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在青藏高原上,一颗聪明的树选择了躺平,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格致论道讲坛 ,作者杨永平
植物是非常聪明的,它一定给自己安排了双重保险。异交是它追求的,但是如果异交没有机会,自交也不错。
杨永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研究员
格致论道第74期 | 2021年11月20日 昆明
大家好,我叫杨永平,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很高兴今天可以和大家聊一聊高原植物的生存和繁衍的故事。
行走在高原,以植物为友
其实我和高原结缘是一个机缘巧合。我于1989年在昆明植物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后,就加入了武素功老师的团队。武老师是一个"老青藏",他在1990年担任青海可可西里科考的队长,我就这样跟着去了。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1990.5.21-8.23)——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的最后一章
这张照片中那个戴帽子的就是武老师,留着长头发的是当年的我。我特别幸运地赶上了第一次青藏科考的"末班车"。我当时很年轻,现在回想起来,上高原的时候,我都不记得有过高原反应的感觉。
68人,95天,12吉普+7卡车,12.5万公里,7.5万平方公里
我们当时的行程有90多天,整个行程都住在无人区帐篷里面。有一次营地的海拔是近5100米,那次我的感受就特别好。
2017年,国家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我是生态和生物分队的队长,也变成了戴帽子的老头。这是我在第一次科考过的格拉丹东冰川留下的一张照片。我晚上发了个朋友圈说:当年我二十五,今年我五十二。感慨的是什么,岁月易老,物是人非。
其实,我行走在高原的这三十多年,一路就是与植物同行、与植物为友。
这是一张青藏高原的卫星影像图,它是一个高耸的高原。全世界有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在喜马拉雅地区就有10座。可以看到,高原的东南角有个水汽通道,海拔相对要低些。青藏高原的海拔是从东南到西北逐步升高的。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有森林的。随着水汽通道的减弱,就慢慢变成了草甸、草原和荒漠。
在纳木措的扎西岛上有很多柏树(上图左),它们真的是树,只不过是躺平的树。别看这些柏树躺平了,有科学家研究过,它们可是有四五百岁的年纪。此外在青藏高原还有灌丛、草原、草地。
这些是也能在西藏看到的高原湿地、高寒草甸,还有荒漠化灌丛等一些不同的植被。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年轻的时候走进高原,看到了很多很多高原的美景。蓝天、白云还有雪山、草地都是非常美丽的,经常令我魂牵梦绕。
我也拍了很多很多的照片。只要给我一个相机,我觉得自己在高原上永远都不会累。所以我和同事、学生也编了很多小册子科普读物,向人们介绍植物。
我和同事2013年去了冈仁波齐转山,两天走了48公里,最高海拔到达了5600米。回来以后,我们就把一路上拍到的植物编成了一本书《漫步自然生境》,就是冈仁波齐的植物篇。
因为走了很多地方,也看了很多的植物,所以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高原植物在高原是怎么生存的。
高原植物御寒之道
高处不胜寒,高原上的核心的问题就是低温、寒冷。植物在这个地方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温度很低、昼夜温差很大等等。特别是面临着晚上温度都是零下、地表的温度和空气中的温度相差特别大的问题。植物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塔黄(蓼科)
塔黄生长在高原4000米以上的一些流石滩和草甸里面。和其他同类植物比较起来,塔黄鹤立鸡群。为什么它长得那么高,别人长五六十厘米,它却能长到2米多?这是因为它给自己搭了一个温室。图中黄色的高高的部分,就是塔黄给自己的花序盖的一个非常厉害的温室。黄色部分是变态的叶子,而且每一片都非常精致。有了这个温室,塔黄就具备了所有遮风挡雨、防紫外的功能。
温室里面的温度比较高,在大冷天还有个温室可待,所以帮塔黄传粉的昆虫就非常高兴。因此,塔黄和昆虫之间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关系:昆虫帮塔黄传粉,传粉的昆虫则会在花序里面产卵。
水黄(蓼科)
上图展示的是水黄。它生活在海拔低一些的地方,对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所以它盖的温室要差一点,但是一样可以遮风挡雨防紫外。
水母雪兔子(菊科)
这是雪兔子。雪兔子不会自己盖温室,但是它有给自己做件"毛绒绒的羽绒服"穿的本事。这个"羽绒服"同样具备防水、防风、保暖等功能。
这是青藏高原的柳树,它的花序和平原上的柳树是一样的。这个植物非常聪明,它不愿意长高,就铺在地上。因为地面的温度远比空气的温度高很多,而且长矮一点儿就不会招风,树大才招风嘛。
秀丽水柏枝(柽柳科)
如果你去过阿里、特别是去过昆莎机场边上,你一定会记得这里有一片红柳滩。它是一种高原上的植物,叫秀丽水柏枝。其实,高原上还有一个跟它同类的植物,它比秀丽水柏枝聪明,所以会生活在更高的地方。
