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A股告别2023,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12 月 29 日,2023 年最后一个交易日,A 股主要指数红盘收官。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上涨 0.68%,收于 2974.93 点;深证成指上涨 0.89%,收于 9524.69 点;创业板指上涨 0.63%,收于 1891.37 点;科创 50 指数上涨 0.19%,北证 50 上涨 2.48%。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601166.SH)尾盘集合竞价惊现涨停。截至收盘,兴业银行的股价收于 16.21 元,全日上涨 9.97%,市值 3368 亿元。收市后,记者向兴业银行投资者热线咨询,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该行内部未有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目前市场上传言很多,建议应该以公司官方渠道公布的消息为准。
此外,上交所也发布关于兴业银行股票 2023 年 12 月 29 日收盘集合竞价异常交易情况的通报称,经初步核查,为某投资者以明显偏离股票最新成交价的价格大笔申报成交所致。上交所将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深入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纵观 2023 年全年,A 股主要股指大多数收跌,其中,沪指全年下跌 3.7%,收在 3000 点下方;深证成指累计下跌 13.54%;创业板指下跌 19.41%,跌幅居首;上证 50、沪深 300 指数年线 3 连阴;北证 50 指数四季度大幅走高,全年上涨 14.92%。
这一年,投资者再次历经了沪指跌破 3000 点的忐忑与彷徨。
牛熊尽显
从全年的盘面来看,2023 年无疑是 A 股市场的题材大年,AI 浪潮贯穿始终,无论是硬體端的 CPO(芯片封装优化)、算力,还是应用端的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都在不断地推升市场的热度。下半年,华为概念强势崛起,华为手机、华为汽车、华为鸿蒙等板块先后登场。此外,机器人减速器、数据确权、短剧游戏等板块也成为投资者无法忽视的热点。从涨幅来看,AIGC 板块以全年 63.41% 的涨幅傲视全市场,CPO 板块全年涨幅也超过 50%。
从个股来看,2023 年十大牛股新鲜出炉——北交所凯华材料(831528.BJ)后来居上,以 573% 的涨幅夺魁。上半年涨幅第一的联特科技(301205.SZ),在 118 个交易日里累计涨幅高达 772%,第三季度进入持续回调状态,最终以 400% 的年度涨幅退居第二。圣龙股份(603178.SH)国庆节后走出一波 14 连板的行情,以 386.87% 涨幅险胜百利天恒(688506.SH),夺得第三。
此外,2023 年十大熊股也尘埃落定。A 股市场全年股价腰斩个股有 84 只,其中 17 只跌超 60%,包括了昱能科技(688348.SH)、派能科技(688063.SH)等一批明星股。十大熊股中,ST 左江(300799.SZ)年末股价崩盘跌近 80%,除了 ST 股,其余基本集中在新能源(光储锂)方向,包括昱能科技(688348.SH)、海优新材(688680.SH)等。
从北向资金方面看,根据万全智策统计,2017 年以来,随着 A 股在明晟公司(MSCI)中国指数中的纳入权重不断提升,外资对 A 股的持仓规模也在持续增加,这种趋势性流入成为影响 A 股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在 2018 年第四季度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外资也能在下跌过程中不断逆势加仓。与过往历次情况不同的是,自 2023 年 7 月,在 A 股的 " 政策底 " 和 " 经济底 " 均已相继出现,市场也维持低位的情况下,北向资金却依然在持续流出。在 8 月 2 日至 9 月 28 日的 40 个交易日中,北向资金在 31 个交易日出现净流出,累计净流出规模 1320 亿元。
万全智策表示,在 2023 年第四季度中,北向资金净流出金额也超过 780 亿元,合计净流出金额已超过 2100 亿元。这一数字已远超过此前的历史极值。外资出现持续的趋势性流出是 A 股生态的重大变化,国内投资者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变化。
不过,从 2023 年全年来看,北向资金全年仍呈净买入的状态,累计净买入 437 亿元,相比去年减少 463 亿元,是自陆股通开通以来连续 10 年加仓 A 股。
政策发力
2023 年 A 股政策面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内政策利好频出,这有效地对 A 股投资者持续低迷的信心起到稳定和提振作用。
在 2023 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12 月 29 日,沪深交易所均发布关于免收沪市存量及增量上市公司 2024 年上市初费和上市年费。上交所表示,近年来,上交所多次出台降费措施,向市场让利的同时持续提升市场服务水平。为促进新产品新业务发展,先后落实免收上市基金上市费、公募 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费和交易经手费等;为支持企业债券融资,免收除可转债以外的债券交易经手费 3 年;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调降股票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 30%。
