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成人陪伴、体育竞技、养老陪护,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外的归途,欢迎阅读。
文 | 具身研习社,作者 | 吕鑫燚,编辑 | 狄鑫彤
几乎所有人形机器人厂商在展示落地应用案例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工厂场景,甚至将其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 " 最优解 "。一时间,工厂车间仿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 " 练兵场 ",成群结队的机器人涌入生产线,开启 " 打工 " 模式。
然而,这一现象背后也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是工厂场景?
从技术维度来看,工厂环境具有半结构化、任务指令明确的特点,这与人形机器人当前的技术能力高度契合。工厂场景中的标准化流程和可控环境,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使其能够在有限的技术边界内实现高效落地。
从产业价值来看,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核心使命并非简单 " 替代人力 ",而是 " 协助人力 " 乃至 " 补位人力 "。当前,制造业正面临结构性 " 用工荒 ",尤其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用工缺口尤为突出。以南方某城市为例,2024 年第四季度的用工缺口接近百万量级。在这一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凭借其柔性制造能力、持续作业能力,成为填补劳动力缺口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
从长远发展来看,工厂场景不仅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起点,更是其技术迭代与场景扩展的重要跳板。
但真的只有工厂才能承接人形机器人吗?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工厂场景固然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落地起点,但其仅仅是商业化版图中的一环,而非终极答案。工厂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亟待开拓,非结构化环境不仅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多样化的试验场,更能通过真实场景的反哺,加速技术迭代与产品进化。
此外,多样化的场景需求也将催生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从 " 单一功能 " 向 " 多场景适配 " 演进。
市面上已经涌现一批,跑向新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外找了新出处。
体育文娱齐上阵,有心培育和 " 无心插柳 "
如果说工厂是相对可控的环境,那体育场景和康樂活動则是最相对不可控的环境。
体育赛场虽然地面条件相对稳定,但多机器人协同竞技带来了极高的不确定性。单个机器人的一个动作失误,可能引发 " 多米诺骨牌效应 ",导致群体性失控。以目前机器人在体育赛事领網域最突出的足球赛为例,一台机器人的平衡失调可能直接改变比赛走向,这对实时决策算法和运动控制能力提出了极致要求。
文娱表演的复杂度更甚,每场活动的地面材质、空间布局、灯光条件都可能截然不同,而密集的人群互动更让避障系统面临巨大压力。机器人不仅要在嘈杂环境中精准执行任务,还要应对观众的随机干扰,稍有不慎就可能上演 " 机器人迷惑行为大赏 ",变成用户二次传播文案中的 " 黑历史 "。
显然,这些场景的不确定因素量级与对机器人技术的要求呈指数级正比。但也正因如此,它们或许能成为推动技术突破的最佳 " 练兵场 "。
清华大学教授、加速进化首席科学家赵明国曾表示," 足球运动是具身智能的终极试金石,需集成运动控制、动态环境互動与实时决策能力。其多模态协同机制推动人形机器人突破复杂任务极限。"
加速进化的 Booster T1 专为开发者打造,具有轻巧灵活、皮实耐摔的特点,其在 2025 年 RoboCup 德国公开赛成人组决赛中,以 9:0 的比分击败德国队夺冠。
宇树科技也曾发布过 G1 人形机器人的首个应用方案 Unitree G1-Comp。该机器人被官方称为 " 为赛事打造的足球巨星 "。能在足球场上奔跑、转身、转圈,身体对抗能力使其在相撞后也能保持稳定,并能自主起身。
G1-Comp 增加了 2 个头部自由度,搭配深度相机可实现 180 度视野覆盖。能通过头部摄像头锁定足球并完成射门。
" 踢足球 " 只是一个切口,其切开的是让机器人在不可控环境下的运动能力和应对能力。基于该脉络能延伸出两条发展主线:一是,在足球赛事中衍生出新业态,可类比电竞赛事带来的新业态发展;二是,基于足球赛训练和数据回传其能力可以平移至其他场景,如养老、家用等非结构化环境中。
如果说体育赛事是部分厂商有心培育的场景,那康樂活動、商演活动则是 " 无心插柳 " 出的场景。
自从宇树科技 " 租赁生意经 " 爆火后,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出现在各大商演场合中,从舞台组乐队到台下互动;从室内商场到户外活动,宇树科技已经成为 2025 年 " 走穴劳模 "。这些和日常生活丝滑无缝的场景,是机器人迈进家庭的第一步,也是考验其真实感知能力、互動能力、避障能力等多维度技术的试验场。
除了宇树科技外,其他人形机器人产品也出现在诸多商业场景中,例如扮成 " 日租男友 " 陪人类逛街等。
之所以称商业演出是 " 无心 " 之意,是由于人形机器人厂商志不在此。某人形机器人厂商曾向具身研习社表示,现阶段科研高校落地更多,表演只是传播需求并非刚需场景。
