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大城市興起“臨時兒女”,不少從業者月入過萬!,歡迎閲讀。
年輕人經常會拿 " 一個人去醫院看病 " 來評判孤獨指數。對于老人來説,獨自看病并不少見,很多老人都會因為排隊時間長,不熟悉相關流程耽誤了很多時間 …… 如果子女不在身邊,誰能為老人提供幫助?一種新職業在滬上悄然興起。
所謂 " 臨時兒女 " 是網絡上興起的新名詞,也就是當老人需要獨自去醫院時,花錢雇來陪同挂号、引導就醫、跑腿拿檢查報告的陪診師,這些陪診師就扮演着 " 臨時兒女 " 的角色,全程陪護不熟悉看病流程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們,而他們的細心和靠譜,更為這個行業赢得了尊重。
老人陪診師,
這類新職業悄然興起
在人社部 2020 年發布的 9 個新職業中," 社群健康助理員 " 榜上有名," 為患者提供預約挂号、繳費、取藥、辦理住院手續等協助服務 " 就是其職責之一,這就是陪診師的主業。
目前陪診師這個職業在各大城市悄然 " 興起 "。小到為患者取号、陪同候診、與醫生溝通、交錢拿藥,大到跨城市問診 …… 職業陪診師幾乎可以包攬病人看病的一切準備工作。
不少陪診師在網上分享自己月入過萬的經歷,很多人以為做 " 老人陪診師 " 是一項輕松的工作,唯一内容就是陪客户看病,無需任何專業背景或工作經驗," 零基礎也能入行 "。
而在陪診師 "80 後 " 小李看來,月入過萬其實沒有外人想象中的簡單輕松,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小李已做職業陪診師一年了,她表示陪診師是一個需要專業知識的服務職業,必須熟悉各項就診服務環節,提前和患者溝通病史,提醒準備物品,規劃路線,确定到院時間,還需要關注各大醫院最新動态,還要了解各家醫院的專長和相關醫保政策,摸清每個科室、檢查室、繳費處的位置,學習醫療相關基礎知識 ……
" 大部分客户都是老人的子女工作忙,老人也不願意總麻煩子女請假,也有一些是從外地專門過來看病的。" 小李説,她白天跑陪診業務,晚上就翻閲各類心理學、醫療服務類書籍,浏覽科普視頻等,學習相關知識。
小李對自己的評價是 " 身手靈活,肯學習,反應快 ",她平均每天陪診 2 個客户,一年以來,她的腳步幾乎遍及上海所有的三甲以及部分二甲醫院。
人口老齡化的,
找個 " 臨時兒女 " 成剛需
上海正邁入深度老齡化,户籍老年人口占比 36.8%,而根據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數據,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 1.9 億。老人對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需求旺盛,但子女工作忙碌矛盾較為突出。
在此背景下," 花錢找人陪我看病 " 已經成了不少人的剛需,陪診師這個職業在各大城市悄然 " 興起 ",而且不止在一線城市,全國多地都有陪診師出現,并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其中。
如今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索 " 陪診 ",就會出現多個陪診 APP,而大家熟知的大眾點評、美團等 APP,也有陪診商家入駐提供陪診服務。市面上的半天陪診服務大多定價在 200 到 300 元之間,全天 300 到 500 元不等。從評價内容來看,不少都是工作繁忙的子女為父母請的陪診。
不僅是老人和小孩子,年輕人對于陪診師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獨居是許多年輕人的常态,然而根據醫院的相關規定,在大部分有創檢查和手術之前,都必須有患者和家屬共同籤字。
" 像是很多年輕人要做無痛胃腸鏡,這種醫院規定一定要有人陪同的,很多年輕人就是自己在大城市打拼,他們也會請陪診師。" 很多職業陪診師表示," 我們也算是充當他們的臨時家屬了 "。
" 陪診師 " 職業也亟需規範
不過,由于目前陪診機構的服務流程、内容等并未進行統一規範,存在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良莠不齊。有的老人找的陪診師在服務期間玩手機,還跑錯科室,陪診服務結束後還説超時要加錢;有的陪診師同時約了兩位病人,就診期間一會兒就不見人影了。
目前 " 陪診師 " 還處于 " 無序 " 發展狀态。" 陪診師 " 的專業規範、收費标準尚未出現統一要求,上崗門檻較低,服務和質量也得不到保障。而就實際來看,專業的 " 陪診師 " 須具備一定的醫療等專業素養,同時要有一定的醫療資源等,這樣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如果遇到病患突發意外怎麼辦?發生違約或侵權情況時,雙方責任又該如何界定?這些問題也亟需規範。如果不盡早規範,很容易出現異化、變味,比如有些陪診師淪為新 " 黃牛 ",為一己之私而誤導甚至欺騙患者,最後壞了名聲、毀了行業。
上海師範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郝勇表示,要讓 " 陪診師 " 這一新興職業行穩致遠,相關職能部門應适時将其納入新職業分類,完善行業規範和标準,包括設定準入門檻、持證上崗、規範收費标準、建立備案登記制度等,并予以嚴格管理。只有更規範,才能促進行業更有序、更健康。
此外,郝勇建議 " 陪診師 " 還需通過豐富醫學素養、加強醫療知識學習,不斷提升陪診服務質量,做到根據患者病情及時引導和幫助患者 " 精準診療 ",從而讓 " 陪診師 " 成為 " 多赢 " 的診療服務新職業。
來源 | 新聞晨報
(編輯 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