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暂停三天后,私募巨头灵均恢复交易,会如何影响市场?,欢迎阅读。
财联社 2 月 23 日讯(记者 闫军)1 分钟的大量卖出,以三天不能交易为代价收场,2 月 23 日,灵均投资正式恢复深交所和上交所交易。
2 月 20 日,沪深交易所对量化私募巨头进行了处罚,因异常交易行为,灵均投资被沪深两交易所暂停账户交易三天,并启动公开谴责纪录处分程式。这是依据去年 9 月程式化交易新规首次落地处罚,也是监管对量化交易加大市场波动上的首次出手,引起行业的广泛关注。
灵均投资被限制交易的这三天里,有什么在悄然生变?
对于市场而言,沪指延续大涨,录得 7 连阳,创下了近三年半以来的纪录;
对于量化私募而言,随着市场的回暖,万得微盘指数三天涨幅近 12%,已经有量化多头收复了 2 月以来的 " 失地 ",净值转正,行业也在反思下一次能否规避策略趋同带来的踩踏;
对于投资者而言,净值修复,投资减亏,但对量化私募的担忧依然没有消除,渠道面临投资者的赎回压力。
" 如果灵均能够主动降费,在业绩上企稳回升,包括券商在内的重要渠道是有意愿配合他们稳住客户的,但如果持续这么下去,赎回压力就不小了。" 有券商相关机构业务负责人表示。
灵均投资今日恢复交易
回顾灵均投资的被处罚,涉及异常交易行为,体现出当前监管机构对量化私募的密切跟踪与严格的监管。
2 月 20 日,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向量化私募灵均投资下发了监管举措决定书。因 2 月 19 日,9:30:00 至 9:30:42,灵均投资 42 秒内名下多个证券账户通过计算机程式自动生成交易指令、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下单,卖出深市股票合计 13.72 亿元,期间深证成指快速下挫;同日 9:30:00 至 9:31:00,灵均投资一分钟之内大量卖出沪市股票合计 11.95 亿元,期间上证指数短时快速下挫。两交易所分别暂停灵均账户交易三天,并启动公开谴责纪录处分程式。
灵均投资随后也进行了回应,表示 " 坚决服从 ",深刻检讨,并向投资道歉。公告称,对于产品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公司高度重视,内部进行了深刻反省和检讨。2024 年 2 月 19 日公司旗下管理产品全天整体净买入 1.87 亿元,但是当日开盘一分钟内买卖交易量较大,对于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公司诚恳致歉。
在开出罚单后,监管围绕量化交易,再次亮出 " 组合拳 ",交易所强调,此前建立起的针对量化交易的专门报告制度已平稳落地。后续,交易所将围绕着严格落实报告制度,直指加强异常交易和异常报撤单行为监管等 6 大举措。证监会也表示,量化交易监管系列举措,将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并充分加强跟市场各类投资者沟通交流,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促进量化交易规范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这里还需要厘清的是,灵均投资被罚是否意味着监管限制了机构投资者在开盘、收盘阶段净卖出股票?
证监会发言人昨日晚间表示,监管部门对于正常的市场交易不干预,依法保障投资者公平自由交易的权利,对于扰乱市场交易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予以打击。近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依规对个别机构的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监管措施,是履行交易监管职责的举措,不是限制卖出。
证监会还表示,下一步,将指导沪深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完善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依法依规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量化私募净值迅速修复,赎回压力仍在
灵均投资被限制三天内,行业发生了什么?
