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小米是爽剧,奇瑞是年代剧,欢迎阅读。
文 | 略大参考,作者 | 江岳 二毛
尽管互联网上没有尹同跃的身高记录,但他年轻时在校队打过篮球,后来与净身高 1.81 米的雷军站在一起时,他只略差一个头皮层,目测也接近 1 米 8。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尹同跃带领的奇瑞,就如同让人高马大的他驾驶着自家的小 QQ 汽车在高速上行驶,伸不开腿又直不起腰。
但近几年,尹同跃可以换开一辆稍微舒展的车了:包括海外市场在内,奇瑞汽车销量增长明显。更重要的是,它在 2 月 28 日向港交所递交了 IPO 申请,如果一切顺利,这场长达 20 年的上市长跑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尹同跃比雷军年长 7 岁,从 1984 年进入一汽红旗轿车厂工作开始算起,他入行已经 40 年。如果说雷军在造车路上拿的是爽文剧本,那么毫无疑问,尹同跃上演的是年代剧。
01 " 混蛋的德国人 "
周鸿祎曾说,只要尹同跃肯走到大众面前,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他的。
雷军在 2024 年亲自向首批车主交付小米 SU7,并上演千亿老总开车门的名场面后,车圈大佬兴起了跟学潮。5 月,尹同跃出现在广州,参加奇瑞旗下新能源品牌星纪元 ET 首批车主交付,评论区里有人喊:
" 雷军,收手吧。看把咱老汉给累的。"
老汉是尹同跃在社交媒体的代名词。年龄只相差 7 岁,但他跟雷军,一个是 " 老汉 ",一个是 " 军儿 ",多少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两人当下战斗力的看法。
一毕业就投身汽车行业的尹同跃,身上写满时代的烙印。他在 80 年代末期去德国、美国学习,回来参与一汽大众的前期准备工作,见证合资车企时代的开启。90 年代中后期,他接受詹夏来的邀请,回到老家安徽芜湖,创立奇瑞,也参与到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故事里。
尹同跃没有创造自己的时代,但时代的尹同跃应该能让很多汽车人共鸣。
他身上的那股狠劲,老汽车人应该都很熟悉。奇瑞早期有点像草台班子,发动机只能用二手福特生产线,结果设备从英国运回来却怎么也安装不好,尹同跃主动申请出战,政府和英国技术人员都反对,情急之下他放出狠话:" 干不成我跳长江 ! "
在那个基础薄弱的年代,很多人都是这样撸起袖子直接上,然后把事情做成的。
好在当年没有互联网,立下的 Flag 不会被大众围观进度。后来尹同跃讪讪地告诉媒体:" 真要搞不成,我应该也不会跳长江。" 再到后来,他就学会了主动纠错——当他在 2024 年的一场直播中说出 " 奇瑞到今年年底无论如何要成为行业第二名,要看到王传福的身影 ",马上又接了一句:
" 六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这么不成熟,还说大话呢。"
用自嘲来解构 Flag 的沉重感,尹同跃是懂当下语境的。当然他更懂得如何维系圈内关系,像 " 友商是傻 B" 这种话,他绝对不会在公开场合说出来。
相反,你在能各个场合见到他夸友商。从华为、福耀玻璃到小鹏、小米,他都不吝啬赞美之词,甚至可以做到不重样。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有 " 车圈纪检委 " 之称,他看不惯友商亏钱卖车、雇佣黑公关来扰乱正常的市场环境,单挑比亚迪 " 常压油箱 " 达不到环保标准,暗讽其 " 智驾 " 作秀,但对于奇瑞,他的评价是:一个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做市场的车企。
在汽车行业浸润 20 多年,尹同跃有太多朋友。曾有记者给尹同跃 " 挖坑 ",问他有没有 " 真 " 朋友,他笑答:" 竺延风(原东风汽车董事长)、陈虹(原上汽董事长)、王传福、李书福、魏建军、朱华荣等都是我的朋友。"
果然是端水大师。
一些友谊是在 " 搞事情 " 中积累起来的。2023 年,尹同跃牵头,奇瑞、华晨、哈飞和海南马自达在海南碰面,4 家当时都在与奥地利的 AVL 公司协商开发发动机,尹同跃觉得,既然如此,索性联合起来,只让外商挣一次钱。尽管密谋最终没能实现,但吹过同一片海风的桌上人,关系上肯定又近了些。
擅长搞关系的理工直男,在这个标签下,年代剧男主尹同跃与爽文男主雷军,达成了一种默契。当雷军站在小米 SU7 发布会舞台时,头排就坐的车圈大佬,想必有几分为利益,也有几分是真心。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天赋。年轻时候的尹同跃就很吃得开,去德国进修,对方车间主任总把 " 混蛋的中国人 " 挂在嘴边,他立马学了德语 " 混蛋的德国人 " 回怼,顺便把对方交成朋友,创立奇瑞后,还把老头喊来免费打工 10 年。
