的親朋好友大都在外打工,有全家在皮鞋廠每年穩扎穩打賺二十幾萬的,有夫妻倆在上海賣菜賺了大錢的,有在浙江幹工地最後做了包頭的,還有開 " 後八輪 " 跑長途運輸賺錢蓋大房子的,但是沒人能在家裏混出頭。
老表們出去打工時常常提着一個桶(受訪者供圖)
在家呆了段時間後,老吳又背着大包小包出了門,這次他們的目的地是浙江,去重操二房東舊業,已有同村的人在前方探過路,所以換個地方起步不會太難。為什麼不是去廣東?因為孩子們畢業以後留在浙江工作,老吳想離得近一些。
有時候,老鄉們聚在一起,酒過三巡之後,總是嚷嚷着:等賺夠了錢,等幹不動了,那時候就回老家,要如何如何地暢快度日。55 歲的老吳不知道 " 那個時候 " 何時會來?從二十郎當歲離家,他已在外漂泊三十幾年,遠比在家的日子更久,家中老父母的面容一年比一年陌生。但老吳無力停下漂泊的腳步,回鄉的暢想,只能暫時封存在酒後的微醺中。
身份模糊的江西 " 漂二代 " 們與故鄉漸行漸遠
" 考出江西,在大城市安家,是江西特色的孝子行為。"
與多數留守兒童一樣,出生于江西東北部小鎮的蘇瑩,從小跟着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只有寒暑假時才能與在外打工的父母團聚。每天放學後,她總是守在電話前寫作業,等待一通不知道會不會來的長途電話。
在爺爺奶奶家裏,蘇瑩與兩個堂妹和三個堂弟共同生活,叔叔們無一例外都去了外省打工,身為長姐的她,擔起了調和家庭關系、監督弟弟妹妹學習的重任。蘇瑩對此沒有怨言,她始終記得父母的叮囑: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那是親人的期盼,也是家庭的未來。
從江西老家到父母打工的地方,要坐十幾個小時的長途大巴,年幼時的蘇瑩無法獨自乘車,必須等同村家長回來接孩子時,才能被順帶捎到父母身邊。有一年暑假,蘇瑩放假的時間與對方錯過了,沒能去到父母身邊,好幾天在夜裏哭醒。
再大一點時,她已經能夠單獨出行,和村裏的孩子結伴坐車出門,但那時迎接他們的不再是一個暑假的瘋玩,小時的玩伴已經開始進廠打工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幸運的是,蘇瑩父母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傾其所有地帶她見識城裏孩子們才能享受的一切。
父親給蘇瑩發來簡陋版海景(受訪者供圖)
等到夢幻的假期結束,她又回到貧瘠的鄉村,回到電風扇嘎吱嘎吱作響的教室,在書海裏埋頭苦幹。2013 年,蘇瑩參加完高考,如願考到了父母所在的城市,家裏為她開了十二桌升學宴慶祝,此後她離開了家鄉,不用等到寒暑假坐十幾個小時大巴才能見到爸媽。六年後,她在這個年幼時向往的城市定居,成為了家人的驕傲。
回望來時路,蘇瑩形容自己的人生是 " 努力從一個家鄉到達另外一個家鄉 " 的過程,從上學時她就堅定地要考出江西,而像多數成功走出來的江西孩子一樣,她不會再回到家鄉,那裏沒有她的渴望,也沒有她的夢想。
同樣是父母在外務工,出生在温州的江西二代王紫薇,要比蘇瑩幸運得多。王父在温州做油漆工,多年後混成了包頭;王母則在温州 " 搞清洗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家政服務,夫妻倆不放心把孩子放在老家,就選擇帶在身邊,忙不過來時就讓住隔壁的老鄉幫忙照顧。
因而,王紫薇從小長在浙江,只有春節時才能随父母回家探望爺爺奶奶,她不會方言,也不愛吃辣,對江西的了解大都依靠父母口述,在家鄉的短暫逗留對她來説就像出門旅行。
不想回家鄉是事實,融不進城裏也是事實。
小時候,户籍不在城裏的王紫薇,只能是交 " 借讀費 " 才能正常讀書。父母交了一筆 " 借讀費 " 讓她進入一所民辦學校,班裏也有幾個類似情況的 " 江西孩子 ",但和喜歡抱團集聚的江西 " 漂一代 " 們不一樣的是,王紫薇沒有和她們做朋友。
直到等到父親攢下一筆錢,在温州的小縣城裏買房落户,她得以正常地參加升學考試,從此求學生涯才沒有了後顧之憂。
長大後,王紫薇不喜歡被問是哪裏人,因為她實在無從回答。她是江西人,卻又是温州版的江西人,只會説普通話,兩地的環境都無法完全融入。最令人厭煩的是,每當有人知悉她的情況,對方總會追問一句:" 江西彩禮真有那麼高嗎?温州嫁妝真給那麼多嗎?"
