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中国企业如何借力全球价值链逆袭?,欢迎阅读。
30 年跃居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我们如何理解中国出口奇迹?
从美的吞下东芝、联想收购 NEC,到 OPPO 绕道印度、宁德时代投资印尼镍矿,中国企业如何借力出海逆袭?
关税摩擦背后,中国企业又靠什么 " 拆招 "?
答案藏在 " 全球价值链 " 这一全新的视角里。
2 月 15 日 9:00,邢予青老师来到混沌,讲授课程《全球价值链与企业出海战略》。
邢予青是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经济学博士、《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作者,全球第一个用增加值贸易研究中美贸易平衡的经济学家。
以下是部分内容精选,完整版请到混沌 APP 上观看。
出海与全球价值链
用 " 出海 " 来形容海外投资,非常形象。想象一下乘船出海,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对于企业家来说,这意味着世界市场充满了机会,唯一的边界只是自身的资金和能力。
对经济学家而言," 出海 " 就是 " 海外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迄今为止,中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成为印度、巴西等一众国家学习的对象。2002 年,中国吸引的外资总额就达到了 1890 亿美元。
而今天我们谈论的 " 出海 ",指的是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2016 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年投资额达到 1961 亿美元,这一体量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相匹配的。
如今我们倡导企业出海,因为出海是企业培育、扩展和赋能全球价值链的一个过程。
比如美的在中国是知名品牌,但在日本、东南亚和美国的品牌影响力不及东芝。2016 年,美的收购了东芝的家用电器部门。
在收购協定中,美的获得了东芝品牌 40 年的使用权。如今,在日本、东南亚、美国、欧洲甚至中国市场上,东芝品牌的电器实际上都是美的生产的。通过这一收购,美的迅速将其供应链和价值链扩展至全球,并借助东芝品牌实现了产品溢价。
在日本,采购商和供应商关系非常重要且稳固,联想进入日本以后,虽然凭借低价策略在零售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日本企业和政府市场却举步维艰,因为这些市场的电腦供应长期由 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主导。而联想收购了 NEC,于是彻底打开了这些市场。这正是通过出海扩展和赋能的过程。
过去,OPPO 在中国生产手机并出口到印度,但从 2018 年开始,印度对通信和电器产品征收 20% 的关税。为此,OPPO 调整了策略,改为在印度本地组装和销售。这一举措将 OPPO 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延伸至印度,既规避了关税壁垒,也更好地融入了当地市场。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海外投资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2010 年,中国海外投资额为 688 亿美元,而到 2016 年,这一数字几乎翻了 3 倍,达到 1961 亿美元。
这种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 " 一带一路 " 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了大量能源项目,如石油、天然气,以及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港口、铁路。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量投资,2016-2023 年中国制造业在海外投资额第一的是印度尼西亚。
关键的原因是,印度尼西亚是全球镍矿储备最丰富的国家。镍矿是制造锂电池的主要原料之一,而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发展迅速,锂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也很高。中国制造业投资印度尼西亚主要是为了利用其丰富的镍矿资源,确保镍矿的稳定供应。
中国企业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是属于资本密集型的投资,而越南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投资。
2016 年到 2013 年,中国制造业对越南的投资总额是 195 亿美元,排名第二。越南拥有近 1 亿人口,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中国在越南的投资主要是服装、鞋类、家具制造等。
目前 " 果链 " 企业歌尔股份、立讯精密都在越南建设工厂,同时贵州的轮胎厂也去了越南。这是由于美国的关税政策,导致这些公司绕道越南,这也是利用海外投资来规避贸易冲突的一个手段。
什么是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指创造一个产品全部价值的所有工序,包括研发、设计、品牌打造、零部件制造、组装、批发和零售。
全球价值链这一新视角的意义在于,传统上这些工序通常由一个企业或一个集团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完成,而全球价值链的特点是,这些工序由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共同完成。这是全球价值链与传统模式的第一点不同。
第二点不同在于,由于价值链上的工序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完成,因此需要一个主导企业(Leader Firm)来组织和协调整个链条的运行。国内常将这种企业称为 " 链长 ",但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主导企业 "Leader Firm"。