匍匐水柏枝(柽柳科)
大家能想象上图中是一棵树吗?它就是一棵被压得扁平的树,其实开花时还挺漂亮。它很聪明,所以不愿意长高,是贴地生长的。
变色锦鸡儿(豆科)
这是在阿里地区是比较常见的植物,叫变色锦鸡儿。它是一种灌丛,也是铺地生长的。
垫状点地梅(报春花科)
接下来讲一讲草本植物。这是青藏高原开花最早的植物之一,叫垫状点地梅。五月份去高原的时候有机会看它,等到七八月份的时候它就已经结果了。它也是一种长成垫状的植物。
囊种草(石竹科)
我拍上面这张照片的地方海拔是5600米,大家可能会觉得照片中的植物是苔藓。但如果再仔细看,其实它是有花有果的。
囊种草的花和果
它是石竹科的植物,叫囊种草。它开的是白色的花,结的果像小玉米粒一样。
所以,生长在高处的植物要解决温度问题的话,其实让自己长得矮一点儿就行了,浓缩的才是精华。
这张照片大家能看见什么?能看见羊粪,是吧?那真是羊粪,但我们要看的,是边上那个特别小的红色的植物。
冰岛蓼(蓼科)
它叫冰岛蓼,特别聪明。它在北极地区生长的时候,从种子到开花需要历时35天;但它在高原上生长的时候,这个时间会稍微长一些,大约是2个月。它会选择一个水热条件最好的时间来开花、结果,然后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总之,为了适应低温,植物可以给自己建个温室、穿件羽绒服;因为地面比较暖和,它还可以把自己变得很矮小来贴地、防风;更聪明的它还可以选择最好的季节来完成自己的生长史。这些策略都是植物对低温的响应。
高原植物抗旱之道
对高原植物而言,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干旱。干旱有多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老天不下雨,所以地下没水喝;第二种情况是,冻土层的水以冰的形式存在,所以没法用;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晚上的气温已经是零下了,所以植物无法利用这种结冰的水,面临着生理干旱的问题。那么,植物如何解决干旱的问题呢?
因为叶子上面有很多的气孔,蒸腾作用会让水分散失掉。所以植物的一种抗旱方式就是不要叶子,让自己变成"光棍"。如果去珠峰大本营,你会看到一丛丛的麻黄。这种植物特别聪明,它的叶子完全退化了,所以就靠茎秆来进行光合作用。
像金露梅这种植物,它所有叶子上面都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它能通过这个蜡质来防止水分蒸发。
还有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利用绒毛遮挡气孔,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这是红景天,它对水分的利用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它的叶子是肉乎乎的,可以在降水的时候把水分储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用。它是通过这个方法来解决干旱的问题。
这个植物就没有那么聪明,长得也不太好看。但是它在整个青藏高原的分布是最广的,是高寒草原里面的建群种,它叫紫花针茅。
油菜或者小麦的叶子是长开的,但紫花针茅不是,它的叶子完全是卷起来的,通过内卷防止水分的蒸散。所以紫花针茅能够成为高原里面的主角,高寒草原基本就是它的天下。
还有一些植物比较聪明,比如高山嵩草,它生长在水热条件比较好的高寒草甸里面。它在地上的部分很少,可是它把物质全部投到根上。所以它能喝别人喝不到的水。为什么?因为它的根系能够扎到两三米的地方。所以,植物要解决水分的时候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第一,要节流,即通过蜡质、叶子来解决水分浪费的问题;第二,要开源。要喝别人喝不到的水,还要把水储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它们得以在高原上生存。
高原植物的繁衍之道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生命一生中都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是要活下来,要生存;第二是要繁衍下去,要传宗接代。高原上的植物要实现传宗接代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其一是植物要在这个地方活下来本身就不容易,其二则是传粉昆虫特别少。那么,高原上的植物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昆虫少,没有点"颜值"就竞争不过
去过高原的人知道,尤其是在横断山区,那里的植物开花开得特别漂亮。我经常开玩笑,要是植物开花开得不漂亮、颜值不够的话,昆虫是不会来的。所以在高原上植物要竞相开花"拼颜值"。只有颜值高了,昆虫来传粉的机会才就多了。
大家再看这两排高原上的花,它们有什么不同?你一定会发现,上面这一排植物是朝上开花的,下面这一排植物则是朝下开花。在高原上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就能看到朝上和朝下的开花方式。当时我们团队在野外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当时建立了一个假设:朝上开的花就像我不怕晒的脸一样,因为已经很黑了,所以紫外线再晒一点也没事儿;而朝下开的花就像美女的脸一样,晒不得。