上交所称,本次降费措施实施后,上交所连续 3 年免收沪市上市公司全部上市费,连续 4 年减免会员等的交易单元使用费,下属子公司连续 3 年减免沪市上市公司等的网络投票服务费、CA 证书服务费,上证云路演服务、上证链服务费用等,面向行业机构连续 3 年减免数据中心机柜服务费等。
此外,2023 年关于 A 股的重要政策还包括监管支持提升保险资金配置意愿、权益基金政策引导,以及下调融资保证金比例、规范二级市场减持行为等。
此前,2023 年 9 月 10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对险资参与二级市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0 月 30 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通知》。此次考核改革,有利于作为重要长期资金的险资,加大 A 股的配置力度。此外,A 股市场中,管理层对权益基金的政策引导相对积极。在政治局会议后,证监会在对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上,首条便提及 " 加快投资端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 "。
关于调节 IPO 及再融资节奏,上交所强调 " 把严的理念、高质量的理念贯彻到审核监管全过程 ",以 " 引导资源配置到重大战略、重点领網域和薄弱环节 "。北交所也提及 " 守好上市审核入口关,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 "。深交所也在着力推进 " 七个从严 " 中,积极落实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重大部署。
从严监管角度看,2023 年 8 月 27 日,证监会对 " 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 " 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 30% 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除了对减持的规范外,监管层还对融券相关制度做出了调整优化。" 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 50% 上调至 80%,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 100%",并 " 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适度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 "。万全智策认为,上述调整一方面降低了市场低位时进一步卖空的阻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对监管套利、变相卖出等行为的限制,推动资本市场减持行为的规范。
2024 年,机会大于风险
2023 年 12 月 29 日,半夏投资李蓓在公司官方号发文《逼空》引起广泛关注。
在李蓓看来,私募、保险、公募、外资当下都没有足够的仓位。对于 A 股市场,2023 年 12 月中旬,李蓓在参加雪球嘉年华时曾表示,2023 年年底、2024 年初是非常重要的变盘点,年初大家会开始新一轮资产配置,会重新评估看谁的性价比更高,有一些聪明的钱可能会重新进入中国。还有部分国内的资金可能极大概率会选择进入股票,比如保险公司。
她也表示,2024 年 " 资产荒 " 会成为更主要的矛盾,2024 年年初是非常重要的变盘点。
展望 2024 年,中银基金表示,从基本面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复苏以及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的筑底回升,预计企业盈利水平将进一步改善,叠加国内库存周期回摆,有望驱动 A 股分子端上行。流动性层面,一方面国内货币政策预计维持稳中偏松基调,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延续了 " 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 的表述,对国内流动性或无需太过担忧。另一方面,美联储内部虽表示不排除未来进一步加息的选项,但由于近期公布的美国通胀、就业、消费等数据普遍走弱,市场认为加息周期已经结束,甚至开始预期降息的到来。海外流动性对 A 股的压制或也将显著缓解。一般而言,经济向好发展势头会传导至权益市场,预计 2024 年 A 股投资的胜率和赔率或均较 2023 年有所提升。
中金公司认为,2023 年初至今,A 股市场先扬后抑,整体表现略显平淡,历经调整后市场估值逐步接近历史偏极端水平,当前资产价格可能已经隐含过于悲观预期。展望 2024 年,虽需应对内外部一些中长期问题的显化,但考虑我国政策空间大、根基牢、发展潜力够、较多领網域在全球具备竞争优势,基准情形下我们认为对后市表现不必悲观,市场机会大于风险,重视阶段性及结构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