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全國生态日丨科考隊眼裏的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增加了、水更清了,歡迎閲讀。
8 月 15 日,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生态日。此時,一支科考隊伍正在青藏高原北部的阿爾金無人區,對阿其克庫木湖和鲸魚湖開展采樣工作。此次科考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以下簡稱:地湖所)牽頭開展 " 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 " 專題研究,針對青藏高原湖泊開展了詳細的水量、水質和生态系聯考察。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狀況向好
青藏高原橫跨西藏、青海、新疆、四川、雲南、甘肅六個省區,約占我國 1/4 的國土面積。這片高原的平均海拔達到了 4000 米,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都發源于此,因此這裏也被稱作 " 亞洲水塔 "。夏季,是青藏高原最美的時節,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羅棋布,或如翡翠碧綠,或如寶石湛藍,澄淨湖水倒映着遠處的雪山,天空鳥群翔集,組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青海湖
2023 年 7 月,地湖所的隊伍再次出發,前往青藏高原開展科考。" 這項科考已經持續 5 年了,每年我們都要在高原工作兩個月,今年的重點是青海湖、黃河源,以及阿爾金無人區。" 地湖所研究員施坤擔任科考隊的隊長,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無論是數據分析,還是肉眼看到的景象,這裏的生态都有可喜的變化。" 我們在科考的路上,經常能看到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等野生動物。今年我們在青海湖、星星海兩處湖泊,還看到了大量湟魚。有了魚群,還吸引來大量鳥類。"
△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鄂陵湖的生态環境,給施坤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兩個湖泊處于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它們是黃河幹流源頭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兩湖之間的直線距離不到 10 公裏,素有 " 黃河源頭姊妹湖 " 之稱。在這裏,科考隊發現湖邊牧草生長茂盛,浮遊生物豐度較高,以哲水蚤為優勢種。湖面上飛翔的鳥類群集,這表明水網域環境的承載能力相當高。
△施坤
這支科考隊伍的重點工作都是圍繞着 " 水 "。施坤介紹,科考隊的工作涉及水質、水生态的采樣。" 分析水的透明度、氮磷指标、微生物和藻類的情況 ……" 他介紹,最艱苦的工作就是底泥采樣。很多高原湖泊屬于 " 構造湖泊 ",深度能達到上百米,他們劃着小艇來到深水區,把沉積物取樣鑽放下去,再拽動纜繩提上來,高原空氣稀薄,隊員們常累得氣喘籲籲。" 有些時候,低估了湖水深度,放了上百米的繩子,辛辛苦苦拽上來,發現什麼都沒采到,還得重來。"
科考路上,多變的天氣暗藏危險
高原風景美麗,但處處隐藏風險,科考隊 5 輛車上裝載了門類齊全的物資,但無人區裏路況復雜,經常會遇到陷車等突發情況。特别是在一些無人區裏,手機失去信号,科考隊只能通過衞星電話向後方報平安。
由于工作強度很高,大家到晚上都是累得倒頭就睡。施坤今年本來也想去阿爾金無人區,但在結束黃河源的湖泊考察後,他就被隊員們勸回來了。施坤解釋," 我有高血壓,阿爾金無人區的條件更艱苦,一旦身體出問題,根本沒辦法及時施救,會拖累隊伍。"
△科考隊乘坐小艇下湖采樣
科考隊最怕的還是在湖裏遇到強對流天氣,短短十幾分鍾,就能從大晴天變成狂風冰雹。今年,科考隊在青海湖考察時借到了一艘大船,前往湖心采樣。原本,大家都以為這會比平時的工作輕松些,可沒想到還是遇上了大風,船只猛烈颠簸,不少隊員都因暈船嘔吐不止。
△湖中采樣
" 這還算好了,暈船嘔吐難受一陣子,也就過去了。前幾年,我們在西藏納木錯采樣時,才是真的危險。" 施坤説,當時他們在湖裏遇到了狂風,皮劃艇還漏氣了。" 我不停用打氣筒給皮劃艇補氣,隊員奮力往岸邊劃,但風太大了,很難靠岸。當時,我們都以為回不來了,最後能脱險真的是走運。"
水多了,水更清了
工作雖然艱苦,但科考隊員們都為獲得的一手數據而欣喜。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最密集的地方,湖泊數量多、面積大,湖泊水資源儲量占全國 70%以上。近年來受氣候暖濕化的影響,青藏高原湖泊數量、面積、水質和水生态系統均發生了顯著變化。" 我的研究方向是用衞星遙感的方式監測水質,通過對比近 30 年的遙感數據,能發現青藏高原的水網域面積大了、水也更清了。" 施坤介紹,以甘肅與青海交接的蘇幹湖為例,近 30 年高原湖泊的透明度增加了約 30%,可視深度增加了六七十厘米。他分析,水網域面積增加,是因為環境整體變得濕暖,降水與冰川融水共同作用,讓湖泊越來越大。湖泊周邊的植被越來越好,讓水匯入湖泊時帶入的泥沙減少,造成了水越來越清。
雖然環境呈現出總體向好的趨勢,但施坤還在關注着水中微生物的變化,他表示,高原紫外線輻射強烈,湖水透明度增加,可能隐藏着微生物遭遇紫外線損害的風險,這需要持續觀測和研究。
年年上高原,施坤也對青藏高原充滿感情。" 高原上每一個湖都是寶貴的生态資源。" 他舉例道,柴達木盆地總體是沙漠戈壁的地貌,如果走着走着能看到草場,再往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湖。湖不僅是孕育了水生态體系,也對高原的陸地生态環境起到了支撐作用。目前,科考工作還在繼續,預計隊員将于 8 月底全部返回。
現代快報 + 記者 是鍾寅 通訊員 孫昊 / 文 奚和平 / 攝
(校對 張靜超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