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白百何,内娛無代餐,歡迎閲讀。
文|李欣媛
編輯|周亞波
《驕陽伴我》開播後不久,白百何的名字就成了熱搜常客,其中一條是," 白百何就沒演過受氣的角色 "。
劇中,白百何飾演的簡冰,作為一名女性導演,面對客户的歧視,果斷回擊," 我覺得片子拍得好壞跟性别應該沒什麼關系吧?" 生活中,面對丈夫的 " 洗腦 " 説教,她反問," 為什麼大女人就得是賢妻良母呢?如果一個詞,只能形容女人,不能形容男人,那就是一種綁架,比如説賢惠。"
最近幾年 " 白姐 " 的角色,無論是《我們的婚姻》裏的家庭主婦,還是《歡迎光臨》裏的美豔空姐,人物背景差别巨大,但神奇的是,總能誕生台詞金句,并且讓你覺得,説金句的,就是白百何本人。
這倒不是質疑白百何 " 演什麼都一樣 ",而是這類角色,本身就有一種量身定做感:" 她們 " 往往都倔強自信,爽利灑脱,絕不悶聲吃虧,也不屑占别人便宜,臉上是不遮掩的欲望與野心,卻又沒有居高臨下的傲慢。
《失戀 33 天》的黃小仙,把 " 小妞 " 這個詞帶到了内娛,12 年過去," 領路者 " 反而更加遊刃有餘。
另一個現象是,哪怕市場上也有類似角色,但提及 " 小妞 ",依然只會想起白百何。漸漸," 白姐,内娛無代餐 " 的説法開始出現。
追求代餐,意味着市場需求;追而不得,意味着獨特。然而,12 年間,時代在變化,屬于 " 小妞 " 本身的定義和視角也在變化,當我們尋找白百何接班人的時候,或許可以換個思路:
我們需要的,是 " 小妞的時代 ",還是 " 時代的小妞 "?
" 小妞 " 的春天
影視範疇的 " 小妞 " 其實是個舶來詞。
《失戀 33 天》被定義為 " 小妞電影 ",實際上對标的是好萊塢的 " 小雞電影 "(chick flick)。作為好萊塢大制片廠三四十年代 " 女人電影 " 的變形,"chick flick" 強調以年輕女性為主角,用幽默戲谑的輕松方式來講述愛情。
上個世紀 60 年代,大量社會運動爆發,民權運動、女權運動等進步思潮湧動,女性追求自立自由," 小妞電影 " 既帶有新時代女性思潮的新奇與進步,同時,依舊保有好萊塢傳統浪漫愛情的套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第一部 " 小妞電影 "《蒂凡尼的早餐》。
《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圖源豆瓣)
奧黛麗 · 赫本靈巧又不失優雅的風格,打破了傳統女性角色嬌弱的刻板印象,《窈窕淑女》《偷龍轉鳳》等作品讓奧黛麗 · 赫本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世界級女星。
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走入新自由主義經濟時期,社會強調個人主義與自由價值,女性的職場身份成為電影主要側重點,在愛情線之外,強調刻畫女性角色的成熟魅力,比如,《西雅圖未眠夜》裏安妮是一位事業有成的記者;《諾丁山》裏安娜是一位紅極一時的影星;《律政俏佳人》裏艾麗成長為了一名律師。
與此同時," 小妞電影 " 也對女性的傳統美進行了質疑與挑戰,相較于外貌與身材,更關注女性善良智慧的内在美。《BJ 的單身日記》裏,瓊斯不夠貌美,事業平平,卻因為内在的純真打動了兩個男人。
《BJ 的單身日記》(圖源豆瓣)
女性外表不再刻板追求天生的奪目閃耀,而是通過劇情深入,讓女性學會重拾自我。《公主日記》裏高中生米娅在改造中有了自信,一步步成長為具有繼承權的公主;《穿普拉達的女王》裏初入職場的安迪在時尚圈經歷了幾次浮華考驗後,找回初心。
