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图说:芬兰75 K/40反坦克炮 设计灵感来自日本山炮 强调战场隐蔽性,欢迎阅读。
芬兰工程师 G. 唐纳提出一种新型反坦克炮的设计方案,其特点就是炮管位于炮轮轴线上。
这样既可以确保射击时的稳定性,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炮身轮廓,提高在战场上的隐蔽性。1942 年春,设计师 E. 法布里修斯率领团队开始研制这种新型反坦克炮,该炮被命名为 PstK 57/76。
本文为俄罗斯博主 " 另类历史 " 撰写的介绍文章,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
设计团队还为该炮研制了一种特殊的新型弹药。这种弹药是在哈奇开斯 57/58 H 海岸炮的 57mm 炮弹的基础上研制的,弹丸安装在 76 K/02 野战炮的 76mm 药筒上。据计算,这种新型弹药的炮口初速可达 1000 米 / 秒,但实际测试中发现,炮口初速达到了 1100 米 / 秒。
1943 年中期,新型反坦克炮原型炮进行首次实弹测试。同年底,该炮的研制工作基本完成,计划投入批量生产,总产量 200 门。然而,芬兰军方拒绝装备这种 57mm 反坦克炮,并提出将口径改为 75mm。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芬兰军队已经开始装备从德国购买的 75mm 反坦克炮(75 K/40),为了统一弹药,需要装备相同口径的火炮。
短短几个月,反坦克炮的改进工作就完成了,并投入批量生产,这种新型 75mm 反坦克炮名称为 "75 K/44"。芬兰军队甚至在投产之前就订购了 150 门,该炮的主要变化就是身管增长到 55 倍径。与德国 Pak-40 相比,发射相同的德国炮弹时炮口初速明显增加。
发射 Pzgr.39 穿甲弹,炮口初速为 903 米 / 秒,而 Pak-40 为 790 米 / 秒;发射 Pzgr.40 次口径穿甲弹,炮口初速为 1145 米 / 秒,而 Pak-40 为 933 米 / 秒。
75 K/44 配备了特殊的炮口制退器、半自动炮闩和双层炮盾,战斗全重不到 1500 千克。由于它与 Pak-40 的重量几乎相同,运输方式也与之类似。芬兰工程师还为该炮研制了一种新型次口径穿甲弹,以取代德国制造的 Pzgr.40,但由于无法生产钨芯,这种炮弹无法投入批量生产。
1943 年春,芬兰开始测试口径更大的反坦克炮。不过,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了严重的可靠性问题。1944 年夏,随着苏联军队在卡累利阿发动大规模攻势,结束了芬兰军队对列宁格勒的威胁,并成功迫使芬兰退出战争,反坦克炮的研制工作得到加速。
1944 年 7 月底,芬兰再次测试新型反坦克炮,尽管该炮表现出更强的穿甲性能,但可靠性问题仍未解决。由于的低矮设计,导致它并不适合在复杂地形中使用,并且运输过程相对困难,所以芬兰军方坚持要修改该炮的设计。
1944 年 9 月,芬兰与苏联签署和平条约,因此芬兰工程师无法完成对该炮的改装工作。由于 75 K/44 与德国 Pak-40 相比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而且它在对抗新型坦克时的有效性也遭到质疑,芬兰军方认为 75 K/44 已经失去价值。
根据和平条约,芬兰将 75 K/44 移交给苏联,但苏联军方和设计师都对它没有兴趣,很快又归还给芬兰。该炮后来又经过了一些优化,直至上世纪 50 年代初才进行了一些改进,最重要的改进就是将弹簧驻退机改为液气驻退机。
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芬兰坦佩拉公司推出了一种名为 M46 型 75mm 反坦克炮,其中一门原型炮被运往以色列测试,希望能够获得订单。以色列没有采购这种改进型反坦克炮,但没有交还原型炮。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另一门 M46 反坦克炮被改装成为比例模型,测试 155 K/83 型 155mm 榴弹炮,该炮后来被移交给博物馆。
最后要说的是,芬兰研制炮管耳轴与炮轮同轴的反坦克炮,其灵感来自日本 31 式 75mm 山炮,这种山炮的耳轴就在炮轮轴线上。上世纪 30 年代,芬兰陆军装备了 44 门该型山炮,命名为 75 VK/98。1936 年这种日本山炮退役后,大部分被出售给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