但就是这 " 非刚需场景 ",同样加速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目前,其应用在商业演出已经经历了从预设动作到到任意学的进化过程。
聚焦养老场景,一己之力难破局
养老场景是和工厂场景并称为人形机器人最佳应用场景。
虽然养老场景的环境空间和需求指令与工厂场景相差甚远,但其发展特性及想象空间和工厂类似,亟需新生产力驱动生产关系变革。
数据显示,2024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 3.1 亿,65 岁及以上人口 2.2 亿,占比分别为 22%、15.6%,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到 2035 年,60 岁以上人口将突破 30%。当前中老龄化,未来老龄化的发展风向清晰可见。
一面是万亿级规模的银发经济蓝海,另一面却是服务需求精细化与从业人员低技能化的错配,造成护工缺口的现实。结构性困局下,给人形机器人创造机遇,从日常照护到康复训练,从情感陪伴到应急响应,每个细分场景都是技术落地的战略高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前不久,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5 年年会的专题研讨会也探讨了相关话题,预计 2035 年之前的 20 年左右时间,是本世纪剩余时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时期,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 " 視窗期 "。
政策东风已至,产业視窗期开启,二者相遇为人形机器人在养老场景的落地提供了最佳助力。
目前已有洗浴机器人、大小便护理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开始在真实场景试用。但其解决但都是单一护老生活难题,而非照顾老人全生活但通用解决方案。因此,业内主流的观点认为,养老最优解为人形机器人,以人为尺的世界中,人形机器人更能丝滑部署。
例如,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就研发了养老机器人 " 小五 ",具有安全人机物理互動等多项能力,可以协助照顾病患和老人,能实现抱扶移位、主动悬挂、折叠展开等功能;智元机器人三大事业部之一的 " 灵犀 " 产品线就聚焦于养老场景。
相较于工业场景已经开始批量试点或运用,人形机器人步入养老场景还需要等待数年。
这其中不仅是要求技术加速迭代,能满足护老起居中应对一切突发事件,还需要产业多方共建更为成熟的生态环境。例如,信任危机和跨学科协作等。
首先,老年人对机器人情感互動的接受度较低,机器人无法替代子女陪伴的顾虑横亘在前,使机器人渗透率的关键阻碍。标准化机械动作难以捕捉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独居老人更注重情感需求,机器人的互動能力难以满足。
其次,养老机器人不仅需要机器人团队研发,还要吸纳心理学、老年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不过,目前跨学科产研机制尚未成熟。
由此可见,虽然养老场景正处于机遇視窗期,但其要求更高、挑战难度更大,而这些关卡绝非仅凭机器人厂商一己之力就能解决。
仿生机器人重互動,拉满情绪价值
在人形机器人阵营中,除了有双足和轮式的构型区别,还有 " 钢铁之躯 " 和 " 仿人触感 " 的外貌区别。前者更偏向于以生产力的角色出现,后者在此基础上更突出情绪价值,主打机器人陪伴属性。只不过,畅想虽好,但过于拟人化的外观和触感,很容易引发 " 恐怖谷效应 "。
仿生机器人的特性决定了其技术重心,向高度拟人化外观设计和深度情感互動两方面侧重。高度拟人化需要的不仅是皮肤触感柔软和人类相似,还需要其微表情控制能力,考验的是厂商电机、算法规划等软硬體协同能力;深度情感互動则需要表情识别、语音语调分析等能力。
以松延动力推出的仿生机器人 "Hobbs" 为例,该机器人的外表设定可视为亚洲男性。和宇树科技、众擎等机器人产品腦部只有 " 钢铁 " 外貌不同,该机器人能做到张嘴、皱眉、眨眼等动作。
"Hobbs 的嘴部用了 14 个电机。" 松延动力联合创始人胡晨旭曾对媒体分析仿生机器人的面部难度,他表示,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质量主要由关节决定,方向和轨迹都相对确定。但想要在机器人身上复刻人类的肌肉运动,需要更精细的算法规划。
图片来源:具身研习社
目前该款机器人已经在展厅担任 " 导览员 " 的角色,数字华夏的仿生机器人 " 夏澜 " 也同样应用于政务大厅、商用服务和展馆代言等诸多场景。
但这只是仿生机器人落地场景之一。沿着 " 仿生 " 这条脉络联想,其更多想象空间或许在于陪伴,至于陪伴的诉求可以借用 Realbotix 创始人的一句话解释 " 实际场景由用户决定 "。
Realbotix 的仿生伴侣人形机器人 "Melody",能够与人对话和肢体互动。创始人曾有多年的硅胶成人玩偶经验。国内成人玩偶公司金三玩美也抱紧了大模型的大腿,利于大模型加强互動体验,带动销量。据了解,金三玩美搭载大模型的 MetaBox 在去年 12 月投入海外市场,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预计 4 月会在国内上市。
这条商业化的可行性不言而喻,但其究竟是否能做到长效、健康的发展还需要时间验证。
不过抛去成人陪伴,仿生机器人若以 " 情绪搭子 " 的角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或许会打开更广阔的局面。
当工厂场景的 " 打工潮 " 逐渐褪去新鲜感,人形机器人的进化图谱正徐徐展开。从体育赛场的 " 战术博弈 " 到文娱舞台的 " 即兴表演 ",从养老社区的 " 温情陪护 " 到仿生互動的 " 情感共振 ",这场技术革命早已突破工业围城,向人类生活的毛细血管渗透。
然而,这场征途远非坦途——体育竞技的蝴蝶效应、银发经济的伦理迷宫、仿生互動的恐怖谷陷阱,每一道关卡都在拷问技术的边界与商业的智慧。但正是这些高难度 " 副本 ",推动着人形机器人从 " 机械执行者 " 向 " 智能伙伴 " 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