" 小妞電影 " 豐富了女性角色,将社會思潮中的新女性思想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滿足了當時女性觀眾的情感需求,在消費時代的助力下," 小妞電影 " 在市場上收獲成功。1993 年的《西雅圖未眠夜》首周末票房 1725 萬美元,全球票房收入達到了 2.2 億美元,位列年度票房第七。
《西雅圖未眠夜》劇照
票房的成功,讓 " 小妞電影 " 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發揮出強大的造星優勢,相繼捧出梅格 · 瑞恩、朱莉娅 · 羅伯茨等一線女星。但是自 " 美國甜心 " 安妮 · 海瑟薇開始嘗試轉型," 四小花旦 " 之一的克裏斯汀 · 斯圖爾特主演的 " 暮光系列 " 脱離了 " 小妞電影 " 的輕喜劇風格,大量粗制濫造 " 偽 · 小妞電影 " 淪為低質 B 級片,好萊塢小妞電影開始走下坡路。
好萊塢小妞電影式微之時,國内小妞電影開始發力。2009 年,章子怡主演的《非常完美》被視為中國第一部小妞電影。
《非常完美》(圖源豆瓣)
《非常完美》首周末票房近 3000 萬,連續三周蟬聯票房冠軍,最終票房近億,這樣的成績讓第一次嘗試制片人的章子怡收獲頗豐。之後,徐靜蕾自導自演的《杜拉拉升職記》票房破億,成為跻身億元導演俱樂部的首位女性導演。
" 小妞電影 " 的性價比讓市場驚喜,一線女星紛紛入局。範冰冰的《一夜驚喜》,湯唯的《北京遇上西雅圖》等作品均收獲不錯成績,票房破億。
但就中國市場而言,這些由一線女星定義的作品,依然沒有特别鮮明的出圈人物出現,直到《失戀 33 天》橫空出世—— 2011 年,《失戀 33 天》以 890 萬的成本收獲 3 億票房,對行業的諸多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白百何憑借此片爆紅,拿下當年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也奠定了自己 " 小妞 " 代言人的地位。或許是翻譯到中文時的變形,從 "chick flick" 到 " 小妞 ",出圈的過程也伴随着刻板印象的加深:既然是 " 小妞 ",章子怡範冰冰不行,但白百何可以。
更重要的是,白百何的票房号召力也就此打開。《分手合約》《被偷走的那五年》一部接一部票房破億,《滾蛋吧!腫瘤君》票房更是達到 5.1 億。形成對比的是,周迅兩部小妞電影《我的早更女友》和《撒嬌女人最好命》票房合計 3.9 億,章子怡在《非常完美》後打造的同系列《非常幸運》,票房 1.36 億。
《分手合約》《被偷走的那五年》《滾蛋吧!腫瘤君》
(圖源豆瓣)
甚至,從題材上看,白百何可以接的類型一點也不窄,2015 年,白百何主演的《捉妖記》票房破 20 億,開啓了電影市場奇幻題材新一輪熱潮。
從 " 小妞電影 " 開始,白百何個人票房成績五年内大步躍進,在黃渤、王寶強等男星占據票房高位的時代,她曾是最接近百億票房演員的第一人。
" 小妞 " 有市場
細究白百何的 " 小妞 " 風格,繞不開 " 京圈 "。
區别于好萊塢 " 美國甜心 " 式 " 小妞 ",白百何風格很大程度上承襲早期 " 京圈 " 作品裏的 " 飒蜜 "。
《不見不散》的徐帆,《甲方乙方》的劉蓓,《将愛情進行到底》的徐靜蕾構成了早期女演員獨有的一面:不吝灑脱,話鋒犀利。同時,她們借用文化優勢有了最早一批時尚資源,時髦穿搭更突顯出了她們另類的性格。
徐帆 劉蓓 徐靜蕾
而白百何的第一部作品,就是 " 京圈 " 代表作《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之後合作的都是 " 京圈 " 代表人物,《我的青春誰做主》《家的 N 次方》的趙寶剛,以及《失戀 33 天》的滕華濤。
沒有成為新一代 " 飒蜜 ",白百何的 " 小妞 " 氣質反倒凸顯出來。其天然的草根性弱化了 " 飒蜜 " 的倨傲感,将都市感與生活感進行恰到好處的融合,獨特的 " 小妞 " 氣質,讓低線城市市場有了更貼近生活的都市女性想象,用更促狹的話説,在當時,她們想象中 " 在大城市打拼的自己 " 更接近白百何,而不是徐帆徐靜蕾。
