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酒店最火機器人,要IPO了,歡迎閲讀。
機器人排隊 IPO。
" 當你住酒店的時候,可能會看到和你們一起擠電梯的機器人;當你在酒店房間,可能是一個機器人為你提供服務;當你晚上餓了在酒店點了外賣,可能是一個機器人為你送貨 …… 這些機器人都是我們的產品。"
5 年前的一家知名創投機構 CEO 年會,台上唯一一位女 CEO 發言。
她叫支濤,從 2014 年開始創業,迄今公司機器人已經在 30000 多家酒店做起了服務生。過去 10 多年裏,這家公司以每年一輪的融資速度拿下了包括騰訊、阿裏巴巴、科大訊飛、聯想創投、攜程等融資。
最近,北京雲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雲迹科技 ")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擊 " 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第六家以 18C 上市章程赴港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
AI 浪潮下,機器人賽道在今年以來異常火爆,但伴随着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的犀利言論,争議同樣席卷而來。
締造最火酒店機器人她要去 IPO 敲鍾了
" 我是理工女,從小就非常喜歡機器人,希望有一個機器人跟我陪伴,幫我完成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像哆啦 A 夢那樣子。" 一次訪談中,支濤如是聊起創業故事。
本科和碩士先後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學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支濤在創辦雲迹科技之前,已經擁有 10 多年的傳感器和自動化工作經驗,曾擔任過北京英維思科技 CEO、上海埃蒙特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經歷行業浮沉,支濤看到了服務業機器人化的趨勢。她和團隊發現,酒店對于服務的需求較大、标準化程度高,并且還具備一定經營規模和付費能力,一旦在酒店場景證明了機器人的商用價值,将有快速復制的機會。
于是以酒店作為突破口,雲迹科技在 2014 年正式誕生。成立之初,支濤就以機器人的商用場景為定位進行布局——這也是不少頭部機器人公司至今還無法解決商業化落地困境時,雲迹就能夠年入 2 億的主要原因。
2015 年,雲迹團隊的第一台酒店機器人誕生,并迅速投入商業化運作。一年後,支濤帶領團隊推出了首款機器人 " 潤 " 系列(英文 "Run"),"Run 在英文裏是奔跑的意思,我們希望它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奔跑者。" 支濤解釋説。
然而,最初進入市場時,酒店機器人還算小眾,支濤在一場演講中回憶,那段時間,她帶着團隊做出的機器人敲了無數個酒店的門,得到的大多數回答是 " 不需要 "。
轉折發生在 2020 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酒店機器人迎來爆發,公司訂單開始激增。這一年,雲迹的機器人已經和全球 1300 多家酒店達成了合作,并開始嘗試拓展酒店以外的場景,其中就包括 2020 冬奧會展廳。
如今,從萬豪、洲際、希爾頓這樣的五星級酒店,到華住、亞朵等國内連鎖品牌酒店,大家對一同乘坐電梯,并主動問好的機器人都已經不再陌生。它們會幫忙送達酒店用品、外賣,還會自動充電,在送餐之後用稍顯慵懶的孩子語氣和你對話—— " 在預定房間的網站上給我一個好評吧 ……" 説着就往遠處揚長而去。
招股書顯示,以酒店作為主要場景,雲迹科技已經成為了國内送物機器人的最大生產商,商業版圖也逐漸鋪開到學校、醫院、園區、科技館、小區物業等領網域。而支濤也終于帶着她的機器人走到了港交所門口。
打開雲迹科技的 logo,藍色背景下是一個小女孩在仰望星空。正如支濤曾提到," 從始至終,我就是在做自己特别感興趣的一件事,機器人的每一次成長都會讓我欣喜若狂,這也是作為工程師最大的驕傲。"
一年進賬 2 億落地 30000 家酒店
機器人商業化,歷來是備受争議的一點。
招股書顯示:自成立以來,雲迹科技已積累超過 3.4 萬名企業客户,包括截至 2024 年底超過 30000 家酒店和 100 家醫院。2024 年一整年,雲迹的機器人完成超 5 億次服務,并于 2024 年 12 月,單月執行超過 186 億次指令。
這體現在财務數據上:2022 年到 2024 年期間,雲迹科技的收入分别約為1.61 億、1.45 億、2.45 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 23.2%;毛利分别約為 3927.1 萬、3915.7 萬、1.06 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為 64.6%;毛利率分别為 24.3%、27.0%、43.5%,呈逐年上升趨勢。
