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华为、京东等科技企业去年花费近90亿拿地,欢迎阅读。
与多数开发商审慎拿地相比,过去的 2023 年,互联网大佬们拿地频率依旧不低。
据蓝鲸财经不完全统计,2023 年,华为、京东、阿里巴巴等多家科技互联网企业均有拿地动作,拿地金额近 90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拿地同时,部分企业搬进自建楼宇办公或因业务调整退租,导致市场化写字楼将 " 腾出 ",对市场空置率带来了巨大影响。
以北京为例,据高力国际发布的数据,2021 年,头部互联网公司为北京市场带来了 147 万平方米去化,但在 2022 至 2023 年,头部互联网企业累计退租面积约 126 万平方米,未来半年内待退面积约 23 万平方米,几乎将此前所消化的面积全部腾出。
不仅仅是北京,在深圳,前海总部基地也有大量企业自建写字楼," 基本上建完了,企业都会搬回到自己的楼宇,市场化项目就会空着,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位办公楼领網域资深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
科技大佬拿地靠前
纵观 2023 年拿产业用地企业中,科技大佬仍是主力。
其中,2023 年华为分别以 2946 万元、2.916 亿元、2432 万元、1.22 亿元,在南昌、东莞、安徽、太原拿地;京东今年 2 月以 31.12 亿元在北京拿下一宗商住用地;阿里及其关联公司蚂蚁集团在今年 2 月、10 月,分别以 3289 万元、15.4 亿元的价格,拿下杭州两宗地。
此外,2023 年,比亚迪在深圳及深汕合作区拿了 5 宗产业用地,拿地金额超 20 亿元。
除头部互联网企业外,部分中小型互联网企业在 2023 年也有多次拿地记录。
2023 年 12 月 29 日,知名化妆师毛戈平创立的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 5.93 亿元底价获得杭州上城区望江一处商业商务用地,该地块位于杭州婺江路站地铁口,紧邻 K11;2023 年 10 月,游戏公司米哈游以 10.77 亿元拿下上海徐汇区虹梅街道一宗科研设计用地。
在拿地同时,部分企业早前拿下的地也已陆续竣工交付使用。具体来看,2023 年底,阿里巴巴北京总部园区通过竣工验收,今年将有超一万名员工入驻办公。阿里北京总部位于中关村朝阳园北区,总用地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7 万平方米,由 12 栋单体组成。
腾讯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的华东总部大厦也已落成,大厦由一座 29 层高 150 米的办公塔楼及一座 4 层高的裙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 10.89 万平方米。
而早在 2015 年,京东便启用在北京亦庄的总部大楼,这些年也在持续扩建,并陆续将其他市场化写字楼中的员工迁回总部。
未来拿地盖总部是否会成为企业普遍的选择?前述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这取决于企业各自的选择,大型企业基本上会倾向于自建写字楼,但拿地成本一定要非常便宜,真正能花钱在市场中买地买楼的还是那些经营业绩比较优质的企业。
" 如果有想法且有足够的现金流,盖楼或许能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办公享受,带来更好的工作氛围与效率。此外,自建资产还能够放进报表的固定资产中。" 上述人士说道。
自建楼宇冲击写字楼市场
企业搬进自建楼宇办公或因业务调整退租后,对写字楼市场的空置率带来显著影响。
典型案例是阿里巴巴今年的退租情况。据蓝鲸财经了解,此前阿里在北京的办公区網域主要在望京区網域,约为当地市场带来了 20 万至 30 万平方米去化。
一位知情人士向蓝鲸财经透露,若员工搬进北京总部园区,叠加此前裁员带来的退租及后续可能的退租行为,阿里将退租望京区網域约 15 万至 20 万平方米面积。
" 当前整个望京区網域甲级写字楼面积约 100 万平方米,阿里退租,市场一下就空出 15% — 20% 的面积,冲击非常大。" 上述知情人士说道。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知情人士还指出,入驻自建总部只是互联网企业退租的原因之一,核心原因还是 ToC 业务红利触顶,叠加过去两年监管趋严,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收缩,出于降本增效的需求," 不得不退 "。
" 这两年,北京市场尤其是北部市场,影响非常大,但同时市场中有一些非常好的企业站出来,2023 年在北京写字楼市场贡献最大的是国央企背景企业。" 据高力国际中国区办公楼研究负责人兼华北区研究董事陆明介绍,硬科技企业,航空航天类企业,以及新能源、金融相关企业目前在扩租。
但这些企业的需求量仍旧不足以支撑企业退租所带来的空白,叠加市场新增供应量,北京写字楼市场 2024 年仍旧承压。
在陆明看来,北京办公楼市场预计将长期面临需求不足、价格不振的问题,只要市场空置率维持在 20% 的高位,市场平均租金将不会出现触底反弹的可能性。同时,高空置率持续的时间越长,租金下行的压力就越大。
其进一步指出,2024 年租金市场下行期对于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参与者需要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响应,以可持续的低价策略来抢占市场优质存量资源,不断依靠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