《失戀 33 天》中的白百何
一直以來,都市感是 " 小妞 " 作品必不可缺的一大要素。一線城市先鋒潮流的場景設定滿足了女性觀眾的都市想象,電影《愛出色》的宣傳簡介就曾直白地寫到," 穿梭于夢幻般的時尚、藝術、奢華生活和上流社會 "。
都市文化和都市生活營造之下," 小妞 " 作品的消費屬性得到了極大的挖掘。在《蒂凡尼的早餐》裏,奧黛麗 · 赫本就讓奢侈品牌 Tiffany 進入大眾視野,大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同樣,在《杜拉拉升職記》裏,Gucci、Dior、Chloe、Chanel 等大量品牌出現,廣告植入不斷加入,立頓紅茶、馬自達轎車、聯想電腦、諾基亞手機 …… 在鏡頭上接連閃現。
" 小妞電影 " 的都市屬性要求 " 小妞 " 的時尚感變得極其重要,比如,《愛出色》裏姚晨穿起 40 萬 Versace 高定禮服,《杜拉拉升職記》裏徐靜蕾換了幾套 Moschino。
《愛出色》中身着高定禮服的姚晨
相較于其他 " 小妞 " 作品對于時尚感的極力塑造,白百何的戲中穿搭往往随性自然,在保留一定自我風格的時尚之餘,更趨向現實都市白領,簡單自然之中,不失亮眼點綴,這讓她的穿搭戲裏戲外都深受女性喜歡。
" 小妞電影 " 在努力制造都市生活幻境的同時,也在塑造都市白領女性的真實生活:時刻處在身份焦慮與生存壓力下,對新時代女性愛情觀產生猶疑。在《失戀 33 天》裏,黃小仙與鑽石王老五魏依然就針對社會中的 " 拜金女 "" 真心女 " 進行了一番愛情觀交流,細膩的情感描摹切中了真實的都市女性。
黃小仙與魏依然
正如《" 小妞電影 ":定義 類型》一文中提到的," 這或許也是‘小妞電影’對當下中國電影最重要的貢獻所在——電影現代性和摩登性的回歸。"
流行文化和消費時代之間的契合,給予了 " 小妞電影 " 快速發展的機會。《2010 年全球性别差距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女性就業率達到 74%,擁有獨立經濟來源的女性群體消費能力大幅提升," 她消費 " 成為市場主流,根據《中國女性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女性消費市場總值逐年上升,在 2017 年突破了 2 萬億。
與此同時,2010 年中國電影市場處于上升期,年度總票房首次破百億," 小妞電影 " 巨大的消費力無疑成為電影市場的助燃劑。
在這種情況下," 小妞 " 演員既得到資本的青睐,也深受觀眾的喜歡。白百何拿下 Chanel 中國區腕表形象大使,走入巴黎時裝周;甚至在那之前,章子怡就已經憑借《非常完美》一改大眾對她 " 強勢 " 的判斷,收獲不少觀眾緣,吃到 " 小妞 " 紅利。
" 小妞 " 一度成為女星最愛人設。
新時代 " 小妞 "
本質上來説,不論是 " 小妞電影 " 還是 " 小妞 " 這個詞本身,都具有着強烈的時代性,這意味着,它依賴着觀眾在某一時期的想象,且極易随着時代風潮的變化而變化。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不論是 "chick flick" 還是 " 小妞電影 ",都或多或少帶着男性凝視的意味。英文名 "chick flick" 中的 "chick" 一詞,是英美俚語,意将女性弱化為男性調侃挑逗的對象,帶有一定貶低歧視含義。所以,用中文 " 小妞 " 這一偏向男性視角的詞匯翻譯,倒也算是信達雅。
觀察 " 小妞 " 作品可以發現," 小妞 " 性格中的靈動張揚更多被弱化為男性觀眾可接受範圍内的可愛,當超出這一阈值," 小妞 " 就會被貼上 " 男人婆 " 的标籤,接受華麗改造。《撒嬌女人最好命》裏,張慧為了争奪男神,就選擇接受個性改造。這樣标籤化的刻板塑造,讓 " 小妞 " 角色大多扁平,沒有足夠的人物深度,只能淪為一個沒有靈魂的喜劇角色。
