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华致酒行收监管函,背后折射了酒商行业哪些真相?,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向善财经,作者 | 刘能
关联交易一般情况下是合法的,没有任何褒贬意,只要保证合规性和公允性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怕就怕出现不规范的关联交易。比如 " 下周回国 " 的贾跃亭,曾让乐视网陷入疯狂的关联交易中,结果就是孙宏斌努力做切割,仍无法收拾烂摊子。
就在 7 月 24 日,华致酒行因对关联交易的财务核算不规范,收到深交所监管函。监管函提出,华致酒行存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关联交易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需充分重视并及时整改。
从监管函内容来看,华致酒行全资子公司北京华致陈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 2020 年 3 月 9 日与关联方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房屋买卖合同,交易金额 5151.8 万元。同日,华致陈香与新华联、关联方华泽集团签署债权债务抵销協定,涉及金额 3900 万元。
而华致酒行未将上述关联交易事项及时提交董事会审议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直至 2022 年 8 月 6 日才披露,且未准确、完整披露。同时,华致酒行对于上述关联交易的财务核算不规范,且未在 2020 年度至 2022 年度定期报告中,准确披露向华泽集团支付资金占财务用费事项。
华致酒行则解释称,全资子公司陈香商务已购买北京民企总部基地两处房产作为产品研发中心。此外,在本次交易前公司已租赁并使用该房产,本次购买房产有助于理顺资产权属,降低经营管理成本,稳定员工队伍并提升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本次关联交易定价公允,不存在损害公司和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陈香商务使用自有资金购买房产,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资金周转和主营业务的发展。本次关联交易不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独立性构成重大影响。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当下阶段,酒商们隐忧不断,华致酒行作为酒类流通行业龙头,不会不清楚当下白酒行业的暗潮涌动,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收监管函只为救姐夫?
需要注意的是,关联交易方面存在的问题似乎已成华致酒行的 " 痼疾 "。据天眼查 APP 显示,华致酒行连锁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 2019 年实现 IPO 上市。
实际上,在 2011 年,华致酒行就已开始申请 IPO,结果当时被证监会以 "华致酒行存在关联交易隐忧,以及突击任命多位董事、高管 " 为由而拒绝,再加上中间 IPO 之路被斩断,直到 2019 年才成功上市。
再比如白酒品牌珍酒,诞生于华致酒行,是董事长吴向东的又一 " 得意之作 "。早期吴向东也曾称表示,要用华致酒行在全国的行销网络,将珍酒销售出去。
但在上市招股书中,二者的关系却十分的暧昧,双方之间的关联交易也被隐去。
在今年 5 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云南监管局向华致酒行出具警示函,其旗下创业板上市公司华致酒行及公司董事长吴向东、时任总经理彭宇清、时任董事会秘书张儒平、现任总经理李伟、现任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梁芳斌等多位高管,因为未按规定审议并披露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准确、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拥有极其庞大白酒资产的吴向东,被业内称呼为 " 白酒教父 "。也有业内人士猜测,此次华致酒行此次出现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是华致酒行董事长吴向东为给姐夫傅军作为实控人的新华联救急。
据悉,新华联控股自 1990 年创立,创始人傅军一直担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产业涵盖化工、矿工、房地产、陶瓷、酒业金融投资等多个领網域,但主营收为商品房销售。近几年来受大环境影响,新华联发展受挫,遭遇债务危机,A 股上市公司 *ST 新联即将面临退市。对此解读,向善财经在网上未看到官方回应,对其真实性不置可否。
不得不说,白酒本身是关系型产品,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宴请、送礼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而白酒产业发展至今,很多老牌的白酒企业、白酒高管之间关系盘根错节。实际上,关系二字也早已深入整个行业的 " 骨髓 "。
在向善财经看来,酒类流通行业本身就是 " 关系型行业 ",想要做大靠的不是市场支配力,而是看是否与知名酒企存在紧密关系力。
对比美国酒类流通市场,前 10 大酒类经销商占据了市场近 80% 销售额,前 5 大酒类经销商也占据了市场 70% 的销售额,头部酒商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而我国白酒流通市场看似很大,但玩家众多,行业极其分散,即便是头部企业,也很难真正的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缺乏市场支配力。华致酒行作为 " 酒业流通上市第一股 ",市占率尚不足 1%。
而华致酒行能够发展壮大,更多的在于抢先建立了诸多名酒企的深度合作关系。自 2005 年成立,华致酒行分别于 2006 年和 2009 年拿下五粮液集团年份酒和贵州茅台代理权,正因为最早拿下头部酒企的代理权,华致酒行也享受到了其发展红利,并成为白酒流通类第一家上市企业。
在华致酒行2021 年股东大会暨投资者交流会上,实控人兼董事长吴向东曾提出要 " 永做名酒厂金牌服务员 "。
但现在,酒商这一打法正逐渐失效。酒商龙头企业由于长时间缺乏市场支配力,在当下已变成一个严重的弱项。
在国内白酒产业发展早期,上游酒厂 " 善酿不善销 ",必须依靠酒商开拓市场,连接消费者,甚至因此盛行买断品牌,酒商因为其显著作用成为白酒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为白酒市场经济带来较大贡献,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 " 酒商时代 "。
但在近几年时间里,白酒行业已经迈入 " 厂方时代 "。
步入数字化时代,酒厂开始尝试向厂商一体化发展。比如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规模成倍扩大、市场掌控力被极大强化。就连郎酒、洋河股份、泸州老窖等企业也逐渐加码自身营销能力和渠道销售体系,想要争夺市场主导权。
随着酒业流通环节不断变革、更新、进化,平台电商、内容电商、私網域运营等新销售模式逐渐盛行。
比如茅台的 i 茅台 APP,自试运行以来,热度持续攀升。五粮液建立五粮 e 店,结合人脸识别、自动贩卖等智能网络技术,摸索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零售终端;舍得酒业在诸多电商平台进行布局,电商销售收入占比逐渐提升,在今年 4 月还开启了舍得酒业电商 ERP 项目 ...... 但渠道和销售模式的更迭,同样意味着酒商的逐渐衰落。
现金 or 利润?
