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这顶级尤物,太「变态」了,欢迎阅读。
今年最炸裂的电影,终于来了。
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本片一经首映就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超大尺度,超重口味,超猎奇的故事设定,看得人瞠目结舌。
画风也是在两个极端来回切换,一会儿缤纷美艳,一会儿恶心恐怖。
从头至尾冲击观众的眼球,打造山车般的观影体验。
最终,导演兼编剧科拉莉·法尔雅,也成功获得了戛纳主竞赛单元最佳编剧奖。
但同时,电影也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中强烈的反凝视、反女性剥削而叫好,甚至将其奉为神作。
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中充满了对女性的凝视与剥削。
如今,这部电影终于高清上线了。
鱼叔迫不及待在第一时间就打开了影片。
看完全片,内心久久难以平复。
这可能是我今年看过最震撼的影片之一——
《某种物质》
The Substance
本片围绕的主题是一个「美」字。
在如今这个容貌至上的社会里,女性很容易陷入「服美役」的焦虑中。
对于女明星来说,这种压力更是无处不在。
状态好、少女感、神颜等标签,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掌控着她们。
年龄、体重、外貌…各种苛刻的指标,束缚着她们的生活。
本片的女主,伊丽莎白(黛米·摩尔饰)就是被这个度量刷下来的过气女星。
伊丽莎白年轻时,是好莱坞大道上最璀璨的明星。
她的生命中充满了鲜花与掌声。
但人不可能永远年轻,也不可能一直处于鼎盛时期。
步入中年的伊丽莎白,从拿过奥斯卡奖的女演员,成为跳健美操的晨间节目主持人。
虽然在同龄人中,伊丽莎白依旧拥有傲人的外在条件。
但对于电台主管来说,她太老了。
于是,主管随便找了个理由,糊弄着就把伊丽莎白炒掉了。
一夜之间,曾经的性感女神成了无人在意的过气女星。
伊丽莎白听着他人对自己外貌与年龄的嘲笑,看着自己的广告被撕除,内心十分恐慌与焦虑。
她开始怀念曾经年轻的自己,想回到那个美好的时候。
机缘巧合下,她真的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某个神秘的机构研究出一种名为「某种物质」的血清。
只要一针,就可以从你的身体中再生出一个「更年轻、更美丽、更完美」的自己。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身体,但二者是一体的。
伊丽莎白决定尝试一把。
整个「分裂」过程可谓是痛苦至极。
因为新生之人是活生生扒开伊丽莎白背部的皮肉生长出来。
但松弛的赘肉焕新成紧致而富有弹性的完美身材,一切痛苦都值了。
于是,一个典型拥有魔鬼身材天使面孔的美国丽人苏(玛格丽特·库里饰)诞生了。
苏十分顺利地,成为了晨间健美操节目的新主持人。
并且一夜爆红,获得新一代「性感女神」的桂冠。
短短几周内,就获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更不要说感情生活了。
伊丽莎白只能从许久未见的老同学那里获得一些赞赏。
而现在的苏,各色小鲜肉手到擒来。
容貌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身边人的态度。
同样的小鲜肉,与苏在一起甜言蜜语,等隔天看到了伊丽莎白,只是一副不耐烦的凶相。
隔壁的邻居因为噪声大,咣咣敲门大声抗议。
开门一见是苏,立马和颜悦色表示谅解。
当然,无论什么样的医美,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就在苏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作为母体的伊丽莎白的身体却在渐渐恶化。
从一根手指开始,迅速地衰老腐朽。
更可怕的是,这种恶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可以发现,《某种物质》的故事是将现实中的医美,进行一种超现实化的想象。
相似的高概念设定,之前也有过不少。
比如日本电影《狼狈》,韩国动画《整容液》等。
不过,《某种物质》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设定的新奇,更多是视听上的精彩表现。
伊丽莎白与苏不同的人生境况,光看画面就能切身感受到强烈反差。
伊丽莎白的场景中,画面总是阴暗压抑。
还会出现苍蝇、破墙等令人不适的元素。
仿佛角色身上,正在散发出一种即将腐烂的气味。
而苏的身边,一切都是新鲜的。
光彩夺目,充满动感。
电影中充满了对苏的美艳身体的展示。
主持节目时,处处完美的身体部位被各种特写。
日常生活中,苏喝一口水,也用特写和慢镜头拍出充满挑逗意味的画面。
换一身衣服,镜头也跟随苏的手,将她的身体曲线描摹尽致。
电影中还有这样的一个场景:
以男性为主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对着大螢幕上苏翘起的臀部特写逐帧分析画面。
争议也来源于此。
正是这样的画面,让很多人觉得本片的主题根本不是什么反凝视,而是对女性身体赤裸的剥削。
但实际上,如果将钉在苏身上的目光撕开,看整部电影的视听表达。