張慧(周迅飾)
某種程度上來説," 小妞電影 " 本身就是時代潮流下好萊塢塑造的一個快餐電影,女性主義抬頭,便審時度勢地迎合女性觀眾心理,利用同質化的情節、人物、妝造搭建起一個群體性幻夢。
在這樣消費時尚包裹的 " 無菌室 " 裏,真正的女性現實問題很難觸及,即便有,也大多用喜劇的表現手法誇張化為戲劇衝突。《一夜驚喜》《有種你愛我》這類看似聚焦于女性生育焦慮的作品,實則只是借着故事放大角色的性愛場景以及惡搞笑料。
《一夜驚喜》《有種你愛我》(圖源豆瓣)
不深究兩性矛盾,對于女性真實困境和現實處境模糊化處理,甚至沒有對男性主導話語權進行挑戰,或者對父權體制進行反思和颠覆," 小妞 " 作品裏的 " 偽女性主義 " 在時代進步下逐漸剝離出真實面目——一定意義上," 小妞 " 的獨立,也是男性視角、男性塑造下的獨立。
女性社會角色的變化,往往潛移默化影響着影視形象的改變。女性獨立思潮湧起帶動《甄嬛傳》的爆紅," 大女主 " 成為主流女性角色,當女性面臨生活事業矛盾逐漸增大," 大女主 " 的虛構感被市場抛棄,《三十而已》帶動現實女性群像戲成為熱潮。
《三十而已》劇照
女性角色始終在不斷前進中完善,反觀 " 小妞 ",其内裏的陳舊始終無法與女性群體進步思潮适配。《北轍南轅》曾意圖将 " 小妞 " 帶入市場,打造成女性群像戲,但浮華的劇情設定沒有帶來時尚感,反而凸顯出階層傲慢,同時," 小妞 " 的爽快被指京圈 " 飒蜜 " 範兒再現,被嘲油膩爹氣。
而如今觀眾對白百何 " 小妞 " 呼喚,更多是其草根性的爽快人設符合當下現實爽劇的套路,滿足了觀眾對于 " 爽文女主怒怼現實不公 " 的期待。這也解釋了《我們的婚姻》等劇,在劇作質量不佳的情況下,為何白百何還能靠着金句輸出成功圈粉。
既然無法接受舊時代的 " 小妞 ",那就由女性市場重新定義新時代 " 小妞 "。近年都市題材領網域,觀眾對于 " 社畜 " 小妞更有好感,《我在他鄉挺好的》的周雨彤,被觀眾戲稱内娛最有社畜感的演員,最近《裝腔啓示錄》裏的蔡文靜,遭遇職場不公時的 " 社畜眼神 " 也引起了一波大眾共鳴。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新時代的 " 小妞 " 同樣有着不俗的時尚品味,一舉一動的精致滿足着女性都市幻想,不過,更多時候,人前精致,人後粗糙的真實感,是女性群體更在意的,也正在被更多地刻畫。
因為衣着光鮮的背後,是面對客户糾纏、職場心機、租房困擾諸多難題,那種疲憊頹廢後仍在咬牙堅持的堅韌,還原了都市白領的真實生活,而戲劇化的場景也給了所有社畜一份淺淺的希望。
可見," 小妞 " 作品雖然是一種影視類型,但更像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文化現象。曾有人稱周雨彤是白百何的接班人,然而這類頭銜聲量并不算大。一定意義上,"12 年前的白百何 " 如今沒有代餐、沒有所謂 " 接班人 ",換句話説,餐食的大眾口味已經變化,接班的也未必是人,而是時代。
" 小妞 " 走向陌路時,正好是 " 大女主 " 盛行的時候," 大女主 " 衰落之時,現實女性走入視野,不同作品的取向背後其實是社會思潮的變遷,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社會對女性的認知,也帶動了女性對自我的認知。
反過來説,當白百何再次以金句輸出霸屏熱搜時,足以説明 " 小妞 " 并沒有被市場淘汰,畢竟,多元的人物可以更好的豐富影視作品裏的女性角色。
我們還是需要 " 小妞 ",只不過定義者已在悄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