事实上,即便华致酒行想为新华联纾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财报显示,在 2020 年 -2022 期间,华致酒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49.41 亿、74.60 亿、87.1 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 32.2%、50.97% 和 16.73%。在 2022 年,华致酒行的营收虽然同比增长 16.73%,但净利润则近乎腰斩,为 3.7 亿元。
如果说利润表是看企业的能力,那么现金流量表表现出来的则是企业的活力,看企业是否会 " 过日子 "。
在 2022 年,华致酒行的经营性现金流以及投资性现金流均呈净流出,其中,经营性现金净流出为 3.3 亿元,投资性现金净流出为 1.7 亿元。所幸的是,在 2023 年第一季度,华致酒行的经营现金流净额转正,为 4.87 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 2023 年第一季度,华致酒行实现收入 37.4 亿元,同比增长 5.32%;但净利润仅为 1 亿元,同比减少 59.35%,再次腰斩,继续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当我们谈到利润最大化时,本质上是在说企业追求收益的重要性;谈论现金时,则是在说企业应当控制风险。
收益和风险永远是矛盾的,企业在追求更多利润的同时必然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当前来看,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阶段,面临巨大风险,现金流就显得格外重要,华致酒行当下选择保证自身现金流确实更为明智。
有的企业在产业链中可以做到上下游两头通吃,比较典型的如格力在空调产业中的强势地位。但有的企业在产业链中则是上下游两头被吃,在整个白酒产业链中,白酒企业难,华致酒行等酒商们更难。
应收账款反映了企业和它产业下游环节的关系,财报数据显示,华致酒行2021 年一季度、2022 年一季度、2023 年一季度的应收账款分别为 2.34 亿、2.66 亿、3.15 亿,呈现出不断上涨趋势。
同时,在白酒产业链条中,有相当一部分存货会积压在流通环节。面对上游白酒企业,华致酒行同期预付款项分别为 14.43 亿、17.77 亿、21.21 亿,存货分别为 17.02 亿、26.56 亿、28.17 亿,这同样会占用华致酒行大量现金。
当然,这也和华致酒行过于依赖名酒企业有关。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 年至 2018 年前 6 月,茅台系列及五粮液系列产品贡献销售收入占比常年维持在 47%、40% 左右。2021 年 4 月的财报说明会上,华致酒行董事长曾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 7 成收入来自茅台五粮液;而根据业内人士对其销售收入的构成推算,公司很大一部分利润都来自 " 飞天 " 茅台一种单品。
从另一角度来看,酒商也相当于白酒行业的 " 温度计 "。春江水暖鸭先知,整个白酒行业景气度如何,复苏状况如何,酒商往往就是那个最先感知到的 " 鸭子 "。
财报数据显示,华致酒行2020 年、2021 年、2022 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 3.76 亿、5.76 亿、6.04 亿,即便 2023 年第一季度,华致酒行的销售费用仍略微增长。可见白酒销售仍然承压。如果下游价格调整到位后,意味着酒商将迎来去库存、同时批价也会上行,更有利于酒商发展。
最后回到此次违规事件,还是要提醒华致酒行,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经常会导致资金占用,而资金占用会导致关联方之间的收入与支出不一致,也可能对利润和税收产生影响。关联交易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关联方企业之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降低风险。
华致酒行的教训正如云南证监局警示函中所言:" 应充分吸取教训,加强证券法律法规学习,提高规范运作意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