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医药猎头等春天,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东方 IC)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瞿依贤 8 月下旬,李世儒在上海张江一家咖啡馆约见一位创新药企的研发副总裁。作为一个医药猎头团队的负责人,出门见重要候选人、维护关系,在他的工作中是常态,只是这两年,伴随整个创新药行业的 " 资本寒冬 ",他出门见人的频次有所降低。
医药猎头跟医药行业环境是同频共振的,随着投融资遇冷而来的,远远不止见重要候选人的频次降低,更深层次的是,药企客户需要降本增效,收缩人头,岗位需求少了,对猎头来说,市场上 " 僧多粥少 "。
医药猎头王李依平常在深圳工作,主要交付创新药早期研发方向的岗位,她告诉经济观察报,以前药企会有一些独家岗位给到信任的、有能力的供应商,或者用两三家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而现在,就算是顶级的医药猎头公司,也不大可能拿到独家岗位," 以前两三家抢的 case,现在二三十家在做是常态 ",甚至个别药企一个岗位有 100 多家猎头供应商。
多位医药猎头告诉经济观察报,他们跟实体的创新药行业一样,在等 " 寒冬过去 ",春天到来。
高歌猛进
2011 年,老吴大学毕业,在上海进了医药猎头行业,专注在处方药赛道上,客户主要集中在外资药企。
她回忆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医药行业还处于极速扩张时期,销售和市场岗位的需求比较多。2013 年之后,跨国药企更加强调合规的重要性,所以 2013~2015 年,跨国药企里的医学事务岗位需求变多了。
2015 年之后,资本的投入带来了国内创新药企的大爆发,各立门户的药企需要大量招揽人才,此后几年一路高歌猛进,医药猎头们也进入了 " 狂欢时代 "。
用李世儒的话说,那几年遍地都是 headcount(正式员工名额)," 不用猎头操心,只要递个简历就能赚到钱 "。
王李依的感受类似,那段时间稍微勤奋一些的猎头就一定能赚到钱:创新药企业融到钱以后赶项目进度,非常普通、年薪并不高的职位,也选择用猎头来招聘,企业筛选简历的要求也不高,专业稍微对口就觉得差不多了。
也是在那几年,各家猎头公司的团队都开始扩张,很多不做医药线的猎头公司也开始扩充医药团队。
一般情况下,猎头公司交付后按候选人年薪的 18%-25% 收取费用,具体到顾问个人身上,不同公司不同层级的抽成比例差别很大。行业共识是,如果顾问做成了 100 万元的业绩,个人到手从 20 万~40 万元不等。
很多医药猎头在高歌猛进的这几年收入大幅提升,老吴直言,她的收入在 2016 年大约是 50 万元,此后逐年上升,到 2019 年突破了百万元。
老吴收入最高的一年是 2021 年,税后收入超过了 200 万元。虽然那一年的下半年行业环境开始趋冷,但是老吴说,很多单子是前一年顺延下来的,而行业环境的趋冷传导到猎头行业有滞后性。多位受访者表示,猎头本身是积累财富比较快的工作,碰上创新药行业的好光景,很多医药猎头都实现了个人财富的跨越式积累。
在老吴看来,当时在这个行业里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原来一个月关一两单的,遇到创新药企这一波拼速度的 " 抢人 "," 猎头就占到便宜了,或者说抢到风口了,一个月能关 4 单、5 单。每一个猎头的业绩都很不错,收入很容易就提高了 "。
" 在这个风口,只要顾问不懒,就能赚到钱。" 老吴说。
冬天来了
但好光景不一定长在。
王李依原来在药企做人力资源工作,2020 年跳槽做医药猎头。从 case 数量的角度,她的直观感受是,2023 年 1~5 月的数量是锐减的,不管是大制药厂还是小创新药企,很多招聘需求都暂停了,原来会用猎头的比较基础性的职位,现在不太会放给猎头,只有一些比较高难度的、副总裁级别的职位,可能还会用猎头。
她估计,现在的猎头市场,跌到了原来的一半。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所有行业人士会用 " 你懂我懂大家懂 " 的表情说出口的 " 资本寒冬 ",还有企业自身原因。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 年 7 月初发布一则通知,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优先选择最佳支持治疗作为对照,而非安慰剂,这一条直接引发行业大地震,业内普遍认为,这打击了部分不够创新的 " 创新药 "。