具體來看,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向:一是銷售或租賃機器人及功能套件的交易及租賃付款;二是在 AI 數字化系統下提供服務的訂閲式、交易及傭金式付款;此外還有通過向個人客户銷售商品產生收入。
其中主要收入就是機器人產品的銷售,這就包括上面提到的酒店和醫院等場景下見到的整機機器人,主要代表為 " 潤 " 系列和 " 格格 " 系列。這一部分收入占比超過 75%。而按照 2023 年的收入計算,雲迹科技酒店場景的智能體市場排名全球第一。
但是,公司也在持續虧損——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内公司權益股東應占年内虧損分别為 3.65 億、2.65 億、1.85 億元,以 28.9% 的年復合增長率減少;經調整淨虧損以 65.7% 的年復合增長率收窄,分别為 2.24 億、1.20 億、2755.9 萬元。
或由于商業場景優勢,雲迹科技一直備受創投圈青睐。2014 年成立之初,公司就拿下了安徽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的種子輪融資,随後以平均一年一輪的速度總共進行了8 輪融資。
其中,包括騰訊、阿裏巴巴、科大訊飛、聯想創投、攜程等多家頭部大廠接連出手,還有啓明創投、沸點資本、瀾亭資本、洋葱基金等一眾投資方,以及上海、江蘇、河南等地的引導基金進入。從 2021 年底最後一輪融資來看,雲迹科技的估值已經到了 40 億人民币。
目前除了支濤本人直接持有公司 9.73% 的股份,控制行使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合共約 36.52% 的投票權外,三位聯合創始人及員工持股平台共持股 20.6%,其餘股份均分散在投資方手中。
其中,對公司加持多輪的沸點資本持股 10.70%,是第一大外部股東;科大訊飛持股 12.54% 的安徽人工智能公司持股 9.57%;林芝騰訊持股 9.09%;啓明創投旗下 QM165 持股 4.04%,北京啓明持股 1.35%,合計持股約 5.39%;聯想基金持股 4.22%;阿裏旗下杭州灏月持股 2.94%;早期個人投資者持股 1.12%。
早在 2022 年 2 月,雲迹科技就曾計劃在上交所科創板 IPO,并緊接着啓動了上市輔導備案,不過最終在本月撤銷了上市申請。如今赴港,雲迹科技迎頭趕上港股爆發浪潮。
泡沫 VS 盛宴機器人 IPO 潮要來了
雲迹科技或許是機器人創業公司集體走向 IPO 的一個号角。
在此之前,業内最具代表性的是 "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 優必選。2023 年 12 月,優必選在港交所主機板挂牌上市,将機器人賽道重新拉回大眾視野。這家創立于 2008 年的公司經歷 10 多年長跑,一度撐起 400 億估值。
一年後,越疆科技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 " 中國協作機器人第一股 "。28 歲的創始人劉培超從深圳南山一間不到 40 平方米的公寓裏起家,逐漸将越疆的產業從工業場景延伸到商務場景和家庭服務場景,如今,越疆總市值已超 240 億。
在 IPO 道路上,最新動态是在今年 1 月,海康機器人完成了深交所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回復,這是一家脱胎于老牌科技公司海康威視的機器人新秀。除此之外優地機器人、節卡機器人、遨博機器人、匯川技術等相繼傳出或正在等待 IPO 進程;還有雲迹科技的老對手 " 擎朗智能 " 也在同行的 IPO 讨論中頻頻出現。
目之所及,機器人 IPO 或要迎來一輪爆發。
另一邊的行業熱潮似乎正在印證這一觀點——承接 AI 帶來的技術變革,具身智能機器人異常火爆。從開年爆紅的宇樹科技,到頻頻曝出融資的智元機器人、維他動力、松延動力、智平方、逐際動力、星海圖等等,一幕幕将 2025 年帶入了行業 " 元年 "。
從科幻概念到產業爆發,機器人行業迎來了一場集體狂歡。但此時,争議也喧嚣塵上。
正如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宣稱,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他認為機器人商用開發并不完善,當前的融資熱潮中泡沫過大," 我問這幾個 CEO,你們商業化可能的客户在哪裏?"
至此,機器人賽道頗受争議的商業化問題再次擺到面前。回到行業真正的需求痛點上,我們似乎可以從支濤的一段話裏找找答案——
" 我們希望機器人幫助人類做兩件事情:第一件是人類不能做的事,那些冒着生命危險去救火救災,醫生、護士冒着自己健康被損害的危險進入輻射區、感染區和傳染區的事情;第二類是人類不想做的事,那些簡單重復枯燥一遍又一遍跑動的工作應該交給機器人去做。"
支濤解釋了創業的初衷," 機器人把人類不能做的事和不想做的事拿走,把想做和願意做的事留給人類。" 這或許才是它們誕生的目的。
泡沫還是盛宴?所有人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天天 IPO",作者:楊文靜,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