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造成重大损失?但斌旗下东方港湾遭投资者起诉,欢迎阅读。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发布信息显示,投资人阎某将东方港湾告上法庭,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私募基金推介材料片面夸大其产品收益;二是某私募基金产生较大亏损。对此法院认为,申请人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因此驳回阎某的申请。
公开资料显示,东方港湾是知名基金经理但斌执掌的百亿级私募,2023 年以 22% 的平均收益率成为当年的百亿级私募冠军。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投资人起诉背后不仅反映出当前私募机构面临的业绩压力,也为管理人敲响了警钟,后续私募需以投资人利益为先," 专业 + 服务 " 两条腿走路。
投资人起诉东方港湾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发布了《关于阎某与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申请确认仲裁協定效力特别程式民事裁定书》。该裁定书显示,阎某称东方港湾夸大宣传、怠于履行管理人职责,在管理某私募基金期间严重违反信义义务,给自己造成了重大损失。
从阎某的申辩理由来看,东方港湾提供的某私募基金推介材料片面夸大其产品收益,未充分披露风险。与此同时,东方港湾对于某私募基金的巨额亏损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某私募基金的亏损完全是由于公司怠于履行管理职责、违背信义义务所造成的。
东方港湾则反驳称,首先,包括仲裁条款在内的《基金合同》是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投资者收到了相关风险提示,并通过代销机构某证券电子平台以电子签约方式签署了《风险揭示书》,关于争议解决方式的约定,是投资者等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达。其次,关于以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东方港湾及代销机构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提示投资人注意,尽到了充分提示的义务,相关条款字体已经加粗," 风险揭示 " 部分另有单独提示。最后,阎某作为投资人绝非法律意义上的 " 消费者 ",不能只接受投资收益、拒绝承担投资损失。
对此,上海金融法院认为,本案《基金合同》关于法律适用和争议的处理条款进行了加粗加黑,仲裁協定内容系单独一章节,文字表述清楚易懂,且放置于合同文本最后部分,起到了提示的作用,本案的仲裁条款应为有效的仲裁条款。涉案纠纷应由仲裁条款明确约定的上海仲裁委员会受理。申请人主张系争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无效,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驳回阎某的申请。
公开资料显示,东方港湾是知名基金经理但斌执掌的百亿级私募,2023 年以 22% 的平均收益率成为当年的百亿级私募冠军。不过,从该私募旗下产品的具体情况来看,确实有部分产品业绩不佳。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 1 月 26 日,东方港湾旗下多只产品净值在 0.7 元左右徘徊,部分产品成立三年多来不仅未实现正收益,还亏损近 30%。
私募整体业绩承压
多位私募市场人士向记者透露:" 东方港湾被起诉背后,其实是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业绩承压的缩影。尤其是去年以来,多家百亿级私募业绩调整剧烈,投资人的不满情绪有所升温。"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市场震荡依旧,诸多头部私募净值显著调整。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 1 月 26 日,汉和资本旗下多只产品部門净值跌至 0.7 元以下,近一年回撤超 17%,慎知资产旗下多只产品近一年以来回撤更是超 25%。
与此同时,此前自立门户的诸多知名私募创始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 1 月 26 日,合远基金旗下部分产品净值已经跌破 0.8 元;截至 1 月 19 日,运舟资本旗下多只产品净值也跌至 0.65 元附近。
2 月是 A 股关键視窗?
回顾 1 月 A 股市场走势,在本月 22 个交易日中,上证指数有 11 天上涨,期间整体跌 6.27%。截至今日收盘沪指跌破 2800 点。深证成指 1 月累计跌幅为 13.77%;创业板指 1 月累计下跌 16.81%,亦录得 6 个月下跌。
展望二月,机构认为,虽短期市场处于筑底阶段,但极端估值叠加积极因素的逐步积累,对后市仍需保持耐心,不必过于悲观。配置上关注人工智能、央企、航空等板块。
方正证券统计数据显示,近 10 年来,大盘在 2 月的上涨概率为 70%,上涨均值为 1.39%,上涨中位值为 1.02%;上证 50 上涨概率为 60%,上涨均值为 0.24%,上涨中位值为 0.37%;沪深 300 指数上涨概率为 50%,上涨均值为 1.07%,上涨中位值为 0.05%;创业板上涨概率为 60%,上涨均值为 3.41%,上涨中位值 1.17%;国证 2000 指数 80%,上涨均值 4.22%,上涨中位值 3.13%。
申万宏源表示,市场总体弱势,但仍要思考反弹的契机。政策执行和效果的预期修复,1 月缺乏有效的契机,2 月才是关键視窗。
银河证券称,在经过跌宕起伏的 2023 年后,股市内外利空因素基本已消化完,考虑到当前的 A 股处于估值底部区網域,2024 年有望在国内外多方面利好下迎来信心的重拾、吸引资金流入,2024 年 A 股有望迎来震荡向上的修复行情。
中金公司认为,虽短期市场处于筑底阶段,但极端估值叠加积极因素的逐步积累,对后市仍需保持耐心,不必过于悲观,短期扰动不改长局,2024 年市场的配置机会仍有望好于 2023 年,未来 3-6 个月建议关注景气回升与红利资产的攻守结合。
文章来源:综合自上海 * 证券报、第一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