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Keep上市不足5个月市值蒸发百亿港元,未来倚何留住用户?,欢迎阅读。
在上市后不足五个月的时间里,Keep 的股价可谓历经波折,截至 1 月 4 日收盘,已较发行价下跌近 7 成,市值也从上市时的超 150 亿港元跌至不足 50 亿港元,缩水超 100 亿港元。
本文 2479 字,约 3.5 分钟
作者 | 齐智颖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1 月 4 日,运动科技公司 Keep 港股盘中跌超 34%,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 9 港元 / 股,创上市以来新低,总市值约为 47.3 亿港元。这也是该公司股价连续第 7 个交易日下跌,市值较 2023 年 7 月上市时蒸发 100 亿港元。
Keep 在过去几年经历了营收高速增长后,在 2023 年上半年出现了下滑状况,同时平均月活跃用户也在减少。Keep 的第二大业务会员订阅及在线付费内容营收直追第一大业务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业务,但其会员收费模式引来诸多用户吐槽。
业内人士表示,如今,Keep 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构建自有产业链,在产品端有所挖掘,設定产品组合,形成用户粘性。
01
股价坐上过山车
官网信息显示,Keep 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全球化的运动科技公司,最终愿景为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运动运营商。
发展初期,Keep 颇受资本市场青睐,招股书显示,在 IPO 前,Keep 于 2014 年 9 月至 2021 年 12 月间完成了九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盛、腾讯、GGV 纪源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或公司。
尽管有众多明星资本加持,但 Keep 的 IPO 之路也经历了一波三折,2022 年 2 月和 9 月,Keep 先后向港交所递表。直到今年 3 月,Keep 提交的申请书才通过审核,上市事宜也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对此,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融中财经表示,资本市场看重高成长和高收益的个股,"Keep 之所以能够有机会上市,主要是因为疫情原因让更多的人选择居家健身,于在线健身领網域,Keep 品牌更具吸引力,所以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2023 年 7 月 12 日,Keep 在港交所上市,成为 " 运动科技第一股 "。发行价为 28.92 港元 / 股,上市首日开盘报 30.3 港元 / 股,较发行价涨 4.77%,但当日 Keep 股价也出现了破发,最低报 28.55 港元 / 股。
上市仅 40 天后,Keep 的股价达到 42.4 港元 / 股高点,市值近 220 亿港元。但这也成为了 Keep 股价的最高点,随后,Keep 股价坐上过山车。
在上市后不足五个月的时间里,Keep 的股价可谓历经波折,截至 1 月 4 日收盘,已较发行价下跌了近 7 成,市值也从上市时的超 150 亿港元跌至不足 50 亿港元,缩水超 100 亿港元。
对此,沈萌分析称,受整个国内经济状况以及 Keep 主要消费群体陆续回到办公室办公的影响,其主要消费人群对居家健身的需求减弱。
" 随后的经济走势以及消费状况,也对于 Keep 的长期业绩增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包括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周边产品的销售也可能会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从中长期看,Keep 能够形成高成长和高收益性的基础就出现了动摇,投资者就不会长期持有或者说去支持 Keep。" 沈萌称。
02
亏损不止
会员模式遭用户吐槽 " 看课就收费 "
自成立以来,Keep 的营收增速与市场影响力,都是非常在线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2 年,Keep 营收分别为 6.63 亿元、11 亿元、16 亿元、22 亿元,2020-2022 年的同比增幅分别达到 66.9%、46.3%、36.6%。
但值得注意的是,Keep 的营收高增长未能延续至 2023 年。财报显示,2023 年上半年,Keep 营收 9.85 亿元,出现了下滑态势,降幅为 2.7%。
而另一方面,Keep 未能盈利也是事实,2019-2022 年,Keep 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 3.66 亿元、1.06 亿元、8.27 亿元、6.67 亿元。同 2021 年相比,Keep 在 2022 的净亏损呈收窄趋势。2023 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为 2.23 亿元,同比收窄 29.7%。
从业务组成来看,官网信息显示,Keep 产品及服务包括 App、消费品和智能硬體。其中消费品包括运动器械与装备、轻食代餐、运动服饰;智能硬體则含有动感单车、智能跑步机、运动手环、智能体脂秤。
与此同时,融中财经注意到,Keep 的收入中,会员订阅及在线付费内容业务比重越来越大,2023 年上半年,这项业务也是 Keep 三项业务中唯一维持增长的业务,收入直追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业务。
然而,在社交平台上,融中财经发现,其会员模式被诸多用户吐槽。用户表示,Keep 绝大多数课程均需要开通会员才能完整观看。
一位 2017 年便开始使用 Keep 的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 以前还没这么过分,只是需要制定瘦身计划等才需要开通会员,现在点开每个课程都要会员,我已经打算解除安裝了。"
03
2023 上半年平均月活用户下滑
未来留住用户还有何底牌?
Keep 在招股书中引用灼识咨询报告数据称,在所有推出健身应用程式及提供在线内容的健身平台中,按 2022 年 12 个月平均月活跃用户及 12 个月平均月度订阅会员计,Keep 在中国排名首位。此外,以 2022 年的锻炼次数计,在线健身平台中亦排名第一。
2019-2022 年,Keep 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在持续增长,分别为 2180 万、2970 万、3440 万及 3640 万。2022 年,其月活跃用户在平台总共记录约 21 亿次锻炼次数。
2023 年上半年,Keep 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出现下滑。在这一报告期内,其平均月活跃用户及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分别为 2954.9 万名及 301.7 万名,而 2022 年同期为 3767.8 万名和 366.5 万名。
Keep 解释称,该两项减少主要是由于 2022 年年底和 2023 年年初健身活动暂时减少;以及 2022 年上半年限制措施限制了户外活动,导致月活跃用户及订阅会员达到异常高的水平,从而产生了高基数效应。
而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2022 年,Keep 的月会员留存率一直在下滑,分别为 73.3%、71.7% 及 65.3%。Keep 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用户留下来。
事实上,Keep 一直都在为其商业化做各种模式的尝试,奖牌便是其中之一。2018 年,Keep 推出虚拟体育赛事,该业务规模于 2021 年年底扩大,收入被纳入会员订阅及在线付费内容业务分部项下。倘用户成功完成虚拟体育赛事设定的健身目标,即可获得赛事纪念品,如奖牌、徽章及虚拟徽章。
从其招股书以及 2023 年半年报可以看出,奖牌的确给 Keep 带来了不小的收入增长。在 2023 年半年报中,Keep 将会员订阅及在线付费内容收入增长归因于虚拟体育赛事所产生的收入增加。
张书乐分析称,Keep 确实是在在线健身市场开了先河,但其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壁垒不高,其他的平台也可以超越 Keep。" 刘耕宏在短视频平台的爆火,也凸显出泛娱乐平台也能布局这一垂直赛道,布局的平台越来越多,但用户的总量是有限的。"
" 奖牌作为一种短期内的营销模式,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作为长期的内容场景。" 张书乐称," 未来,Keep 需要有自有的产业链,在健身、健康等领網域的产品端有所挖掘,設定产品组合,给用户和创作者更多选择,形成用户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