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比電車續航還要虛的,可能就是充電時間了。,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差評汽車部 ,作者脖子哥
都説比亞迪賣了一千多萬輛新能源車,但從來不建充電樁?
那現在造了,友商又不高興。。。
還記得前幾天,脖子哥説過比亞迪發布兆瓦閃充這事兒 ( 傳送門 ) ,大家應該都看過了吧?
之前就説到比亞迪自建的兆瓦閃充站,啥水平呢?官方説單槍能到 1000kW ,雙槍最高能到 1360kW ,這别説掀桌子了,都快把桌子給拆了。
要知道目前大多數品牌超充樁,它的功率極限一般就在 500-600kW 左右。
比如特斯拉的 V4 超充樁,峰值功率是 500kW ,寶馬和奔馳合作的逸安啓超充站,也只有 600kW 。比較高的是極氪的極充 V3 ,它可以突破到 800kW 的水平。
但兆瓦閃充一來,以上都得靠邊站站,所以友商們就有點坐不住了。
前幾天華為就先公布了一波預告,推出了類似的兆瓦超充充電樁,據説峰值功率會達到 1.5MW ,看着比比亞迪這個還要吊。
不過,按照百人會上華為高管的説法,這個樁大概率是給卡車用的。一般卡車充電樁都會比家用車高點,畢竟卡車用電更猛。比如特斯拉給 Semi 卡車用的移動超充樁,就可以高達 750kW ,遠超 V4 超充樁。
我想華為應該只是想秀秀技術,等以後兆瓦閃充的車多起來,再改成家用車超充樁也不遲。
但另一邊,極氪就真搞了個乘用車的全液冷充電樁,最高功率 1.2MW ,關鍵人家就一個槍,功率就接近比亞迪雙槍了,只能説沒有雙槍充電的兄弟有福了。。。
雖然宣傳上功率一個賽過一個,仿佛一個新時代就快來了,但大夥真别覺得手裏的電車忽然就落後了。就算這玩意兒真用上了,也不一定能達到車企宣傳的水平。
咱們看看身邊這些車,車企也説 15 分鍾内充滿,實際上充 80% 都夠嗆,動不動要花半小時、一小時。充電速度的實際感受,可能比續航都要虛了吧。
説到底,車企們肯告訴你的,那都是理想狀态。真想跑到這個參數,天時地利人和,缺一個都不行。
就拿樁來説吧,先不説比亞迪這 4000 個支持 10C 的樁啥時候能掏出來,光是用個 4C,都有點費勁。畢竟 4C 的車好找,4C 的樁就未必了。
比如在杭州的高速服務站,你遇到最多的應該是像這樣功率在 250kW 的樁,一般認為就是 2C 樁。你就算是有 4C、5C 的車,那也是按 2C 的功率來的,要充近一個小時才滿。
所以樁不夠是個很大的問題,但另一個問題是,按道理 2C 也應該是半小時充滿,為啥實際上都要充一個小時?參數直接對半砍?
按照定義,C 代表的是充電倍率,計算公式是:C= 充電電流 / 電池容量,比如你電池容量 100Ah ,拿 200A 的電流去充,C 就是 2 。
換種不太恰當的説法,可以理解為 100kWh 的電池,200kW 的功率去充,理論上是不是半小時就充滿了?
但問題是這個幾 C 壓根不是實際測出來的值,而是一個理想值。
還是剛才那個高速服務站的充電樁,咱們拿頂配的智界 R7 和小米 SU7 都測了下,它倆的電池都是 100 度左右,但實際上這兩台車都只維持在 160kw 左右的充電功率,如果要達到真正的 2C ,至少得到 200kW。
為啥會這樣?你再看看它銘牌上的 250kW 是怎麼來的。要在額定電壓 1000V 的情況下,電流 250A 拉滿,才能到 250kW ,那我問你,你車是多少 V 平台的?
所以第一個原因是電壓,我們常説的 800V 平台并不是準準的 800v,像小米 SU7 Max 的實際最高工作電壓達到 871V ,但即便如此,也依然到不了充電樁的額定功率。
更别説在充電時候,電壓還有個爬坡的過程,實測是要到充電快結束的時候,充電才進入最佳狀态,但随後馬上就進入末尾的涓流保護了,這段花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麼説。。。兆瓦閃充想達到的 1MW 功率,需要同時達到 1000V 電壓和 1000A 電流,估計也只會在某段時間才能達成,也可能永遠達不成。
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電流,這玩意兒也達不到額定數值,原因就有很多了。
首先充電櫃的總電流是有限的,整個充電櫃額定電流才 640A 的電流,要分 8 個充電槍,如果節假日人多一點,那肯定要被分流,單個槍 250A 都沒有,當然就慢了。
而且這裏邊還有個優先級的問題,有的樁按先來後到,有的樁直接公平分配。
另外也有靠外挂的,之前不是流傳出來比亞迪 " 搶電 " 的説法嗎?因為比亞迪的 " 升壓充電 " 技術,只要和比亞迪一起充電,整排櫃子的電就都被它吸走了。
哎,迪子的代碼在你之上。。。
而且充電這事兒本來就是個玄學,它不像汽油标 95、92 那麼精确,有時候車企在自己園區裏做演示,性能天衣無縫,説 5 分鍾充滿就 5 分鍾,但到實際的充電樁就未必有這麼強。
温度啊,氣候啊,還有當地的充電樁的建設啊,甚至線路老化、接觸不良等等,都可能有影響電流大小。最終的充電速度肯定沒大夥兒希望的那麼快。
所以,咱們根本沒必要太糾結網上公布的充電參數,不管能到多少 kW 、幾 C 都和咱們日常充電都關系不大。
更别説,就算能充這麼快,也還有個成本的問題。
目前 4C 充電樁功率要到 500kW 以上,都必須用液冷,那你要 1MW ,對液冷的要求肯定就更高。比亞迪還沒説兆瓦充電樁的液冷是咋做的,但過去 4C 充電樁就有個大問題,就是貴。
液冷充電樁的單樁成本大概是 8-12 萬元,是傳統風冷樁的 3-5 倍,除了要用更強的 SiC 元器件,那光是液冷模塊就要 2.5 萬,甚至每 2 年還要換冷卻液,換一次就要 2000 塊。
很多地方的超充站電費才幾毛,服務費就要 1.5 塊,也是可以理解了。咱們用電車很大一部分就是圖個省錢,到時候充個電别比加汽油還貴了。
所以超充的問題其實很多,你有超充的車,未必找得到超充的樁,或者有樁,也不想花這個錢去充。
説白了,用得到的參數才是好參數。大多數電車用户,對充電樁的要求還是 " 好 " 和 " 多 " ,比如在節假日,不用搶充電樁,不遇到壞掉的樁,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在大夥兒搶着做 10C 之前,脖子哥還是希望能讓更多車主體驗到 4C、5C 的充電速度,畢竟用得到的,才是實打實的。
撰文: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