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翻拍不是原罪,烂才是,欢迎阅读。
好的翻拍无异于一次原创。
文|李欣媛
编辑|刘南豆
翻拍片又来了。
上周五,改编自韩影《季春奶奶》的《灿烂的她》正式上映。尽管豆瓣目前还未开分,但高赞评论中已经被大量一星评价淹没,目前猫眼、灯塔 AI 预测其最终票房 1 亿左右。毫无意外地,低星评价中除了对演员演技的失望之外,不乏对电影翻拍的不满。
《灿烂的她》评价(图源:豆瓣)
国内观众对于 " 翻拍 " 的抵触情绪似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年春节档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热辣滚烫》的相关舆情当中," 翻拍 " 是一个显著的争议点,在部分观众的眼中甚至是可以被视作 " 原罪 " 的存在。
《热辣滚烫》与原作《百元之恋》(图源:豆瓣)
抵触情绪明显不是没有缘由的。一方面,一些翻拍片质量不高,让观众失去信任,这背后是剧本本土化工作的失败,导致其本身失去翻拍的意义;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翻拍片有些过多,已经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在上下都在呼唤原创精品的环境下,这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前不久的全国两会期间,作家、编剧麦家接受采访时也提到," 适当的翻拍无可厚非,若翻拍之风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现象,就要警惕、限制和规范。"
在 " 翻拍潮 " 的声讨中,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观众形成的惯性思维让一部电影一旦贴上了 " 翻拍 " 的标签,就自动被划入烂片阵营中。然而,仔细盘点之后不难发现,高质量的翻拍很多时候无异于原创,它们也同样值得收获更多掌声。归根结底," 烂 " 才是原罪。
又一波翻拍潮
" 翻拍潮 " 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 2010 年左右,就曾引发过一波争议。电影、剧集都未能幸免。
彼时的翻拍片更多是对过往作品的一次翻新改造,比如《新少林寺》《庐山恋 2010》《龙门飞甲》《东成西就 2011》等。这些电影都改编自八九十年代耳熟能详的电影,利用其自带的知名度来保障翻新作品的市场表现。
《新少林寺》《庐山恋 2010》《龙门飞甲》《东成西就 2011》(图源:豆瓣)
而在剧集市场,更多的情况是翻拍日韩剧集,比如《爱上女主播》《一起来看流星雨》《回家的诱惑》等剧集背后的原版,都是风靡整个亚洲的热剧。
《爱上女主播》《一起来看流星雨》《回家的诱惑》(图源:豆瓣)
这一批 " 翻拍潮 " 与影视行业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据《2010 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2010 年电影全年总票房破百亿,银幕数量大幅增加,全年新增影院 313 家,新增银幕数 1533 块,平均每天新增 4.2 块银幕,电影市场扩容明显,导致消费需求上升,亟需作品填补市场容量,翻拍片的出现扩充了作品池。
而对于剧集来说,剧集市场开始进入多渠道传播阶段,视频平台加入版权争夺战,剧集资源成为了各电视台的分水岭,平台和电视台都需要资源来抢夺观众注意力,多元化渠道让剧集资源竞争激烈,于是,大量翻拍剧成为了刺激观众的一个方式。
然而,大量翻拍作品的出现并没有取得原版的市场影响力,烂片烂剧让观众失去了对翻拍作品的信任。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遏制翻拍的泛滥。2019 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召开调研座谈会,会议中两度点名翻拍剧,提到 " 深入挖掘瓶颈症结,始终保持高压 "。自此,翻拍剧渐渐陷入沉寂状态。
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翻拍电影愈发呈现泛滥趋势。仅拿去年来说,整个电影市场出现了近 10 部翻拍片,且主要翻拍自海外电影。《拯救嫌疑人》翻拍自韩国电影《七天》,《无价之宝》翻拍自韩国电影《担保》,《瞒天过海》翻拍自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二手杰作》翻拍自美国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
《拯救嫌疑人》与原作《七天》(图源:豆瓣)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翻拍片中,其原版大多取自韩国类型片。据毒眸不完全统计,近五年 27 部取材自海外的翻拍片中,有 10 部翻拍自韩国电影。
