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在短刀电池尝到甜头的蜂巢,这次要All in了,欢迎阅读。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包校千
编辑|王一鹏
题图|蜂巢能源
和宁德、比亚迪相比,成立仅 5 年的蜂巢能源,虽是电池领網域的一支新军,却在今年押中了 PHEV 市场,斩获多家主流车企的电池订单,装机量跃升至国内第六。
不过这点成绩,还不足以让蜂巢心安。岁末降至,所有的电池厂商都开始备战 2024。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和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必然会导致某些玩家被迫离席。对于蜂巢来说,不仅要拼出货,还要争利润。
相比电池玩家脸上写满的 " 难 ",蜂巢选择了另一种 " 难 "。当绝大多数厂商都采用成熟的方壳和软包方案时,蜂巢在 4 年前大胆启用了短刀电池的设计路线,不仅是电芯工艺和设备适配都需要从零开始,更最重要的是,短刀产品能否被客户接受。
在动力电池领網域,押注新的技术路线就是在赌博。一旦赌错,就意味着动辄十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全部打了水漂。所幸,他们为了产品差异化冒的巨大风险,帮助其在竞争激烈的动力电池赛道占据了重要身位。眼下,蜂巢近 50% 的业务,是向非长城系的客户供应电池。
" 国内战略客户超过 11 个,海外的战略客户超过 6 个,新车型导入超过 40 款。" 在第四届电池日上,蜂巢 CEO 杨红新披露了 2024 年核心经营目标之一。与此同时,着力于快充和超长续航,蜂巢一口气发布了多款短刀新品。
不过,虽然蜂巢研发的这种薄片型电池,已经被行业公认,在未来几年会和特斯拉 4680 大圆柱电池技术路线一样,很大概率会成为动力电池开发的主流路线,包括中创新航、瑞浦兰钧、亿纬锂能等厂商都在跟进短刀叠片电池的研发,但仍然面临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艰巨挑战。
面对行业内卷,和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在实力强悍的对手面前,"All in 短刀 " 是蜂巢目前唯一的可行路径。那么,如何提高爆款车型和大单品的命中率,又如何把成本做到极致,是蜂巢逆势上扬的关键。
短刀 + 快充 = 下一个爆款?
2023 年,对于蜂巢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蜂巢迈过了短刀电池的从 "0-1" 的品类创新阶段,并且得益于 PHEV 车型的销量激增,在出货量方面实现了逆袭。
短刀电池,是蜂巢研发的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首发于 2019 年 4 月的上海车展。这种基于叠片式的长薄电芯,相比传统的方型电池,大幅提升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降低了电池内部电阻,同时便于电池保温和散热,能够大幅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提高电池安全性能,延长电池寿命。
今年 8 月,蜂巢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市场排名突然从第八爬升至第六,受到行业关注。很重要的原因则是短刀 PHEV 电池的大规模装车。
数据显示,今年 1-8 月份,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销量达到 152.9 万辆,同比增长 86.9%。自 6 月以来,搭载蜂巢短刀电池的插混车型已接近 20 款,直接帮助其提升了在主流车企供应链中的地位。
市场预测,2024 年 PHEV 的占比将达到 40%-50%。从趋势上可以看出,未来在油电同价的时代,PHEV 将快速成为颠覆燃油车的主力军。
