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2023年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洞察報告,歡迎閲讀。
專精特新即 " 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 ",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有這四類特征的中小企業,根據《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專精特新企業可劃分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三個層次。
專精特新企業圍繞《中國制造 2025》十大重點領網域進行構建,以突破 " 四基 "(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發展瓶頸為重點發展方向,專注于產業鏈上某個環節,主營業務聚焦,同時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新活力和抗風險能力,既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也是制造業更新轉型的重要產業基礎。
1、發展環境
支持政策頻出," 專精特新 " 邁入加速發展階段
随着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造業也由勞動密集型領網域向知識密集型領網域轉變。2011 年 9 月,工信部《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首次提出将專精特新發展作為促進我國中小企業轉型更新的重要着力點,此後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出台一系列政策,從戰略設計、基礎設施、人才支持、資金支持等方面對我國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養體系進行了不斷完善。總體來看,我國專精特新發展歷程可以分為戰略布局階段(2011-2016 年)、初步實施階段(2016-2019 年)、加速發展階段(2019 年至今)。戰略布局階段重在概念厘清和專精特新實施途徑的部署,2013 年起在工信部的主導下在全國試點并逐步推廣;伴随着 2016 年工信部牽頭 " 專精特新 " 企業培育認定體系和培育機制的落地,專精特新正式進入初步細化實施階段,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9 年以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計劃正式實施、政治局會議将 " 專精特新 " 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标志着 " 專精特新 " 邁入加速發展階段。2022 年工信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優質中小企業培育的三個層次,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更為清晰的刻畫,同時我國地方各級政府在國家整體戰略基礎上陸續出台相關金融财政、融資支持及便捷化服務等支持政策,并結合當地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 " 專精特新 " 發展重點。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相配合的背景下,國内 " 專精特新 " 小巨人企業持續提質擴容,截至 2022 年底,工信部共分四批次公示了 8997 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已近乎達成 2025 年培育 1 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目标。
制造業大而不強,專精特新企業成 " 強鏈補鏈 " 生力軍
随着全球經濟持續下行、國際貿易環境不斷惡化,全球產業競争格局發生重大調整、供應鏈體系重構,各國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風險逐漸顯現。我國自制造強國戰略實施以來,制造業生產水平和影響力均大幅提升,但在醫療器械、電子通信、集成電路、核心工業軟體、高端材料、精密設備等重點領網域仍需依賴進口,關鍵核心技術 " 卡脖子 " 問題普遍存在且呈現產業鏈上下遊共生發展生态不完善、專業技術、高端人才儲備不足、區網域產業鏈同質競争嚴重等現象,亟待推進基礎應用研究,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完成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制造業產業鏈中的重要參與者,具有體量小、決策層級少、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快、固定資本投資轉向更為靈活等特點。一方面憑借自身專業性在產業鏈細分領網域精耕細作從而更快實現創新技術突破,并產生創新正反饋,發揮強鏈補鏈的關鍵作用。例如,現階段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的核心技術產品超四成填補國際或國内空白,超五成應用于關鍵領網域補短板,強鏈補鏈效應顯著;另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通過與大型企業分工合作、錯位競争,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融通發展,有利于塑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共生的產業組織形态,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競争力。綜上,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產業扶持,激勵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重點攻堅,突破現有產業鏈供應鏈 " 卡脖子 " 環節,将成為我國制造業強鏈補鏈、打造產業集群的重要舉措。
新興技術應用成為撬動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點
現階段," 專精特新 " 企業數字化裝備占比、信息系統覆蓋率和設備聯網率均具有較高提升空間,企業内部 " 數據孤島 " 的現象比較普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產經營承壓,制約了企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AI、大數據、雲計算、元宇宙、VR/AR 等技術快速迭代演進,幫助人類生產效率進一步飛躍,從而有望打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桎梏。一方面,大數據、雲計算、5G 等新興技術打通人與人的在線連接、設備之間的計算存儲、上下遊供應鏈與交易等環節,帶來了中小企業數字化連接條件的不斷改善," 端 - 邊 - 雲 - 網 - 智 " 的一體化新 IT 架構革命則在全量連接基礎上帶來智能化更新,迅捷、高效、智能的數字化連接幫助企業重新整合產業鏈、改造生產流程、更新供應鏈,降低生產、倉儲等物流成本,從而提升生產運營效率。例如,專精特新企業華緯科技通過搭建全流程業務管理體系實現了業務經營效益和組織管理質量的提升,生產效率、能源利用率分别提高 20%、10%,運營成本、產品不良品率降低 20%;
另一方面,以元宇宙、AR/VR 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可通過數字手段實現虛實結合,助力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商業模式,開拓新的商業領網域。如在工業領網域,依托 VR/AR 技術打造的虛拟工廠通過虛拟化建模,實現工廠的數字化仿真、優化、管理和控制,在設計、制造、運營等方面打造全價值鏈體系。例如,專精特新企業瑞芯微電子和鴻泰光電科技分别利用虛拟工廠技術實現了芯片設計和顯示屏的數字化設計及制造。
2、發展現狀
梯度培養體系不斷完善,小巨人企業持續提質擴容
