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行業喜憂參半,共享充電寶還是不是一個賺錢的好生意?,歡迎閲讀。
最近一段時間,沉悶的共享充電寶行業因為來電科技創始人袁冰松 " 失聯 " 的報道又被大家所關注。後期,袁冰松先後發朋友圈以及在社交平台直播來報平安和表示前段時間是在配合相關部門調查。
作為共享經濟中,為數不多還存活下來的產物,伴随着去年線下消費的恢復,共享充電寶行業也逐漸升温,但也在遭受着不小的争議。一方面是剛入局的加盟商稱掙不到錢,消費者也認為價格漲得太快。另一方面,則是共享充電寶企業的運營模式被質疑,目前還在經營的幾家品牌也在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 潮水退去之後,現在的行業集中度更高 ",某頭部共享充電寶企業負責人對钛媒體 APP 説道," 留在牌桌上的越來越少,市場也會空出來一些,對于行業而言不是壞事。"
在多種因素疊加下的環境中,也有很多人發問:共享充電寶究竟還是不是一個好生意?
創始人被傳 " 失聯 ",行業真的變糟了?
共享充電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必需品,而是一個與線下消費場景強關聯的附屬產品。基于當前智能手機在物理上的限制,目前仍被許多用户所需要,也可以看到大多數的門店都擺放有所籤署品牌的共享充電寶。
7、8 年前,在共享經濟火爆的時代,共享充電寶也在風口獲得資本的青睐,入局者增多的同時,資本也是源源不斷。不過,在 2022 年,共享充電寶遭遇了負增長,整個行業規模為 100 億元,共享充電寶小程式月活相較 2021 年出現下降,線下消費場景到店客流出現顯著下滑。
"2022 年整個行業都挺慘的,像我們這邊早就回本的還好,頂多就是不賺錢,但剛投放的就真是看不到希望 ",談及當初共享充電寶行業的表現,某品牌代理商對钛媒體 APP 表示," 那段時間在家躺着‘數錢’的感覺是沒了,投放 10 台機器,有一台機器有訂單就不錯了。"
不賺錢、競争壓力大,這是平台與代理商都經常吐槽的事情。日前,又有報道稱,來電科技創始人袁冰松 " 失聯 ",同時失聯的還有深圳來電第一手接盤人韓冰,二人曾因涉及國有資產流失而被地方國資聘請的法律團隊追責。
針對網上的傳聞,袁冰松本人則在直播中回應稱,目前已經離開公司整整三年了,對來電科技的消息了解不比大家多。自己現在不是任何一家公司股東,現在真正的身份定位是自媒體人。
同時,據澎湃新聞報道,袁冰松表示,在 2021 年 8 月已将來電科技股份全部轉讓,對于大家關心的是否有國有資產流傳,這件事浦江縣司法機關已經立案偵查,涉及到七八個人,自己作為來電創始人,是配合相關部門調查,相信會有一個公正的結論。
圖片來源:來電科技官網
公開信息顯示,作為最早入局共享充電寶行業的品牌,來電科技在風口時也是風光無限,接連獲得多個資本的投資。只是,有錢之後的無序擴張,加速了來電的衰落,用袁冰松本人的話説," 公司處于完全失控的狀态。"2023 年,來電的市場份額也僅有 1.6%,早已被怪獸、美團等甩在身後。
在直播中,袁冰松還透露,目前在做的只是把行業有價值的東西梳理出來,再來跟大家分享,希望對整個行業的進步會有所幫助。
不只是來電,其它多家共享充電寶品牌當下也遇到了諸多問題,有的想上市但一直沒成功。資本市場對這一行業也存在一些懷疑,導致上市的企業股價一直起不來。新進的代理商則是抱怨賺不到錢,消費者也是吐槽價格越來越貴。不由得想起當初王思聰的那句話:" 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 X,立帖為證。"
規模提升,頭部企業在持續盈利
作為來電的友商,某頭部共享充電寶企業負責人表示,"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這行業一時半會還死不了。"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确實也是如此。
去年以來,伴随着線下消費的恢復,共享充電寶行業也迎來了復蘇。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4 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共享充電寶行業恢復勢頭良好,2023 年行業規模穩步上升至 126 億元。在用户對手機依賴加劇、耗電量不斷增長且電池技術暫無突破創新的情況下,艾瑞預計未來行業有望維持 20% 左右的年均增速水平,預計至 2029 年規模将突破 400 億元。
圖片來源:艾瑞
不同于其它行業,共享充電寶本身就是一個較窄的賽道,上市企業目前也只有一家,因此也只能通過怪獸充電的業績來窺視一下這個行業究竟有沒有 " 盼頭 "。
根據怪獸充電發布的最新第二季度财報數據顯示,其移動充電業務流水超 12 億元,營業收入為 4.63 億元,同比下降 55.3%。從收入的角度來看,怪獸充電的表現比較差勁,不過也是有原因的。一是直營轉代理模式後,自有點位的減少,從而收入減少。二則是充電業務收入确認的改變,由全額調整為淨額,導致在表面數據上看起來降幅非常大。
怪獸充電 24 年 Q2 業績公告
在收入之外,從點位、用户以及盈利情況來看,這個行業還是有看點的。财報顯示,第二季度,怪獸充電累計注冊用户數新增 1280 萬,總共達 4.17 億。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怪獸充電在全國共有在線充電寶 950 萬個,環比上一季度增加了 10 萬個;有 126.7 萬個 POI(點位數),環比增長了 2.2 萬個。