PHEV 市场快速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头部主流车企的带动下,消费者的心智逐渐改变,慢慢接受了 PHEV 的产品特性;二是目前 PHEV 的续航普遍提升到了 150 公里和 200 公里,很多品牌甚至推出了 250-300 公里的超级增程车型。
也就是说,过往对于 PHEV 续航里程短的诟病,已经通过电池的技术进步逐步抹平。
顺应这一趋势,蜂巢在本次电池日推出了三款新品,分别为超 300km 续航混动铁锂短刀电芯、超 350km 续航混动三元短刀电芯和 800V-3C 混动电芯,分别满足 45KWh-65KWh 配置的 B 级、C 级 SUV 及 MPV 混动车型需求。
然而,随着 PHEV 销量提升,以及纯电续航里程越来越长,新的痛点也充分暴露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服务区歧视 PHEV。尤其是节假日,PHEV 电池容量相较纯电动要小,充电速度又慢,很多充电站拒绝向 PHEV 车型提供充电服务。因此,在看到 PHEV 对于快速补能的需求越来越强时,上述三款电池除了续航历程得到提升之外,还有另一大更新——快充。
在本届电池日上,蜂巢推出了第二代混动专用电芯,将 62Ah、90Ah、117Ah 全系产品更新成 2.2C 快充。
尽管当下所有电池企业都在布局快充,然而蜂巢是目前市场唯一具备快充能力的短刀电芯厂商。而就在一年前,这还被蜂巢认为是一种 " 不可能 "。
由于缺乏对短刀的了解程度,研发团队起初一度认为在短刀上做不了快充,只能在 300 毫米以下的小电芯实现,甚至连最普通的 1.6C 快充都没有进行大批量验证。而现在,蜂巢在 400 毫米和 600 毫米的电池上实现了 4C 快充能力的突破,而且是磷酸铁锂。
杨红新表示,首款磷酸铁锂 2.2C 的产品在今年 10 月份正式装车并量产,目前装车数量达到 5280 台,4C 产品将在明年问世,从 0-80% 只用 8 分钟的 5C 超充电池也已经开始预研。
在短刀上实现快充,背后是电池工艺和设计上的又一次突破。例如电池的正极部分,采用的掺杂包覆技术,离子传输路径降低了 40%,电阻降低了 10%;负极采用的表面技术和一次颗粒、二次颗粒的搭配技术,以及吸液性更好的添加剂,让动力性能得到了提升;再包括电解液使用的新材料,以及类似于全极耳的直焊工艺,让载流面积更大,最终让短刀快充成为了可能。
通过计算,用短刀做快充比传统电池更有优势。以 L400 和 L600 短刀电芯为例,成品效率更高,比普通电芯要薄 25%。前者的体积利用率可以达到 58-62%,后者可以再提升 10% 到 20%。
在热管理方面,如果用传统 VDA 电芯做快充,4C 可以勉强用底部冷却和单面冷却,若要实现 5C 和 6C,就需要三面冷却和中间大面积冷却。而短刀即便在 5C 和 6C 的条件下,温差只有 6 度,只需要上下水冷板就可以实现,远远小于 VDA 电芯最大温差 10 度的数据。
此外,短刀电芯的膨胀力、界面循环也更好。如果未来主机厂把快充电池集成在汽车底盘里,取消了车身的地板之后,短刀的水冷板上置就可以作为下地板,当热扩散发生时,不会出现火焰向上喷射,而是往底部或两侧喷射,对驾驶室的危害更小。
当然,只有技术和产品,不推向市场不量产是没有价值的。在电池日上,杨红新列出了一个 2024 年的装车时间表,包括 4 月的四款车型,将搭载 2.2C 的铁锂短刀;三季度发布的哪吒新车以及另外两个全新的平台车型,以及年底 L400 的 4C 超充电池也将上市。
卷有卷的破局办法
今年,有超过 40 款车型搭载了蜂巢电池上市销售,总出货量达到了 13GWh。其中,L400 PHEV 覆盖了近十款畅销车型,L600 则更多针对纯电动市场,而 325Ah 的 L500 电池在成都投产,成为行业量产单体容量最大的生产落地。
在电池日结束后,现场有多家主机厂流露出对 300km 的 4C 超充方案的合作意向。杨红新告诉虎嗅,虽然很难预测超充短刀能否帮助公司提高多少市场份额,但至少会增强和客户的粘性,利于新客户和老客户之间的延续,从而获得更好的竞争力。