他还喊来一群一汽的工友。" 从干部算起,我挖了 288 个人,员工大概挖了 1000 多个人。"
要知道,90 年代的一汽,销量在全国汽车市场中占比超过了四分之一。当年撬动北方 " 一汽 " 人跟随他 " 闯皖南 ",就像现在从北京的互联网大厂摇人去南方三线城市搞创业,除了给钱跟 " 画饼 ",还高度依赖个人魅力。
02 成长的代价
人物随时代变迁而成长,这是年代剧永恒的主题。
尹同跃执掌奇瑞 20 多年,但更多时候,他习惯把自己隐身在系统之内。于是,奇瑞公司的变化就成为观察他的唯一切口。
美国作家彼得 · 海勒斯(或许你会更熟悉他的中文名字何伟)问过尹同跃:奇瑞有什么优势?他答道:" 我们没有品牌、没有认知度,什么都没有。我们拥有的只是强烈的进取心。"
这并非客套话。
燃油车时代,每一个活下来的汽车自主品牌都是九死一生。对于奇瑞这家安徽芜湖的车企,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它毫不夸张。它最初只具备生产汽车配件的资质,偷偷采购零件造车的举动一度惹恼监管部门,继而被责令停产,几经周折才获得整车生产资格。
海勒斯后来感慨:改革年代的中国人都知道,事后求谅解比事前求许可要容易很多。
在 2024 年的北京车展,人们发现,自主品牌们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场。但如果把时间往回倒二三十年,合资车才是把控市场话语权的大哥,一汽大众、华晨宝马、广汽丰田 …… 他们是多数家庭的第一辆车,也是家庭财务状况的直接展示。
奇瑞避开了这片战场。2003 年,奇瑞 QQ 上市,定价在 3-5 万之间,直接撬动了桑塔纳、捷达和富康的三足鼎立。低价、可爱造型,加上花样百出的 QQ 文化节,奇瑞在 10 年间把这款车卖出超过 100 万辆。顺便说一句,后来被李斌拉去创立蔚来的秦力洪,当时就是奇瑞的营销副总。
凭借极致性价比,奇瑞连续几年拿下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 " 销冠 "。站在今天回看,奇瑞就相当于汽车赛道的拼多多。
尹同跃曾经总结奇瑞的成功秘籍: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句话有时候也可以翻译成致敬或者抄袭。QQ 几乎是平替版的雪弗兰乐驰,通用中国公司法律总顾问夏尊恩曾展示过两款车型的照片,发现连车门都可以对调。" 这意味着他们不光抄袭车门,还抄袭了车门的门框。车门的门框相当于一辆轿车的指纹。"
通用是真的生气。因为 QQ 比原版车型提前半年上市,价格还打五折,基本掐断了乐驰在中国市场的路。
奇瑞不是这套打法的开拓者。C2C(Copy to China)在当时是普遍做法:长城的皮卡灵感来源于丰田 Hilux,吉利豪情则是完全模仿夏利。奇瑞推出的风云和东方之子,分别 " 致敬 " 了捷达和大宇汽车的 Magnus。
以抄作业作为起点,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早期的无奈。多年之后,当中国造车进入新能源叙事,中国玩家与海外巨头的对话,风格就变了。小米 SU7 被指外形与保时捷相似,后者在微博回应 "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等到小米 SU7 Ultra 发布时,保时捷官方微博转发了小米汽车的微博,还写道:
" 此刻,点赞中国制造,也致敬所有心怀梦想的挑战者和探索者。"
你很难说这是专属于小米的待遇。从奇瑞 QQ 到小米 SU7 Ultra,中国的汽车制造产业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消费市场,国产品牌的风头已经盖过进口车与合资车。
但 20 年的过程,冷暖自知。
四平八稳的剧情撑不起一部年代剧。《父母爱情》里,江德福安杰夫妇上岛生活,就是关键的剧情转变。他们拿到了重生的新主题。作为昔日富家小姐的安杰,刚上岛时穿着高跟鞋、白裙子,踉踉跄跄去挑水,成为全岛笑话,她的岛上适应过程,就成为后半段重要的故事线。
尹同跃与奇瑞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一帆风顺。
低价策略带来的副作用,在 2012 年左右逐渐凸显。
又多又便宜,这曾经是奇瑞的风格,即 " 多生孩子好打架 "。但更多的 " 孩子 ",一度没有带来更多的利润。2007 年至 2009 年,奇瑞年销量从 38 万辆增长到 50 万辆,年营业利润却从盈利 11.3 亿元变为亏损 5.56 亿元。2009 年至 2012 年,奇瑞累计亏损超过 20 亿元。
同时,极致低价影响到产品质量,人们开始调侃:奇瑞奇瑞,修车排队。从 2012 年起,奇瑞销量开始了连续几年的下滑。这也应证了管理大师彼得 · 德鲁克的那句:
快速成长的公司,就是问题成堆的公司。
另一桩烦心事就是上市。