在非美國會計準則(Non-GAAP)下,怪獸充電經調整後淨利潤為 1520 萬元人民币,連續六個季度保持 Non-GAAP 盈利;GAAP 口徑則實現淨利潤 920 萬元人民币。怪獸充電 CFO 辛怡表示," 公司連續第六個季度經調整淨利潤為正,在持續提升移動充電業務的運營效率的同時,公司着眼于新板塊的業務開拓,促進公司整體的增長和收益。"
為了進一步提升主營業務的收入,怪獸充電宣布開啓海外招商項目,面向全球招募海外項目合作夥伴,搭建面向海外用户的智能客服系統,支持語言包定制等。
在艾瑞的預測下,共享充電寶行業每年保持着 20% 的增速,從現在的市場格局來看,頭部四名企業占據了行業 96.6% 的市場份額,其中怪獸位居第一,市場份額為 36%。對于點位的早早布局,導致新入局玩家基本很難生存。
而對于老玩家,多年的發展後,頭部的少數玩家占據了幾乎全部的市場,行業集中度高,導致淘汰率也就高。怪獸充電的财報也已經指出,這個行業還能賺錢,只是變得更難。
其中,美團因為其在線下的優勢,攻勢很猛,海量的商務資源也吸引了更多的代理商加入。上市的加成,為怪獸充電做了背書。街電、小電等作為老玩家,憑借着此前的點位布局,位居前列,但市場基本被瓜分完,可拓展空間也更小。
轉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成為新關鍵詞
沒有永遠吃香的模式和生意,在經營的過程中,變化是應對一切突發的必經之路。從共享充電寶的底層邏輯來看,市場需求一直在,但如何挖掘更多下沉市場,以及提升效率是關鍵。
艾瑞咨詢指出,2023 年共享充電寶行業覆蓋點位數已達到 404 萬個,占全國所有潛在有效點位數的 19.1%,同比增長 31.8%。全年,一二線城市點位滲透率已達到 44.7%,但三線及以下城市點位滲透率為 22.2%,未來下沉市場将是主要的點位增量來源。
怪獸充電 CEO 蔡光淵在業績會上透露,截至 2024 年第二季度末,三線及以下城市的 POI 數量同比增長了 20% 以上。
從場景維度來看,餐飲依舊是行業最主要場景,點位數位列第一,也是主要玩家大力挖掘的市場,已進入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交通、休閒娛樂和購物場景為點位增速最快的場景,增速約為 40-70%;除了以上競争較大的場景之外,其餘如醫院、診所、景區等場景滲透率相對較低,具備進一步挖掘的潛力。
在當下的環境,沒有了資本的更多支持,加上自身對于成本的把控,大多數品牌都開始從直營轉向代理或者兩種模式共存。這麼做的好處很明顯,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更快的擴張能力。上述負責人指出,代理模式并非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獨創,而是各行各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
" 對于本地市場,代理商的優勢更大,效率更高,而企業則可以聚焦于前期設備供應以及服務方案的解決,實現了輕資產運營。節省下來的成本可以投入產品研發、完善平台功能、扶持代理商等領網域。"
從怪獸充電的财報來看,确實也是如此。目前,怪獸充電代理商數量超過 12000 個,同比去年增長超 3000 個。蔡光淵表示," 直接模式運營的減少,這不僅降低了我們的運營費用,而且增強了高利潤網絡合作夥伴模式的貢獻。"
财報披露,第二季度,怪獸充電營業成本大幅下降 67.2%。由于直接運營模式下支付給位置合作夥伴的激勵費用減少以及人員相關費用減少,銷售和營銷費用減少了 38.7%。
不過,直轉代在降低平台的壓力的同時,也應該給代理商提供更多的扶持,而不是把壓力和問題都抛給代理商。許多新加入的代理商也指出不賺錢,還存在各種 " 灰色空間 ",閒魚往往成了投資者的最後一站。
圖片來源:閒魚
" 其實,我覺得這行業還是适合悶聲賺錢,賺到錢的代理商是不會出來説的。" 上文品牌負責人表示。只是,作為平台,幫助更多的代理商更好地賺錢還是更為重要。
另外,除了輕資產運營外,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在主營業務之外,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從而提升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從目前市場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多家共享充電寶企業也都在探索新業務。
财報透露,截至 2024 年第二季度末,怪獸充電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和限制性現金為 32 億元人民币,現金儲備充足。此前,怪獸充電曾跨界賣酒,希望借助白酒的高利潤率,提升公司整體的經營數據。但從實際的經營來看,效果并不是很顯著。當下,在新能源熱潮下,怪獸充電又開始布局分布式光伏業務。
總的來説,在用户對手機依賴加劇、耗電量不斷增長且電池技術暫無突破創新的情況下,共享充電寶一定程度上仍是必需品。有需求就有市場,但要做成一個好生意不容易,用户的體驗、代理商的共建以及平台的運維缺一不可。連續六個季度保持 Non-GAAP 盈利,是怪獸充電給行業的信心。
但更為重要的是,一家品牌撐不起一個行業,把增長的用户轉換成更多的訂單以及收入,讓資本市場重估這個行業的價值,是需要所有品牌一起努力的。(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