不过,面对 2023 年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动力电池产业已进入到了周期性调整的阶段。蜂巢本次推出的短刀新品,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将磷酸铁锂、快充和短刀结合到了一起。虽然目前已经有多个厂商发布了快充电池,但短刀快充的优势更为突出。
在杨红新看来,短刀是蜂巢选择的一条 " 比别人提前布局的差异化道路 "。随着短刀电池在市场上获得了销量和口碑,包括欧洲在内的诸多电池企业,从今年都在大力布局这个新的品类,纷纷把技术路线从传统的方形扩展包转到叠片上。而现在,他们迈过了 " 品类创新 " 的阶段之后,下一步是向 " 产品领先 " 的战略推进。
蜂巢 CEO 杨红新
而所谓的 " 产品领先 ",核心是让短刀快充电池导入更多的爆款车型,并借此与战略客户牢牢绑定。
今年,蜂巢有三款电池成为行业的大单品,例如 117Ah 的短刀电池趁着 PHEV 和增程市场的爆发,为九款车型配套,全年处于满产状态;62Ah 的 PHEV 短刀电池有近 10 条产线,来配套五款车型;吹了多年的无钴电池,也在今年 8 月份迎来装车的高峰期,截至目前已累计装车 13720 台。
在客户开拓方面,除了已有的 17 家知名客户外,蜂巢在 2023 年增加了宝马、上汽通用五菱和协鑫等战略客户。
眼下," 我们希望通过全網域短刀实现全面进化。" 杨红新表示,全網域短刀最大的好处在于 " 平台化 " 的优势,不仅能促进会蜂巢打造大单品的能力,还有助于为客户下一代车型的更新提供更好的支持。
此前两年,蜂巢更多把精力放在了技术布局和产品开发上。除了短刀电芯外,蜂巢的核心工艺——飞叠快速叠片技术,以每秒八片,即 0.125s/pcs 的极片切叠效率,实现了与传统卷绕式工艺相媲美的制造力。
" 如果说十年前,电池企业纯靠产品技术就能取胜,五年前靠差异化定位保持领先,那么在如今 TWh 时代,电池企业比拼的则是技术 + 制造。" 从 5 月份的盐城,到 7 月份的上饶,再到 10 月份的成都,将近 100 台的飞叠设备已导入蜂巢的三大基地,规模化效应已初步形成。
当下,虽然新能源行业在高速发展,但产能结构性过剩导致产能利用率较低,供需失衡让价格快速下滑,增收不增利的问题凸显,赛道上的玩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蜂巢短刀叠片生产线
杨红新表示,由于 2023 年 60% 以上的产线都是新产线 + 新产品 + 新工艺的 " 三新 ",所以制造成本非常的高。基于 " 短刀 + 飞叠 " 的落地,蜂巢 2024 年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生产制造端 " 降本增效 "。其中,制造环节要降本 40%,采购成本 + 技术降本 20%。同时,全新产线和爬坡产线的占比要从 64% 降到 14%。
在电池日上,杨红新宣布,已搭载短刀的坦克 700PHEV 和哈弗龙系列产品,将在明年更新为快充和长续航版,售价保持不变。为了做到 " 加量不加价 ",两周前,他给一些核心供应商提要求,希望明年上游原材料采购的降本幅度达到 15%-20%。" 虽然他们的压力非常巨大,但是我们必须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否则在行业竞争中很难生存下去。"
截至目前,飞叠已经适配了超过 40GWh 的产能,良品率达到 98%,产品缺陷检出率达到 100%。通过降低质量缺陷,飞叠在制造方面带来了巨大收益,单 GWh 的设备投资可以降低 1000 万,每 GWh 的运营成本也可降低 800 万。
从手机到白色家电,再到汽车和光伏,在中国任何行业的颠覆,都要经历内卷的过程。眼下的动力电池产业亦是如此。卷,其实是一种必然。" 以前行业不内卷,但大家的销量都不理想。现在市场虽然竞争激烈,大家的销量反而好了,大单品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杨红新如是说。
# 我是虎嗅科技编辑包校千,关注新能源产业链,行业人士交流请加微信:Gryffindor-bxq,备注公司 + 姓名,新闻线索和爆料可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