奇瑞从 2004 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但几经尝试,经历股改、非核心资产剥离、借壳等动作,直到 20 年后的今天,才算是摸到了交易所的大门。
尹同跃没有公开透露过自己在其中的感受,压力或许被藏在满头白发里。此处还可以参照金山期间的雷军。当年的雷军,表面上是年纪轻轻当上总经理、带领金山冲击上市的爽文男主,但不顺利的上市,显然带来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任务完成后,他留下一句 " 还完债 " 的感慨,转身就离开了金山。
03 东方不亮西方亮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奇瑞招股书里的亮点,应该就是:闷声发大财。
根据招股书显示,奇瑞汽车在 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 1 — 9 月的营收分别为 926.18 亿元、1632.05 亿元和 1821.54 亿元,增长率高达 76.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同期利润增长也很迅猛,分别为 58.06 亿元、104.44 亿元和 113.12 亿元。
2024 年的奇瑞没有站在舆论场 C 位,毕竟它还是一家主要靠燃油车赚钱的车企——在当下的叙事语境中,这似乎不够性感。但在业绩层面,它站在了自己的历史高点:全年销售 260.39 万辆,同比增长 38.4%。
海外市场的优异表现,是这份好成绩的重要支撑。
去年一年,奇瑞在海外卖了 114.5 万辆车,占中国全年汽车总出口量的近五分之一,比第二名上汽名爵和第三名比亚迪的出口总量加起来还多。连续 22 年,奇瑞都是我国自主品牌公司乘用车出口量第一名。
2022 年、2023 年及截至 2024 年 1 — 9 月,奇瑞的海外市场收入分别达到 330.65 亿元、794.81 亿元及 801.48 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 35.7%、48.7% 及 44.0%。
草灰蛇线,这是年代剧惯常的叙事方式。你在奇瑞的故事里同样能够找到。
一位叙利亚商人在 2001 年的北京街头见到了刚上市不久的奇瑞风云,辗转找到尹同跃,搞定了首批 10 辆车出口卖到叙利亚的合作。第二年,这个数据变成 100 多台,第三年变成 500 多台。尹同跃就此吃到了出口生意的甜头。
" 我前面十几年当过‘买办’嘛,看到了国外产品卖到国内的利益分配,所以等我们自己创业以后,就把跟德国人学到的东西反过来用到国外。" 在尹同跃口中,这个值得说道的成绩得到一种本土式解释。
20 年时间,奇瑞在全球拥有超过 2500 个经销商网点。即使在自主品牌纷纷卷出海的当下,这也可以形成奇瑞的护城河。就像年代剧的独特魅力,往往也是建立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之上。
2024 年,尹同跃拿到了中国汽车工业最高荣誉 " 饶斌奖 ",颁奖词里有一句:他用三十年,让中国汽车在世界有了姓名。作为同行的王传福也在 2024 北京车展上送出赞美:
一定要向奇瑞学习。
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其实是奇瑞擅长的打法,早期它躲开了合资车企的价格带,如今它躲开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厮杀最激烈的红海,靠出海拿到了进军资本市场的足够底气。
而且,奇瑞汽车在海外采取高定价策略。公开信息显示,部分地区的售价比国内高出 50%,比如,瑞虎 8 在国内卖 12 万,出口到俄罗斯能卖到 18 万,到中东甚至冲到 24 万。
体现在招股书里,从 2022 年至 2024 年前三季度,奇瑞在海外市场单车平均售价增长率达 20.6%。考虑到奇瑞在海外销售的主要是燃油车,这样连续涨价带来的营收与利润增长,应该能让很多国内新能源品牌羡慕了。
从持续下滑到稳步上升,尹同跃带领奇瑞走出了一个 "V" 字。后来他将逆势突围归结为:向国内外同行学习的结果。
尹同跃看了很多管理方面的书,有传闻说他一年要看 200 本书,后来经本人辟谣的版本是大几十本。他会向管理层发放《小米创业思考》,也会在接受采访时谈起定位理论。奇瑞内部还有一套 " 双 T" 的说法:向丰田(TOYOTA)学习质量、口碑、体系和流程,向特斯拉(TSLA)学习创新。
从 2011 年左右开始的这场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5 年 2 月,奇瑞汽车递交招股书之后,外界给出的市场估值在 500 亿 -1000 亿人民币之间。
不过,由于奇瑞的国企属性,作为董事长的尹同跃并不会像雷军一样因为小米市值暴涨而成为千亿身价的男人,占股不到 20% 的他,更像是奇瑞汽车的 " 打工皇帝 "。
04 " 小草房 " 的 AB 面