征求意见稿公布后 3 天内,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以及一众 CRO 公司的股价持续重挫,龙头股更是领跌。究其根本,药审中心释放的信号是,药物研发要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王李依大分子和小分子创新项目都看,她感受到的药企端行为变化很明显:" 这两年药企的临床项目有不少都暂缓了,药监部门对产品立项、研发、上市的要求也比较高,非常强调创新,同质化的项目就暂缓了挺多。可能有一些企业觉得,我这个项目做出来,即便能够上市,商业化空间也很小了,所以创新药企的临床项目基本腰斩,今年的临床岗位砍了非常多。"
王李依所在的诗迈医药猎头,在全国 10 多个重点城市有办公室,全公司有 300 多人。王李依在深圳带一个研发向的团队,看的岗位从早期研发到 CMC(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都有。作为团队负责人,王李依除了要交付 case,也要承担一些商务拓展和客户关系维系的工作。
因为需要高频接触人,触达的人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大,所以大多数的交付,猎头都是通过电话达成了,需要线下见面的候选人,则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候选人。
8 月中旬,王李依在深圳见了一个大分子药企研发端的副总裁。王李依说这位副总裁是非常爱惜羽毛的人,不会让自己的简历 " 一年一跳 ",之所以开始看外部机会,是他所在公司在资金上遇到了问题,所做项目都是同质化竞争项目,从前景来看,公司很快会遇到大瓶颈。
不仅是高管职位,行业内的普通岗位也能反映出市场的严峻。
王李依举了个例子,前两年临床医学人才缺口非常大,新药临床试验的用人要求 " 非常粗犷 "。2018、2019 年,企业觉得这个人能来写方案,或者学一学能够做医学监察就行,对专业没有太大要求,药学、医学、生物相关的都可以;原来不在企业的,或者在外企做上市后医学,愿意转临床的都持欢迎态度。
但是今年,门槛明显变高了,企业招医学经理基本上有三个必备要求:第一是临床医学专业,不再愿意接受药学、生物学专业;第二,一定要做过医生,而且是对应科室的医生,比如肿瘤医学经理就一定要在肿瘤科工作过,甚至还要达到一定级别;第三,在企业做过上市前临床医学,不再接受上市后医学的人。
王李依分析有几方面原因,上半年一些公司裁员后,市场上的简历多起来了。另外,规范临床试验的檔案也在不断出台,对临床试验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变高了。
不只是临床试验,放大到整个创新药行业,包括市场、销售、生产等等岗位,要求变高、需求变少都是共性。
未来
采访中,面对同一个问题 " 你们在等冬天过去、春天到来吗 ", 李世儒、王李依和老吴的答案一致,他们都在等春天到来,但不是什么都不做的纯等待,因为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春天什么时候到来、会不会到来。
老吴说,去年已经有些医药猎头公司在裁员,不过相比猎头行业其他条线,大健康的猎头相对受冲击不算太大。
老吴现在带一个十七人的团队,涵盖市场、医学研发、临床运营、策略创新等岗位,所做 case 中候选人的年薪区间在 70 万 -200 万元。相比以前主要自己做 case,她现在更多的时间花在开发新客户、维护客户关系上。平均算下来,老吴的团队现在人均每个月能关 1 单。
对于现在的平淡期,老吴觉得不是坏事情,跟创新药企一样,医药猎头也会经历洗牌的过程,泡沫被挤掉之后还留下来,应该是有价值的、专业的猎头。
回忆 2017 年、2018 年行业的大繁荣,李世儒觉得当时医药猎头的工作更像劳动密集型工作,手脚快就能赚到钱,但猎头的价值反而没得到体现。淘汰掉市场上面 30% 的猎头,猎头的含金量、个人价值或许更能得到体现。
王李依的现状是,虽然形势严峻,但是她也不愿意离开猎头行业。" 如果想支撑下去,我必须保证现在的团队能够挣钱,正常运转起来,所以我也会努力给团队拓展客户,或者和现有客户深入交流怎么把交付做得更好,这应该就是现在能够改善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