第三,传统的市场买卖关系是不稳定的,而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关系则相对稳固。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之间通过契约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比如,苹果和富士康之间就必须有合同约束,否则富士康扩大产能后,一旦苹果不再需要其产品,富士康将面临巨大风险。
要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必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是知名的国际品牌。品牌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时通常无法直接判断产品质量和技术是否先进,而品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信任感和认同感。像耐克这样的品牌能吸引全球供应商合作,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个 Leader Firm。
第二是核心技术。如果企业拥有独特的技术,并在某一领網域具备垄断地位,就能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比如说现在如日中天的英伟达,作为 AI 芯片的领导者,英伟达只做设计和销售,是典型的无工厂制造商,全球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为其生产,如台积电负责芯片的生产。这种核心技术和行业地位使得英伟达的毛利率高达 75%,同时吸引大量企业加入其全球价值链。
第三是全球销售网络。它对于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是非常重要。比如,沃尔玛在中国有 5 万多家供应商,它们都是中小企业,生产的都是小家电、家具、日用品。这些无品牌的企业能够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就意味着能够接触到沃尔玛的销售网络。沃尔玛在美国有四千多家店,此外还有几百家山姆会员店。企业的全球布局能有效连接世界各地的需求,因此,拥有全球销售网络的企业自然能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力量。
在学术上,我们把全球价值链分为两类:
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通常涉及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丰田和索尼。它们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大规模资本投入主导全球价值链。
买方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主要集中在品牌营销和零售店网络,例如优衣库。优衣库的门店完全直营,专注于设计和品牌建设,有工厂为其代工;类似的还有日本的便利店 7-11,它们通过外包生产,专注于零售和品牌打造,成为重要的购买商。
用苹果 CEO 蒂姆 · 库克的话来描述全球价值链:" 我们做制造的方式是考察所有国家,了解每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技能,然后选择最好的。"
有人说没有了富士康,苹果也造不出来手机。作为代工厂,虽然富士康目前在苹果的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长期来看,富士康是可以被替代的,立讯精密就是苹果刻意培育的替代者。相比之下,苹果的品牌、产品和技术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苹果能保持对全球供应链的完全控制。
大家经常提到的 " 供应链 " 其实是全球价值链生产过程一个子集。举个例子,当我们谈论 " 果链 " 时,通常指的是富士康、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公司,而不会提到苹果本身。供应链侧重的是生产过程,更多集中在微笑曲线的 " 底部 " 部分。只有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下,才可以看清楚谁组织供应链,谁决定供应链的转移和重构。
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全球价值链涵盖了从设计、品牌到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以一条 CK 牛仔裤为例,生产成本可能只有 10 美元,但在品牌和设计等无形资产的加持下,售价可达 100 美元。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从低到高,逐步提升附加值是实现收入增长的关键。只有我们用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我们才能够看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有进步。
通过对 iPhone X 的研究,我发现了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分配。这款手机在 2018 年这个发布,这是苹果的手机第一次突破了 1000 美元。
苹果作为主导企业,凭借设计、作業系統和销售控制,贡献了手机的 60% 增加值。其他企业,如台积电、东芝、东山精密、欣旺达,它们加在一起贡献了剩下的 40%。
这一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分析中国企业在 " 果链 " 中的贡献的标准案例。从国家角度看,iPhone X 全球制造环节的价值分布中,中国在生产成本上贡献了 25.4%,得到了零售价的 10.4%,也就是 104 美元。中国也能从苹果手机在全世界的销售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这正是加入全球价值链的成果。
再看美国,美国在生产成本中贡献了 18.7%,却获得不含税零售价的 66.72%,主要是因为苹果的品牌、设计和作業系統等无形资产都归美国。因此,全球价值链的价值不仅来源于生产,更多的来自无形资产。
苹果作为一个市值 3 万多亿美元的公司,几乎不参与生产,只专注于品牌推广、軟體设计和产品设计。