《" 十四五 "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按照中小企業發展周期的演進過程,将優質中小企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則主要聚焦前三層次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的層層申報。其中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位于產業基礎核心領網域、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好,是優質中小企業的核心力量。截至 2022 年底,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初見成效,已分四批培育 8997 家,接近《" 十四五 "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提出的 1 萬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的目标數量,其中,第一批復核通過 155 家、第二批認定通過 1584 家、第三批認定通過 2930 家、第四批認定通過 4328 家。
此外,由于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标準各成體系,不利于培育工作的持續開展,為進一步提升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的系統化、規範化和精準化水平,《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從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四個維度細化了認定标準。其中,專業化指采用專項技術或工藝通過專業化生產制造專用性強、專業特點明顯、市場專業性強的產品;精細化指采用先進技術或工藝,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特色化指采用獨特的工藝、技術、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產的具有地網域特點或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新穎化指借助自主創新、轉化科技成果、聯合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研制生產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小巨人企業分布呈現東密西疏,重點聚焦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產業領網域
從地區分布來看,受益于區網域性產業鏈協同效應,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浙江、廣東、山東、江蘇、北京、上海位列前 6 名,企業數量均超 500 家,而中部地區的安徽、湖北、湖南、河南位列第 7-10 位。
從行業分布來看,前四批實際入選的 8997 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與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產業領網域高端吻合,其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機械裝備(含電子裝備、農機裝備、高級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網域 " 小巨人 " 企業數量分别達到 2156 家、1881 家、1536 家、718 家。同時根據工信部數據,來自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產業領網域的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數量占比由第一批的 74.2% 增至第四批的 81.1%,呈現逐批次提升趨勢,表明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已經成為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是我國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
3、發展展望
多方合力纾解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困局,切實滿足轉型需求
現階段,我國數字化轉型正由探索起步階段向系統變革逐步推進,轉型領網域、支撐體系、生态建設正不斷完善更新,越來越多的企業具備轉型意識并開始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實質投入與行動探索,但不可忽視的是,受限于資金、人才、技術、認知等因素,企業 " 不能轉、不想轉、不會轉、不敢轉 " 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國家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省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未被認定為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的其他企業達到數字化深度應用階段的比例僅占 19.1%、11.6%、8%。
政府主導 " 鏈式發展 "、第三方供應商提供 " 一站式數字化服務 " 滿足共性轉型需求
部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基礎薄弱,疊加數字化經營管理難度較大,上下遊對接成本高,無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完整數字化鏈路的構建。為此,工信部提出 "3+1+N" 的工作機制和 " 鏈式發展 ",產業鏈核心企業開放技術平台和數據資源,從而帶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入數字化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态,降低轉型成本的同時提升上下遊協同效率。此外,市場上提供 " 軟體 + 硬體 + 平台 + 服務 " 一站式數字服務的供應商不斷湧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購買解決方案與服務從而獲得全棧數字化工具,解決技術研發、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智能決策等全場景具體問題。以上兩種路徑有望滿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共性數字化轉型需求。
低代碼技術滿足個性化轉型需求
專精特新企業深耕產業鏈細分領網域的特點注定了其 " 千企千面 " 的特性,低代碼技術作為一種無需編碼或僅需少量代碼即可快速生成應用程式的可視化應用開發方法,具有易操作、高敏捷、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十分契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滿足個性化、多元化前提條件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的需求。随着低代碼技術的普及與不斷迭代," 專精特新 " 企業低代碼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截至 2021 年,制造業 " 專精特新 " 企業低代碼市場規模接近 7 億元,而這一數據将在 2025 年達到 30 億元,屆時低代碼平台除了幫助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因地制宜降低轉型成本外,還将提高轉型過程中的問題解決效率,有效改善服務體驗。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 "36 氪研究院 " 微信公眾号。
36 氪研究院
36 氪研究院根據行業發展、資本熱度、政策導向等定期輸出高質量研究報告,幫助政府、企業、投資機構等快速了解行業動态,把握發展機遇和明确發展方向。同時,研究院致力于為全國各級政府、企業、VC/PE 機構、孵化器 / 產業園區等提供專業定制化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