对于这类频繁翻拍的现象,有学者在研究中曾指出,长期以来,韩影汲取好莱坞与香港电影经验,将 " 现实题材 + 类型创作 " 内化为创作优势,再利用成熟的工业体系,创造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对于国内的创作者来说,韩影显然是比好莱坞更合适的学习对象。好莱坞过重的奇观化影片一则是投资体量较大,市场风险较高,二则是较为架空或考验想象力的设定,既不符合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也不属于国内电影人以 " 代际 " 传承而来的能力区间。所以,韩影的 " 现实题材 + 类型创作 ",无疑是各方面都最适合国内市场的选择。
然而,在长期的 " 学习 " 中,本土化的翻拍作品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韩国《阳光姐妹淘》《" 大 " 人物》这类在韩国取得不错成绩的佳作,在国内市场翻拍之后,明显 " 水土不服 "。
但即便口碑和市场表现均已不再具有说服力,投资方仍不甘于此,反而拓宽了片源选择。比如,去年的《超能一家人》就翻拍自俄罗斯电影《超能力家庭》。
《超能一家人》与原作《超能力家庭》(图源:豆瓣)
即便观众表现出对翻拍明显的不满,但市场上的翻拍作品从未断绝,这并非是因为观众抗议声量不够大,而是国内电影投资长期以来固化的投资逻辑。
投资翻拍,省心省力
按理来说,翻拍的原作大概率会是口碑或票房表现极佳的影片,因此才会具备翻拍价值。那么翻拍版本在上映时注明自己翻拍自哪部影片,理应是有助于提升电影声量,节约宣传成本的选择。
但如今,观众很少会察觉到一部电影是否为翻拍,只有在片尾的时候才能看到翻拍的标注。翻拍电影在宣发时总是对于自己的翻拍身份 " 闭口不谈 "。
这种 " 闭口不谈 ",让观众有强烈的被欺骗感。在比如《灿烂的她》《无价之宝》等电影的相关讨论中,网友都在纷纷指责这种行为。
《无价之宝》评价(图源:豆瓣)
制片人小金(化名)向毒眸(id:DumoreDumou)透露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 宣传原版作品其实没法为片子带来想要的市场效果,而且影视公司也想以此强调自己的开发和制作能力。"
观众原本对于翻拍就存在一定的认知偏见,认为翻拍没有产出新的内容创作,类同于 " 花了钱的摆在台面上的抄袭 "。在这种观念前提下,语焉不详的翻拍标签,就越来越趋近于抄袭时的 " 偷偷摸摸 " 之感。
对内容创作本身来说,翻拍也是套了一层枷锁。对原版的 " 滤镜 " 本就很难从观众的印象中剥离,翻拍片想要进行口碑的超越,就需要对原版故事进行内容创新,还不能折损原版故事的内核。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创新在现有的改编框架里很难进行充分发挥。
小金提到,视版权方不同,对改编的要求也会不同,有的版权方对版权要求就比较严格,尤其原作内容比例,比如日本版权方就会比较在意还原程度。所以,观众所看到的一些翻拍片 " 复刻 " 太多原作场景,并不见得是片方有意偷懒。
对创作者来说,他们也不见得想要 " 偷懒 "。一位编剧曾对毒眸说过,翻拍有时是一些没有作品的创作者进入行业的 " 敲门砖 ",在投资方眼里,一个没名气创作者的原创本子,风险太大。
小金进一步解释道," 理想状态下,翻拍是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了市场操作层面,买了之后就会开始比较密集的开发,但如果是原创的话,可能在市场操作之前,编剧需要长时间的酝酿。"
创作一个原创剧本需要经历漫长的构思创意和创意转化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行业地位低的新人编剧来说。而且剧本开发太长,内容容易存在滞后性,不符合当下社会情绪。一边承担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另一边面对一个不确定性强的影视市场,这对投资方来说都是风险。
理想状态下,如果是一个翻拍作品的话,可以缩短项目的生产周期,内容开发就变得可控起来。" 翻拍的好处在于,原版就相当于一个特别精准的项目书。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让所有人对项目有一个共同的想象方向,有一致的认知,翻拍项目减少了沟通成本,这个片子放在那,就知道是什么样的,我们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 小金说道。
翻拍对于投资方来说,省心也省力,最重要的是,有时甚至能迎来以小博大的机会。改编自美国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的《西虹市首富》,在 2018 年拿下 25.47 亿票房,成为当年的暑期档亚军;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误杀》,以 13.33 亿的票房成为 2019 年贺岁档冠军。