對此她覺得莫名其妙,不願多做解釋。在她看來,網絡上對江西彩禮的臭罵和對温州嫁妝的追捧都十分滑稽,本質上這些都是地區經濟所產生的結果,而外人卻将這些歸結為人本身的好壞。
像王紫薇一樣的困擾的江西二代不在少數,身份認同上的割裂讓她無所适從,可每當有人要诋毀江西時,她還是會挺身而出,維護父母總念叨着要回去養老的地方。盡管,這裏和她的将來已毫無關系。
散裝的江西,離心式的發展
江西人為什麼 " 愛 " 出門打工,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
2023 年,江西省 GDP 總值為 32200.10 萬億,位列全國第十五名,同比增長 4.1%,增速低于全國水平。不僅與周邊的廣東、浙江、福建、湖南、江蘇相去甚遠,就連友鄰安徽的車尾都追不上。
其中,南昌的 GDP 總值(7203.50 萬億)在全國排名 39 位,甚至不敵揚州、紹興等城市,作為省會城市的中心引領作用不足,因此,贛東北、贛南等地資源被周邊省市 " 吸虹 " 更加明顯,人才流失率位居全國榜首,近二十年人口流入增速持續為負。
正在 " 抛棄 " 江西的,不只是江西老表,還有江西各地市。
去年底,昌景黃高鐵正式通車,江西成為全國首個 " 市市通 350 高鐵 " 的省份,一掃十年前 " 環江西高鐵圈 " 的恥辱。四通八達的高鐵網,不僅讓老表們出門打工更加便利,也加快了各地市融入周邊都市圈的步伐。
位于贛東北地區的上饒,在多方積極協調溝通下,終于成為長三角經濟協調會的 " 編外成員 ";以贛州為代表的贛南城市則在努力擁抱粵港澳大灣區,被親切地稱為 " 北五環 ";以撫州為代表的贛東城市抱着福建大腿,積極融入西海經濟區;位于西部的萍鄉更是直接加入了長株潭都市圈,成為 " 湖南的編外城市 "......
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地市,是江西不夠努力嗎?恰恰相反,江西一直在積極謀求新的發展,從光伏、到 VR、到新能源,每一個都趕在了風口上,卻總在大好勢頭上遭遇困境,而它們給經濟和民生帶來的積極效用,短期内無法定論。換言之,目前無論是江西老表,還是江西各省市," 向外 " 謀生,或許才是更穩妥的生存之道。
結語
鄉愁,在江西人身上格外矛盾。
對于 " 漂一代 " 來説,江西是永遠的故鄉,是賺夠了錢就要回去養老的地方;對于 " 漂二代 " 而言,江西是從小就立志要擺脱的地方,是漸行漸遠後偶感愧疚的家鄉。
這些人共同構成了大家口中所説的 " 一生愛打工 "、" 特别愛回家 " 的江西老表,但眾多調侃背後藏着的卻是老表們難以言説的心酸。
或許在不久的将來,等到江西經濟騰飛的那天,老表們才能真正放下肩上的行囊,好好地環顧故鄉的秀麗江山,從此不做異鄉人。
* 本文中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