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这也导致了中间产品的进出口额大幅增加。以苹果为例,苹果的零部件来自全球各地,组装后由中国出口。美国虽然是出口国,但它的产品可能并不通过美国海关,这也导致了贸易数据的失真。美国总说自己从国际贸易中没有获益,是因为看的都是海关的数据。
1990 到 2018 年是 " 超级全球化 " 的时代,而超级全球化正是依托全球价值链实现的。
全球价值链与传统贸易的革命性差异是什么?全球价值链对世界有多重要?请到混沌 APP 观看完整版。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出口奇迹
国内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现有经济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出口奇迹。作为学者去探索新的理论来正确解读,对于我们来讲其实非常重要,理解过去的成功,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未来的方向和战略。我将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进行分析。
1980 年,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出口额仅占全球不到 1%。改革开放后,中国以惊人速度崛起:2004 年出口额超日本,2007 年超越美国,2009 年登顶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但 2009 年,中国人均 GDP 仅 3800 美元,经济规模也远低于美国,但是仅用不到 30 年时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堪称经济史的一个奇迹。
再看另一个奇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2007 年,中国人均 GDP 仅 2700 美元,高科技出口却以 3426 亿美元超越美国(2445 亿美元),此后十年翻倍至 6542 亿美元,而美国反降至 1569 亿美元。
尽管这一成就令我们感到很兴奋,但也带来一个重要问题:在 2007 年,为什么中国能在高科技出口领網域取得如此巨大成功?这让我们意识到,现有经济理论无法完全解释中国过去 40 年的巨大成就,甚至是奇迹。
我们先回顾一下传统经济学如何解释出口。
过去 200 年间,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四大流派。
1.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英国人把布卖给葡萄牙,然后葡萄牙把酒卖给英国人,是因为两国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不同。
2.Heckscher-Ohlin (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强调资源禀赋要素。两个国家技术相同,但资源禀赋不同,拥有优势资源的国家在某个行业上具有出口优势。例如,有石油的国家会出口石油,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Paul Krugman(保罗 · 克鲁格曼)则提出了新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制造汽车却依然进行互相买卖。他的理论包括消费者偏好差异和规模效应,认为消费者偏好不同导致了贸易的产生,而规模效应则推动了大企业在全球扩张。
4.2004 年, Melitz(梅里兹)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异质理论,也即新 - 新贸易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大且生产率高的企业才可以从事出口业务。这个理论其实是进一步解释规模优势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出口奇迹,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现有理论假设一个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完全取决于其比较优势,这个假设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不成立。
其次,传统理论假设一个产品的所有工序都是由单一国家或企业完成的,而在现代的全球价值链中,由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共同参与,因此这个假设也不适用。
具体来看,"Made in China" 或 "Assembled in China" 的标签出现在许多产品上,比如 iPhone、耐克鞋、PS5、H&M 等,虽然中国从事组装和部分零部件生产,但这些产品的品牌、技术和销售网络都由全球主导企业控制。
那么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在产品的制造销售中,到底是比较优势起决定作用,还是品牌、技术和销售网络起决定作用?
就像 iPhone 的价格逐年上涨,达到 1000 美元以上,这与中国的比较优势低成本并不挂钩,进一步证明了现有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出口奇迹。
我认为,融入全球价值链是中国出口奇迹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企业深入参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借此加速工业化进程并创造了出口奇迹。
全球价值链对非主导企业带来了三大溢出效应。
第一个是品牌溢出效应。
第二个是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的溢出效应。
第三个是全球批发和销售网络的溢出效应。
这三大溢出效应帮助中国企业突破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壁垒,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享受规模红利,并与主导企业共同成长。这就是全球价值链的 " 魔力 "。
中国企业如何借力全球价值链的三大溢出?请到混沌 APP 观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