监管处罚叠加在净值大幅回撤的基础之上,引发了市场对量化私募的信任危机。多家券商渠道方表示,灵均投资的客户群当天 " 炸锅 ",质疑声非常多,机构也在努力安抚投资者情绪。
好在量化私募的 " 运气 " 并不算太差,在中央汇金持续买入、监管多项举措之后,A 股流动性危机解除,万得微盘股指数也触底回升,指数 5 连阳,累计涨幅达到了 31.82%。2 月 22 日,有消息指出,某量化巨头旗下量化多头产品近 4 天收益预估超过 17%,2 月收益率转正,收复了此前的失地。
在记者从渠道方获取的一份量化私募的本周业绩预估显示,多家量化私募旗下中证 1000 指增、中证 500 指增和股票多头策略产品收益率均已转正。随着市场的上涨,即便是没有进行交易的灵均投资,基金净值也有所恢复。
某量化私募人士表示,多数客户是务实的,在净值修复后,相对冷静下来,对量化私募的质疑声有所减少。不过灵均投资客户方面兑付压力还在,有渠道人士表示,尤其是银行渠道的客户相对会谨慎一些,仍有持续的兑付压力。
不同渠道之间还担心相互踩踏。" 还在和灵均投资谈判,不过现在推进不顺畅,费率以及赎回限制条件等对渠道并不很友好。" 一位渠道人士表示。
量化私募反思:避免过度使用杠杆,降低策略关联性
有不少量化私募表示,灵均投资此次因异常交易被罚 " 并不冤 ",正如监管的定性,高频在一些时点也存在策略趋同、交易共振等问题,加大市场波动。
" 近期量化私募踩踏也暴露了当前国内量化交易的风险。" 某量化私募人士表示,过度使用杠杆、趋同策略失效以及市场波动引发的量化私募恐慌性赎回。
有观察人士指出,这一次危机的原因在于量化策略粗放,同质化严重,渠道唯 " 收益和超额至上 ",忘记了风险。在密集发行的雪球产品敲入后触发了危机,有私募抱怨券商限制 DMA 产品空单净卖出造成净值回测,但是客观来说,监管这一次限制是非常正确的,挽救了整个指数,给了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一次很好的教育。衍生品本没有错,利用衍生品来过度投机则是错误的。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过度使用杠杆放大了策略驱动的负面影响。DMA 作为高波动和高成本的衍生产品,尤其受微盘股流通市值仅在 5 亿 -20 亿区间且流动性差的影响。在卖盘稍有压力时,DMA 产品策略容易趋同,形成集体踩踏。
" 由于微盘股的集体抱团,超高的杠杆和回报率使 DMA 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导致产品一度供不应求,甚至一些量化机构将外部资金报酬提高至 50%。" 上述人士指出,监管已经看到 DMA 业务带来的风险并两度限制规模新增,近日有私募接到部分券商通知,再次强调管理人不得新增 DMA 额度。早在 4 个月前,监管已经要求 DMA 业务规模不得新增超过 2023 年 11 月 8 日日终规模。在业内看来,此次微盘股流动性危机结束后,DMA 业务规模已有所下降,监管此次相当于再次压低了 DMA 产品规模上限。
三大方向呼吁规范量化私募行业发展发展
此次危机也给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降低策略关联性、规范渠道 " 销售和唯超额至上 " 以及丰富指数工具成为业内呼声较高的三大方向。
某机构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如何降低自身策略的关联度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当前国内量化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 国内量化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数据库和因子之间的相似性过高,尤其在趋同策略的情况下,各大量化机构的策略关联度显著。在市场下行时,这种关联度叠加效应并进一步放大。" 该人士认为,此外,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因子叠加效应,更灵活地响应政策的变化,也是考验量化团队实力的重要因素。
除了策略趋同问题需要解决,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渠道 " 销售和唯超额至上 " 的整体风气也需要扭转,此次 A 股市场危机的引发点在于雪球的集中敲入,这是券商渠道把一个风险较大的卖出看跌期权包装成固定收益类产品卖给财富客户埋下的隐患。而量化私募中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渠道榜单 " 内卷 " 严重,为了争上榜单,各家管理人通过大量暴露风险因子去获取多头收益,失去了 alpha 策略的初心。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建议,丰富指数对冲工具和融券工具,建议尽快开放中证 2000 股指期货。严格监控裸空,但是支持纯粹对冲策略和中性策略,限制网红券、新股、次新股套利投机行为。
(财联社记者 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