于是,我们就采了很多的花粉,然后在紫外灯底下来看这些花粉是怎么萌发的。所得到的结果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朝上开花的植物的花粉能抵抗紫外线,朝下的就不行了。所以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铃铛子(Anisodus luridus):花梗的180度大转弯
这是茄科植物,叫铃铛子。大家注意看,这个植物开花的时候是朝下的,而且能够看见传粉昆虫。但是有意思的是,它在传完粉以后就会转一个身,变成直立的模样。铃铛子直立后,我们经常看到果萼内有半杯水。那么,这半杯水有没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做了一个试验,把部分果萼内的水放掉,然后测量温度。我们发现,这半杯水到了傍晚的时候,它的温度就会慢慢下降。但如果果萼内只有空气、没有水,果实降温就会降得很快。水在这里会起到一个更好的保温作用,能够促进胚珠发育、提高结籽率。所以它转个身其实是大有好处的。
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好花要长开"与"见好就收"
这个植物叫麻花艽,是龙胆科的植物。它的有趣点在于,它在高原上最能感受到空气的变化。不管下不下雨,温度一变化,它就会开始闭合;等温度升高了以后,它就会张开来接待昆虫来传粉。但是,它一旦授粉了以后,就会永久性闭合,再也不开了。所以植物能通过延长开放的时间,长期地保护自己。前面讲了在高原上植物开花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讲一讲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如果是有性繁殖,植物就需要传粉;而无性繁殖就是克隆生长。
珠芽蓼(蓼科)
有一种植物叫珠芽蓼,我在2007年的时候带着学生到黄河源头牛头碑科考时问了一个问题:珠芽蓼花序下面的是结珠芽,这个珠芽掉下来就可以长成一棵植物;上面开着一点儿花,花是需要传粉以后才能结种子的。如果资源不够的时候,它是开花好,还是长珠芽好呢?
后面我们到了青海的尕朵觉悟后,就有个学生开始做这种统计。我们统计了很多珠芽蓼,结果发现,植物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时候,会把最后的物质和能量投给开花,投给有性生殖。这是其中一种植物的选择。
蕨麻(蔷薇科)
在高原上还有种植物叫蕨麻,去吃过藏餐的人都知道,这叫人参果。它在开拓地盘的时候是克隆生长的,长得特别快,密密麻麻的。但是它一旦占下了地盘以后,就会开始开花,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优生。
自交or异交?植物的的繁殖偏好
植物既可以自交,也可以异交,那么它们是怎么选择的呢?
左:扁蕾(Gentianopsis barbata)
右:湿生扁蕾(G. paludosa)
我们再讲一个故事。这是两种扁蕾,是龙胆科的植物。其实,这两种扁蕾是可以互相交配的。但是为了避免种间杂交,所以它们就有个约定:你开花的时候我不开。即二者的开花时间是分开的。
延迟自交:把自交作为繁殖保障的最后选择
大家看这组照片,在最左侧刚开始开花时,花中黄色的雄蕊在下面,柱头在上面。这是什么情况呢?它是在等着昆虫把别的花粉传到它的柱头上去。
但是,这种等待有可能是没有希望的,昆虫可能不会来。于是,它的雄蕊就会一点一点往上长,长到能够到够到柱头的高度。虽然它一直在等着别人来传粉,但是如果别人不来,它就自己传粉了。所以,它通过延迟自交实现了这个过程。
"与众不同"的花型,即可熊蜂传粉,也兼有风媒传粉
这个露蕊乌头也很聪明。它准备了两套花粉,圆型的花粉是留给传粉者的,如果昆虫来了就会把这种圆形花粉带走。如果昆虫不来,它就会采用第二套方案——梭形的花粉是可以通过风媒传粉的。这种植物一直在追求异交,但是如果昆虫不来,它就只能通过风媒传粉了。
自交:总比没有好(betterthan nothing)
这是夏枯草,在这个居群里面你会看到有开大花的类型,也有开小花的类型。它在开大花的时候会产生花蜜,是靠昆虫来传粉的。但是开小花的时候,特别是在昆虫特别少的时候,它就通过自花授粉。它的结构就可以做到这样。
我觉得植物是非常聪明的,它是赌不起的。所以它一定会给自己安排双重保险:异交是它追求的,但是如果异交没有机会,自交也不错。
植物适应高原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面跟大家讲的故事,都是我们的观察研究,特别是传粉这一部分都是我们团队做的工作。其实我们也在试图回答为什么。我们团队现在正在研究高原里面的一种作物,它叫芫根。通过对芫根的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不仅希望做到从表象上理解为什么高原植物的适应,更期盼能够在机理上解析它为什么适应高原。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从三十多年行走高原得到的经验是:只要你俯下身来,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或许我们都会有惊喜、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也很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高原、热爱高原、研究高原。让我们共同守护好青藏高原的森林、草木、万水千山,共同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生态文明的高地!谢谢大家!
- END -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