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新質生產力:從供給側改革,到供給側變革,歡迎閲讀。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愈演愈烈的時代背景下,中央政府在逆周期調節做足功夫,宏觀調控之下經濟發展彰顯十足的韌性,其中有逆周期,便有順周期。
2023 年 9 月,高層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做出重要指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我們看來,理解長期趨勢及宏觀大背景是投資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對此思考是值得且必須的。
01
新質生產力即供給側變革
生產力,或稱社會生產力、物質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由多重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既包含實體性要素如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又囊括了科學技術、教育和管理等非實體性要素。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 " 新 ",相對應于 " 舊 ",有區别于 " 傳統 "。從本質上看,新質生產力是對當前社會供給側提出的一場變革。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上理解,生產力相當于供給側,而消費水平則對應需求端;需求端長期服從于金字塔型分布——從生存到温飽、到精致的個性化、到極致的奢侈,消費在長期呈現更新的趨勢——或追求更多,或追求更優。
盡管供給側的管理難度遠高于需求端,但同樣擁有一條根本性原則:提高效率。其演變過程往往是以量變引發質變、需求刺激變革。因此,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本質上是對效率的訴求。
新質生產力是對供給側的變革,而不是改革。
供給側改革(2015 年 11 月首次提出),本質上是行業衰退的產物,是政府在對行業進行的逆周期調整,往往由于供應過剩導致,而改革的重點落在去產能,核心是淘汰落後、低效產能以重塑行業價值鏈——當時供給側改革效果最明顯的就是煤炭和鋼鐵兩大行業。
而供給側變革不是僅僅局限于供需關系上,核心是針對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進行更新換代,根本訴求是在既定質量下提升效率,或在既定效率下提升質量。
02
更深層次的内涵意義
新質生產力對供給側變革的訴求,本質上是對加速的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應對措施。根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占比 18.73%,已然進入老齡化階段;而未來 15 年将呈現加速狀态,預計在 2040 年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正如奧古斯特 · 孔德所説:" 人口決定命運 ",老齡化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深遠且廣泛,核心在于:人口老齡化會大幅削弱生產力,從而導致供給側不足。
中國面臨的老齡化挑戰遠比歐美等發達國家嚴峻,甚至不在同一個量級上。
以美國為例,二戰之後的美國人對未來充滿樂觀,使得在 1946 年至 1964 年期間生育率顯著提升,誕生了 " 嬰兒潮 ";伴随着預期轉向悲觀出現的則是 " 嬰兒荒 ",生育率在 20 世界 60 年代中期起便持續下降。
然而,從 2013 年起," 嬰兒潮 " 時期出生的美國人們開始步入退休(美國法定退休年齡為 67 歲),美國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
" 老人潮 " 的到來導致美國生產力(勞動數量)下降,且由于醫療、環境的改善使得人均壽命持續提升,進而在需求邊際增加的同時供給側卻無力支撐。但是,全球化為歐美(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提供了供給,恰好在美國 " 老人潮 " 時期,中國進入了勞動力釋放階段,大量的生產力承擔了美國退休人員的需求。
簡而言之,歐美國家進入老齡化但未面臨因生產力扭曲而導致供需失衡的必要條件,是号稱 " 世界工廠 " 的中國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基礎物資。
當前,中國出現了加速老齡化的現象,但是縱觀全球,很難有另一個 " 世界工廠 " 能夠滿足未來大量的退休人員的基本需求。
因此,從數量補給上,早在 2016 年 1 月就全面放開 " 二胎 ",進一步在 2021 年 8 月放開 " 三孩 ";但是生育意願卻未能同步跟上(2021 年至 2023 年分别為 1.15、1.05 和 1.0),甚至在 2023 年出現了人口負增長。
假設 16 周歲至 60 周歲為勞動力主力軍,當前相當于 8.9 億勞動力贍養、撫養 5.17 億人,比例為 1.72;而如果以大學畢業為界限的話,這一比例為大幅降至 1.12。進一步,假設未來 15 年保持新生人口,以 80 歲為人均壽命,屆時 1 個部門的勞動力至少要負擔 1.27 個非勞動力部門。
既然生育率難以用政策快速調控,而面對不可逆轉的人口結構變化,只能選擇對生產力進行變革,即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本質上,供給側長期就是要求更高的效率;但從生產力與產出的關系來看,效率提升則要求邊際有收益,那麼按照人口的遷徙趨勢,則核心并非要求在同等勞動力之下產出更多,而是在同一供給水平下付出更少的(人)勞動力。
2012 年," 互聯網 +" 橫空出世,此後圍繞着互聯網開創出各種給予 On Line 的新型商業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各類基于流量的平台的湧現。
而 2023 年,Chat GPT 再次掀起人工智能的應用浪潮,各大巨頭紛紛加大力度投資算力。一如既往,行業的躁動最先受益的就是設備提供商,俗稱 " 賣鏟人 " ——英偉達。各種大模型鋪天蓋地般席卷而來,"AI+" 開始暗流湧動。
在我們看來,新質生產力在未來進程中,人工智能絕不會缺席,甚至是中樞力量。從提高生產力的角度上看,算力與算法的螺旋式發展将更多 " 不可能 " 成為了現實(基于 transfromer 之上的語言大模型的出現更具革命性意義),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滲透僅僅是開端,随着帶寬增大、算力提升、算法優化等,AI+X 必然掀起新的產業革命,乃至工業革命。
是為結語,我們在面向未來的投資商,務必重視這條邏輯: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為戰略新興產業;而未來產業,必将由人工智能賦能,即 AI+。
往 期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