就会发现导演就是在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去批判男性凝视。
本片男凝视角的代表之一,就是电视台的主管。
片中只要他出现,画面就会变成畸形的特写。
尤其是他出场的第一场戏。
男卫生间里,他站在小便池前,丑陋的脸紧紧贴着镜头。
喋喋不休说着他要「年轻的」、「身材辣的」女孩。
他的嘴一张一合,尿尿的声音也被刻意放大。
这一时刻,他口中那些恶臭的言论与他的排泄物画上了等号,他的大腦也与下半身取得了共振。
之后,主管第一次与苏见面时,镜头也是意味深长。
画面直接滑到他的胯下,用两条腿将远景里的苏完全框了起来。
对男权的讽刺,不言而喻。
其实有不少人将本片与《芭比》放在一起讨论。
不仅因为二者从主题上,还是视觉上的各种符号运用,都十分相似。
特别是,都有对年长女性和年轻女性放在一起对比的情节,以此反抗单一标准的审美。
只不过,比起《芭比》那种童话式的表达,《某种物质》是更加激进且具有压迫感。
本片采用了常出现在恐怖片中的一种意象——
带有性意味的老太。
像是《闪灵》中那个浴缸老太太、《X》中渴望年轻肉体的房东老太太。
本片中则是迅速衰老并变得畸形的伊丽莎白。
片中「某种物质」重生规则,有一个限制:
伊丽莎白与苏是一体共生,两人需要每七天交换一次。
而且为了保持苏的身体健康,需要每天注射来自伊丽莎白的脊液。
这也就意味着,两个肉体是一种供养的关系。
如果小心维护,也可以相安无事。
可一旦过度索取,便会此消彼长。
而苏对自己美满生活的欲求越来越多,开始不断侵占伊丽莎白苏醒的时间。
从而导致伊丽莎白的身体迅速衰老。
这种通过逐渐失去理性透支自身的方式,最终只能造成本体的失序。
这种逐渐畸形化的形象,也不仅仅是为了恶心人。
而是用强烈的冲击力,去解构审美,解构性别,甚至解构人的定义。
片中,导演用简单的两个门,就完成了这种对人与性别的解构。
一个是电影开篇,伊丽莎白想要进女卫生间,却因为维修而没有进去。
另一个则是结尾篇章中,苏随手推开的女卫生间的门。
看似两个简单的特写镜头,背后意义却完全不同。
前一个打不开的门,就像将自然老去的伊丽莎白从女性群体排除出去的畸形娱乐社会。
逼得她不得不进入男卫生间,看似是妥协于男性视角下的卑微生存,实际上却是被男性任意剥削的对象。
而后一扇对即将变异的苏轻易敞开的门,则是在讽刺即便是一个「非人」,只要她好看,就会被接纳。
最终,已经成为异形的伊丽莎白,还是坚持穿上了礼服并戴上自己的面具幻想风光的日子。
但只要她还有一张用纸贴的假脸,似乎就还会被当成美女,当成明星。
其实,关于本片是否担得起「戛纳最佳编剧奖」也存在争议。
关键点在于,本片是否是视觉大于内容。
不少人觉得在看完电影后,印象最深的还是视听方面。
但在我看来,本片的剧本看似常规,但实则非常精妙有效。
编剧兼导演法尔雅,其实是法国人。
但她非常娴熟地,在一个经典的好莱坞恐怖类型的框架下,实现了对现代议题的深刻剖析。
故事的设定并不新鲜,但一步步的叙事却非常吸引人。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并不给人冗长乏味之感,反而是从头至尾紧紧抓着观众,令人欲罢不能。
与此同时,电影在细处上铺满了丰富的情节桥段,进一步增添了故事的品读趣味。
比如,有一个称得上全片最安静的片段。
被苏的生活刺激到的伊丽莎白,决定约自己的爱慕者吃饭,意图找回属于本体的尊严。
她先是好好梳妆打扮了一番。
但在看到苏的肉体后,她按照苏的风格改变了一下妆容。
接着在离开前,她又看到窗外苏的巨幅广告牌。
伊丽莎白又掉头回到卫生间,再次修改了自己的梳妆打扮。
然而,等到真的要离开时,伊丽莎白心中却突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恐慌。
到处存在的苏,就像一个梦魇折磨着她,警告着她:
无论怎么打扮,都没有人会真的喜欢你了。
伊丽莎白又回到卫生间,对着镜子沉默,发疯,将脸上的妆容揉捏抹碎。
来来回回的过程中,伊丽莎白不断看时间。
滴答的钟表声像是在催促她马上要迟到了,也像是她那些已经逝去再也找不回的青春。
伊丽莎白最终被这种焦虑打败,没有出门赴约,而是孤独地坐在黑暗中,逃避外面的世界。
整个段落一句台词没有,却有效推进了人物心理层面的叙事,并呈现了电影的主题——容貌焦虑对人的折磨与异化。
此外,影片的出彩,不仅仅是导演编剧的功劳。
两位女主演的表现,也令人惊艳。
特别是黛米·摩尔,从戏外的个人经历到戏里的角色演绎,都形成了互文。
早年,她因为《人鬼情未了》而名声大噪。
但又因为拍了《脱衣舞娘》和《名利场》的全裸封面,成为人们谈资。
没有人在意她曾为女演员的平等权益和争取女性身体自由做过些什么。
只记得她的身体与外貌。
随着她年龄的增长,人们也逐渐将她抛诸腦后。
偶尔想起,也是讨论她整容与恋情的八卦。
到这部电影,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还是61岁的她在电影中全裸出演。
好在,黛米没有走入伊丽莎白的境遇。
她坦然地坐在镜头前,畅谈她的裸戏并有力地说:
谁说女性,在任何年龄就不具有吸引力与性感?
这样坚定质问他者的黛米,就像电影中最精彩的高潮部分。
成为异形的伊丽莎白站在本属于苏的舞台上,怪异模样吓得观众与工作人员砍下了她的头,顿时鲜血四溅。
这一场景也让我想起了电影《狼狈》。
同样是因为整容而异化的女演员,同样是站在舞台上,莉莉子选择拿起刀插向自己。
可《某种物质》却拒绝让个体成为最终的责任者。
而是用喷溅的血浆,无差别地扫射在座的所有人——
你们都是造成这个怪物的同谋,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