小草房精神,是关于奇瑞的传播里出现频次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奇瑞的第一间厂房,就是芜湖北郊一片荒滩上的小破房。2024 年 8 月 5 日,奇瑞进入世界 500 强的当天,尹同跃在内部信中多次提到小草房精神,尤其强调了 " 小 ":
" 这里的‘小’是永远坚持创业心态,坚持奋斗底色,要居安思危更要居危思变;要保持专注和聚焦,划小作战单元,随时轻装上阵,绝不能有企业规模做大之后的僵拙、守旧和傲慢。"
不过,100 个人眼里有 100 种关于 " 小草房 " 的理解。
一位曾经走访过奇瑞公司的前汽车媒体人谈到,奇瑞在对海外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表现不算出色。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奇瑞位于芜湖这座三线城市,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具备天然弱势。
这是尹同跃很难凭借个人努力就彻底解决的问题。他曾经带领一汽老人南下创业,也请来了前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等海归高管,但奇瑞 12 年内更换 7 位销售总经理,足以说明用人之难。
所以,当奇瑞在 2010 年左右启动改革时,尹同跃闷头学起了经营管理。
" 在企业经营这块,我们没有师傅带,都是摔倒了爬起来再走、再摔倒再爬起来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一个坑一个师傅。尹同跃觉得,奇瑞是一个笨蛋公司,像雷军余承东这样绝顶聪明的人才他们一个都没有,既然如此,就要不怕辛苦慢慢学,慢慢改进。
事实上,相比做管理,生产线上的机油味或许更能让他心安。母亲曾经回忆他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时的状态:因为太热爱工作,没时间吃饭,饿了就啃黄瓜。二十多岁的大伙子,一连几天都是吃黄瓜。后来成为世界 500 强的董事长,他依然每周都要抽时间去生产线。
" 那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观察的过程,到现场能发现很多问题。"
至于当老板的感觉,他曾经这样形容:我在公司里面,我说我要死了,可能有很多人放鞭炮。在社交媒体上,的确有不少奇瑞员工吐槽工作压力大、待遇差,并将矛头指向尹同跃。
不过,他并非以 " 黑心资本家 " 之类的符号被抨击,相反,一些批评的声音是关于他不够狠、不够果断与坚决。
或许是工程师思维中的谨慎,或许是天性使然,在执掌奇瑞的几十年里,尹同跃的一些决策略显保守——就像是 " 小草房 " 的 B 面。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起大早赶晚集式的新能源布局。奇瑞在 2009 年就涉足新能源领網域,但直到现在,舒适区依然是燃油车市场。2024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收入在奇瑞的销售大盘中仅占比 16%,远低于燃油车的 75%,也低于 47.6% 的国内行业平均渗透率。
没有以比亚迪那种断臂式的决心拥抱新能源,这是奇瑞基于 " 不想做亏本买卖 " 的务实考虑,不必置于对与错的两级标准之中评价。
但对于奇瑞而言,舒适区的暗流涌动,是真实存在的风险。
奇瑞的海外市场中有不少敏感地区,比如俄罗斯。由于地缘冲突,欧美日韩品牌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海受阻,奇瑞吃到了这块红利,把它变成足够漂亮的销售数据。但站在更长久的商业发展来看,这注定是阶段性的。
作为中国车企的奇瑞,最终或许还是要回到新能源的战场上来。今年 1 月,奇瑞总销量 22.4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 5.7 万辆,占比已经提升到 25%。
喊着 " 不客气 " 的口号,尹同跃带着奇瑞杀进了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战场。但接下来的攻城略地注定不容易。也因此,上市募集资金,成为关键一步。
从几年前开始,尹同跃的白发就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但他坚持不染发,因为 " 白发就白发,老了就老了,没有什么可以掩盖的 ",他想身体力行传递的一个信号是:奇瑞是个很真实的企业。
关于形象管理,隔壁拿着爽文男主剧本的雷军,是全然不同的态度。他减肥健身、头发乌黑茂密,在接近六旬的年纪俨然走起了偶像路线——当然,他不是那喀索斯,只是发现中国家庭的汽车品牌选择权掌握在女性手中之后,投其所好罢了。
在务实这件事情上,两位男主实现了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