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暑期檔潰敗,電影業要背水一戰了,歡迎閲讀。
韓浩月 / 文 暑期檔(6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結束,13 家上市電影公司上半年業績顯示:參投春節檔主力電影的 5 家公司營收同比提升,其餘 8 家公司營收下滑。上半年全國票房產出 237.73 億元,同比下降 9.5%。上半年共 57 天單日票房產出超過 1 億元,同比減少 17 天。據國家電影局的數據,今年暑期檔電影票房為 116.43 億元,比去年同期的 206.19 億元減少近 90 億元;今年暑期檔有 2.85 億觀影人次,比去年同期的 5.04 億觀影人次減少 2.19 億人次。
" 下降 " 和 " 減少 ",成為觀察眼下電影市場的兩個關鍵詞。就上半年整體狀況來看,市場跌幅已經很明顯,暑期檔則堪稱 " 斷崖式下跌 ",有媒體甚至用 " 大潰敗 " 來形容。也有行業管理者表示,電影危機已經到來,改變刻不容緩。
最顯見的危機,是暑期檔觀影人次流失了 2 億多。如果這一頹勢得不到遏制,行業從業者将會面臨更大的考驗。相比于行業的悲觀情緒,觀眾反應并不強烈," 支持影院、支持國產片、幫助行業復蘇 " 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此起彼伏的聲音,已經逐漸消失了,消費者開始用更平常的心态來選擇電影。
事實上,危機并非單純只表現于暑期檔。這幾年在春節檔 " 一檔獨大 " 的時候,就不斷有人提醒,電影定檔不要走向畸形化——過于看重某一黃金檔期,或者質量相對較佳的作品扎堆某一檔期。這必然會影響到投資者與創作者的心态,導致他們在作品開發與規劃等方面失去定力與長期眼光。今年暑期檔上映電影的票房冷熱不均,是各方判斷失誤的體現。對影片質量的過于自信,以及對黃金檔期觀眾觀影意願的過于樂觀,是今年暑期檔 " 大潰敗 " 的根源。
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暑期檔,打亂了接下來的定檔節奏,也損耗了行業信心。《醬園弄》《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等大片,目前仍對檔期持觀望态度,這讓人對下半年電影市場的狀況感到心裏沒底。
茫然情緒是此時困擾在電影行業上空的一片陰雲。靠檔期、數據、節日消費情緒、揣摩觀眾心理這幾項指标來權衡或猜測市場行情,被證明是無用的。眾多影片頻繁改檔、撤檔,以及部分影片的停拍,都是這股茫然情緒的體現。其實這些年,從業者對自身與行業的認知并不清晰,也不精準,高票房影片的誕生,多少都帶有些運氣甚至玄學色彩。
電影行業一切問題的症結,最後都會被歸到質量方面。就今年暑期檔的情形來看,行業與觀眾對電影質量有了更大的分歧。一些電影在從業者眼裏以及相關評價體系中并不算差,但觀眾卻在社交媒體上給出了低分。現在的觀眾對影片的要求越來越高 ,雙方產生互不理解甚至價值衝突的狀況不奇怪。
發現問題是簡單的,解決問題卻不容易。電影行業承受了暑期檔潑來的這瓢冷水後,要真正把已經發現且容易解決的問題先解決掉,比如擯棄定檔排片方面的投機心理,也不能對同檔期競争對手進行輿論攻擊等。對自身暫時無法克服的客觀情況,也不要單純地依賴時間給出答案,而是要用真誠的态度,本着 " 質量提升沒有盡頭 " 的原則,多拍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對衝變幻莫測的大環境。
想要拍出佳作,避免不了要拿過去的高票房電影作為參照。只是,對比的标準不應只是它們在檔期中獲利多少,而是要反復衡量那些電影在當下還具不具備留存與重復觀看的價值。如果那些高票房電影只是收割票房的一次性產品,則有必要将其排除在 " 致敬與學習 " 的行列之外。
" 用作品説話 " 是一句老話,更是一句實話,是時候把它放在真正執行的層面,不留退路地背水一戰了。
(作者系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