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技術光環難敵市場競争,問界新M7起售價下調4萬能否挽救銷量頹勢?,歡迎閲讀。
封面圖片來源:AITO 汽車官方微信公眾号
華為再一次在市場中掀起 " 巨浪 ",這一次不是手機,而是汽車。
9 月 12 日,華為舉辦了 AITO 問界新 M7 系列發布會。新車共推出 3 款五座、2 款六座共計 5 個版本,官方指導價 24.98 萬 -32.98 萬元。
在将問界新 M7 起售價較老款車型價格下調 4 萬元的基礎上,AITO 還為 10 月 7 日前下訂的消費者提供 3.3 萬元的購車權益。
問界新 M7 最受關注的配置在于其搭載了 HUAWEI ADS 2.0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率先實現了不依賴于高精地圖的高速、城區高階智能駕駛。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餘承東宣布,城區智駕領航輔助(城區 NCA)預計将在今年 12 月覆蓋全國城區。
新車 " 升配不漲價 " 的舉動令不少業内人士直呼 " 誠意滿滿 ",發布會現場也多次響起 " 遙遙領先 " 的呼聲。然而頭頂華為光環的 AITO 問界每每推出新車型時,雖然總能在輿論場中引發熱議,但其銷售表現卻并不盡如人意。6、7 月并未披露月度交付數據的 AITO 問界,終于在 8 月交出了 5018 輛的答卷,從交付體量上看與廣汽埃安、長安深藍、" 蔚小理 " 等頭部新勢力品牌仍有一定差距。
基于當下競争愈發激烈的市場格局,車企拼技術、拼價格、拼服務已是常态。當車市迎來 " 金九銀十 " 傳統銷售旺季時,問界新 M7 系列自然而然承擔起重振 AITO 品牌銷量的重任。
投資 5 億煥新 M7,新車承擔今年三成以上銷量任務
如果説技術是 AITO 問界系列車型的核心競争力,交付量則是其痛點所在。
2022 年全年,AITO 問界累計銷售新車 7.5 萬輛,在 8-10 月以及 12 月都實現了單月交付量破萬的亮眼成績。然而自 2023 年以來,問界系列車型的月交付量一直在 3000-5000 輛左右徘徊,不復去年的風光。
" 我們只是提供了技術,做出來的車并不一定能賣得掉,因為外觀、内飾、產品的定義,如果不是很有競争力的話,可能也是賣不掉的。所以我們只是提供最好的技術,并不代表最終的產品能夠取得商業成功,所以我們還需要最終商業化的產品來取得商業成功。" 在今年 4 月 1 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高層論壇上,餘承東多次提到實現商業變現的重要性。
據他透露,華為每年在汽車業務投入近 100 億元,研發團隊達到 7000 人,間接的華為平台人員投入可能超過一萬人。而在 2022 年财報中,華為首次公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 20.77 億元,僅占總收入的 0.32%。另據 8 月披露的半年報,2023 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營收為 10 億元。
汽車行業前期投入大,回報時間長,就連華為這樣技術積累深厚的企業也不能繞開這個問題。
涵蓋重新設計内飾、增強車身結構及底盤用料、更新智能座艙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成本在内,問界新 M7 整體更新投入超過 5 億元。對應來看,餘承東賦予了問界新 M7" 承擔今年三成以上銷量 " 的任務。
目前,AITO 問界旗下有 M5(智駕版、純電智駕版、标準版、純電标準版)、老款 M7、新 M7 三個系列車型在售;定位旗艦 SUV 的問界 M9 系列車型預計于今年底上市,目前僅開啓預售。
老款 M7 的起售價在 28.98 萬 -37.98 萬元,與起售價 24.98 萬 -30.98 萬元的 M5 系列車型形成明顯區隔。而新 M7 将價格下探至 24.98 萬 -32.98 萬元這一區間,直接與 M5 在售價上出現重合,這也從側面反映了 AITO 品牌希望新 M7 系列車型扛起銷量大旗的決心。
根據品牌方公布的數據,目前問界新 M7 訂單量已突破 1.5 萬輛。不過面對特斯拉 Model Y、理想 L7、比亞迪唐、新岚圖 FREE 等強勁對手,問界新 M7 能否持續活躍在牌桌上,仍待市場檢驗。
智選車聯盟成立後,AITO 品牌 " 何以為家 "?
餘承東此前就曾提到,華為與車企合作的過程中,本質還是希望構建一個擁有共同元素的品牌生态。" 如果都采用不同的品牌,分開零售營銷會很麻煩,所以要推行問界生态聯盟。"
眾所周知,華為與車企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售賣标準化汽車零部件產品的零部件模式;二是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 Huawei Inside 模式(簡稱 "HI 模式 ");三是深度參與產品、整車設計,以及提供銷售網絡渠道的智選模式。
起初,華為通過 HI 模式先後籤下廣汽埃安、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三家企業,而與賽力斯合作設計的 AITO 問界則采用智選模式,賽力斯也由此被稱為與華為合作最緊密的車企,是彼時獨家采用智選車模式的汽車制造商。
今年來,江淮汽車方面頻頻傳出與華為合作的消息。2 月 16 日,中建集團官網發布消息稱,近日中建六局聯合體得標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 EPC 項目,得標額約 15.44 億元。據介紹,項目位于肥西縣新港南區江淮新港工業園區,總建築面積約 51 萬平方米,建成後将用于華為與江汽集團(江淮汽車)在合肥共同開發新一代高端智能電動汽車。
8 月 14 日,北汽藍谷公告稱,為進一步深化合作,北汽新能源在與華為現有戰略合作基礎上,将與華為開展智選合作,首款車型定位為高端智能純電動轎車。同月,工信部發布了第 374 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公示,其中出現了奇瑞與華為智選合作的首款新車智界 S7。這也就意味着,AITO 背後的賽力斯所承載的華為智選車模式獨家屬性已不復存在,更多新車型将被籠罩下華為的光環下,獲得華為的技術與渠道賦能。
餘承東早早意識到了銷量問題,并于 7 月表示," 面對外部衝擊,我們會快速改進,今年會在零售、服務、交付等領網域全面優化,同時優化機制,增加門店暗訪等手段,提升整體服務能力,讓用户有更好的購車、用車體驗。"
對于華為而言,智選車模式的合作對象越多、整合銷售渠道的速度越快,其實現規模化銷售的可能性就越高。但對于 AITO 品牌而言,當華為的技術标籤不再獨家,甚至連銷售渠道都将與其他產品共享時,品牌又将如何在市場中脱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