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新車剛買就降價,你為什麼總躲不過“背刺”?,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智行駕道
新能源車火了的這些年,幾乎年年都有因價格 " 背刺 " 而憤怒的車主。所謂 " 背刺 ",簡單來説就是 " 剛買就降價 "。試想一下,好不容易攢夠了錢,下單付款了一台心心念念的愛車,結果拿到車的第二天發現降價了,别人可以花比你少幾萬的價格買到手,你就説這車開起來還香不香吧。
最近這種悲催的劇本又上演了,特斯拉車主又因為降價 " 破防 " 了,
9 月 1 日,特斯拉在發布新款 Model 3 後,反手就把 Model S 和 Model X 的價格打了下來,降價幅度在數萬至二十餘萬不等。
部分特斯拉車主們難以接受這樣的降價幅度,認為特斯拉的降價行為嚴重影響了車輛保值,損害了車主的利益,應該對車主的損失進行一定的補償,例如發放免費充電權益、免費更新 FSD(完全自動駕駛)功能等等。
實際上在過去數年中,車主聯名控訴新能源車企的事件已發生過多次。
01 " 背刺 " 為何年年有?
説起新能源車的 " 背刺 ",基本繞不開 2022 年 10 月的理想 ONE 停產風波。彼時理想 ONE 降價 2 萬元與停產的消息被同時曝出,引發了大量車主的抗議與不滿。
這款車型最早于 2019 年 12 月開始交付,曾是國内新能源 SUV 市場銷量冠軍,30 萬元以上國產車型銷量冠軍,擁有一定的用户基數,所以理想遭到的對立情緒也較為嚴重。
彼時車主們的憤怒情緒并非僅因為 2 萬元的降價,更多是理想突然宣布停產的行為所致。一款車型的停產,會涉及到後續二手價格的保值、車輛保養維修等多方面的問題,停產消息公布前數月的車主都将被波及。
" 購車時從未告知停產消息,導致買到絕版車,還沒提車就虧了幾萬塊。" 彼時理想車主們普遍認為,過錯責任均在理想企業一方。車主們也紛紛自發行動,通過各種線上線下渠道以及輿論手段控訴理想品牌。
2023 年 6 月,理想汽車 CEO 李想近期在自己開設的付費課程中提到了理想 ONE 的停產事件,稱是問界 M7 帶來的巨大競争壓力,讓理想 ONE 銷量承壓,最終不得不将停產計劃提前。
不過這樣的説法并未讓大多數人信服,甚至還有不少輿論觀點提出了質疑,稱是理想内部的新舊產品迭代策略出了問題,理想 ONE 的停產更多是為理想 L8 讓步,李想是在将自身企業的過錯,故意甩鍋給了問界 M7。
對此有網友表示,李想自己當時都公開喊話讓消費者放棄理想 ONE,轉購理想 L8;與此同時,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也曾承認,L9 吸引了理想 ONE 的用户。
李想在回應網友的質疑時也表示,"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都是我們自己能力不足造成的,當時連最基本的 EOP(量產結束)流程都沒有。" 這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在理想 ONE 風波事件中,理想企業自身是存在一定責任的。
除企業的戰略、決策失誤等問題外,殘酷的市場競争也是新能源車市場幾乎年年都存在降價 " 背刺 " 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此前 8 月,特斯拉率先宣布一系列降價舉措,攪動了新能源車市場。比如 Model Y 長續航版起售價從 31.39 萬元降為 29.99 萬元,Model Y 高性能版從 36.39 萬元降為 34.99 萬元,雙雙降價 1.4 萬元。此外,特斯拉 Model 3 現車上線 8000 元限時保險補貼,相當于變相降價 0.8 萬元。
出于產品競争力和吸引消費者等因素的考量,随後各家也開始跟進降價策略。據不完全統計,8 月以來,已經有極氪、哪吒、長城、蔚來等品牌的部分車型相繼降價促銷,活動金額從 8000 元到數萬元不等。
在商業市場的競争中,降價其實是一個十分常見的手段策略。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當下的 2023 年,還是未來的一定周期中,各大品牌互相之間的競争壓力均會是引發普遍降價行為,乃至價格戰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還有不少影響車企價格策略的因素,其實早在 2020 年特斯拉就給出過答案。彼時特斯拉在回應外界關于降價問題的質疑時強調,能夠影響車輛最終售價的因素其實比較多,比如新能源補貼、購置税、關税、制造成本、物流、倉儲成本等,一旦某一項發生改變,特斯拉都需要随之進行調整。
此外特斯拉也表示,與傳統燃油車時期不同經銷商對價格有着差異化的調整空間情況不同,特斯拉采取統一的直營模式,一切信息均在官網上公開顯示,任何的價格變動消費者是可以直觀看到的,這也天然會引發市場、輿論對于價格波動的關注。
總體而言,上述信息已經基本概括了新能源車企出現降價 " 背刺 " 風波的一些核心因素,那麼問題又來了,新能源車企這麼幹,違法嗎?