《西虹市首富》与原作《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图源:豆瓣)
影视行业本来就是投资不确定性极强的行业,能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也有成功案例带来的收益预期,让投资方很难放下对翻拍的执念。
但这的确对创作环境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威胁。编剧麦家表示," 资本一哄而上,将翻拍视为投机取巧、牟利的手段,不考虑作品质量,这既是对原 IP 品牌的损害,也对影视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一旦我们的行业被这种作品充斥,肯定会伤害原创。"
翻拍不是原罪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拍的趋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市场上已经开始充斥着越来越多不知名的原版作品,哪怕其本身的口碑和票房可能都不尽如人意,但仍有影视公司愿意将其纳为选项。
针对这一现象,小金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一般比较大的 IP 具有垄断性,那么其它制作公司只能去挑选小的 IP。小 IP 也有它的优势,因为观众对它的原版信息并不太了解,所以会存在信息差。
另一方面,国外的高票房和高口碑对国内市场来说也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还是要看故事本身," 以前想要追求 IP 红利,现在更追求的是故事本身的红利,就是这个内容好不好。"
片方回归了对内容的关注,力图在保留原作结构和节奏的基础上,对人物塑造、剧情設定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平衡类型叙事逻辑与语境障碍。
然而,本土化的细节层面问题一直横亘在所有翻拍片面前。
跨语境的叙事隔阂,让剧作层面稍微有一点偏差都会暴露出其创作的粗劣,比如《阳光姐妹淘》里韩国的 " 大姐大文化 " 安放在国内没有创造笑点和温情,反而有些奇怪,最终收获豆瓣 4.4 评分以及不足 1 亿的票房。
图源:豆瓣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本土化之后呈现的不伦不类最是观众集中吐槽的地方。比如《深夜食堂》强行复刻居酒屋,《外公芳龄 38》复制韩版表演模式。这也是《花束般的恋爱》宣布翻拍后,引起网友一片质疑与嘘声的原因,原作故事里的日式文艺更加抽象细腻,网友们并不信任片方能完成好,于是,自发进行二创,写出各地版本的文青恋爱故事,提前提供本土化思路。
北京版和上海版《花束般的恋爱》(图源:微博)
反过来,能得到观众的认可的翻拍片,往往很大程度来源于细致地描绘出了本土化氛围。《忠犬八公》加入了三峡移民的时代背景,以及北京人在重庆生活的地網域文化,对温情与乡情进行了融合;《五个扑水的少年》剥离了日式中二,保留了原版的热血,找准了属于国内的青春情绪。这些作品都让观众看到了翻拍片真正的魅力与价值。
《忠犬八公》《五个扑水的少年》(图源:豆瓣)
实际上,对作品 " 本土化 " 的挖掘也是在拓展故事的深度与广度,让故事有了多面性。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故事里呈现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国度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所讲述的法律事件,折射出的社会弊病也随翻拍国家不同,呈现大为不同。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变化,经典佳作的再次塑造需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亦或者作品里陈旧的表达亟待翻新,翻拍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前不久美剧《史密斯夫妇》的制片人接受《好莱坞报道》时表示,他们理解在翻拍泛滥的环境下,大众对《史密斯夫妇》翻拍表示不满," 没有人会需要一部重复电影的剧集,我们要做的是制作一些完全原创的东西。"
主创团队在原作的基础上,拓展故事深度,从电影体量扩充为电视剧,在原有的故事情节上,挖掘婚姻本质和生活症结,契合了当下观众情绪。翻拍后的《史密斯夫妇》,烂番茄指数 90%,国内豆瓣评分也已经超过了原作。
图源:豆瓣
可见,面对翻拍,观众并不见得都是一味抵触。合理合适的作品出现,仍旧能打动观众。翻拍从不是一部电影的原罪,烂才是。
想要避免继续烂下去,先停止泛滥成灾的购买,认真思考本土化和时代性的创作。当创作能力达到了,即便是翻拍,看上去也是原创,也就不必再 " 偷偷摸摸 "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