02 抱歉,特斯拉們并不違法
" 從法律層面來説,特斯拉等車企如果只是單純降低產品售價這樣的民事行為,并不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 有律師對智行駕道(ID:carviews)表示,一定程度上的漲價、降價均屬于市場行為,特斯拉等車企擁有一定的自由選擇權,法律法規并不會進行幹涉。另外也可以反過來想,如果車輛售價漲了,法律也不會允許車企向消費者讨要這部分差價。
早在 2018 年,就已經有類似的法院裁判案例來印證這一説法。2018 年 8 月,消費者盧某以 115 萬元的價格購得一台特斯拉 Model X,7 個月後這款車型的售價為 79.4 萬,相差了 30 餘萬元。
盧某以此為依據,将特斯拉起訴至法院,要求特斯拉返還差價款。最終法院認為特斯拉公司的降價屬于正常的市場行為,并不屬于價格欺詐的情形,所以駁回了盧某的請求。
那麼消費者遇到這類情況究竟還能怎麼辦呢?在各類降價 " 背刺 " 的風波中,往往能看到不少車主集體去品牌店、車展展台等地拉橫幅抗議,甚至與車企工作人員發生衝突,這其實是不可取的。
無論車企在法律層面是否有過錯,車主們都不應用過激的方式來制造混亂,達到目的,更何況車企們在法律層面往往還不存在過錯。所以綜合來看還是只能在購車前慎重考慮,在購車過程中與門店或車企保持良好的溝通。
比如發現剛下單就大幅度降價的情況後,及時與門店或品牌人員聯系,溝通是否可以退定金重新購買,或者按照新的優惠力度來支付尾款;在籤訂購車合同前特别留意是否有保價、差價賠償等方面的條款,來确保車價下降後的權益或補償方案。
另外還可以通過與經銷商等方面的溝通,以贈送禮品、權益等方式來盡量減少車價上的損失,或者以後續長期的護理、維修等消費上的優惠折扣、代金券等方式來挽回一些差價損失等等。
總體而言,更多還是只能采取曲線、迂回的方式來挽回損失,所以這也對行業造成了一些衍生的影響。雖然從法律層面上來説,特斯拉等車企的降價策略并沒有問題,但仍然不可忽視對市場情緒帶來的影響。
證券日報的報道就顯示,各家新能源車 8 月份掀起的新一輪價格戰,已經一定程度影響到了新能源車二手交易市場。
二手車商方面,由于新車市場的頻頻降價,導致二手新能源車市場的價格也難以穩定,二手車商們甚至出現了不敢收新能源車的情況。而在消費者這邊,由于難以确定何時入手算是最佳時機,所以市場的觀望情緒也越來越濃厚,畢竟大部分人肯定不願意當那個被價格 " 背刺 " 的大冤種的。
但如果僅從銷量變化的數據來看,似乎并不能直觀地體現類似降價策略對消費者信心的打擊和影響。簡而言之,這種所謂的降價 " 背刺 " 行為造成的影響僅局限于已購車的老車主中,對于更多還未成為車主的新用户而言,車企的降價行為不僅不是 " 背刺 ",反而是一種利好。
比如理想,今年 8 月交付量為 34914 輛,創下了歷史新高,實現了同比增長 663.8% 的亮眼數據,也實現了連續三個月單月交付突破 3 萬輛的成就。
再來看看特斯拉。根據乘聯會公布的 2023 年 8 月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數據,包括出口在内,特斯拉 8 月中國產汽車銷量為 84159 輛,環比增加了 30.92%,同比增加了 9.35%。IT 之家援引 CnEVPost 數據顯示,特斯拉汽車今年 1-8 月國内銷量為 624983 輛,同比增長 56.27%。
可見,即便曾經或屢次出現降價 " 背刺 " 這樣的輿論風波,但也并為形成影響或衝擊品牌銷量的一項關鍵因素。
不過從品牌口碑以及長久競争力的維度而言,新能源車企還是要通過内部組織架構的調整、流程的規範、風險的預判和把控等方面,來盡可能地避免出現類似的降價 " 背刺 " 風波,或者在事件發生後及時、主動地評估和處理車主們的訴求,将影響降到最低。
其實降價 " 背刺 " 其實并不是一個無解的死結,關鍵在于車企是否有解決問題的态度和誠意,希望新能源車企們能真正做到重視和尊重每一位車主的感受與利益,畢竟他們都是願意相信并選擇你的產品,能夠陪伴品牌、企業發展一路成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