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平台短期主义:8个月换一次血,“电商标配”批量诞生,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财商学,作者:吴羚玮,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电商平台们走进了一个 " 标配时代 "。早期的标配,是双 11 和 618,是推高 GMV 而做的大促。而 2023 年的标配,都被视作提升消费者体验的手段—— 2023 年初,以京东将 " 百亿补贴 " 作为首页一级入口为起点,平台们纷纷卷起最低价;2023 年末,淘宝和京东先后脚推出 " 仅退款 ",加上 " 始作俑者 " 拼多多、9 月宣布 " 仅退款 " 规则的抖音以及 2024 年 1 月 5 日加入队伍的快手,又多了一个共同点。
电商标配的诞生,是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不断白热化的表现。新电商平台高速增长,古典电商平台的市场地位受到威胁——就连它们调整组织、重新制定策略的动作,也如此统一。一财商学院尝试从 4 个维度观察新老电商平台的竞争指数,理解过去一年中它们做出的重大变化。它们分别是:
1. GMV,代表电商平台的 " 行业地位 ";
2. GMV 增速与市占率变化,代表增长趋势;
3. 货币化率(take rate),代表平台挣钱能力和商家经营成本的均衡;
4. 组织架构与管理层变动,代表平台的发展走向与战略定力。
一、GMV、GMV 增速和市占率:格局重塑,老二换人
据交银国际的数据显示,淘天依旧是 GMV 第一,第二名的京东则被拼多多取而代之。两大传统货架电商的市占率被后来者不断蚕食:淘天的 GMV 增速在 2022 年下降 6% 后,2023 年的市占率仅为 40%,拼多多则以 20% 的市占率超过京东(19%)。
抖音的 GMV 成谜,但它是确凿无疑的老四。抖音电商分别在 2023 年 5 月和 2024 年 1 月公布过其近一年的电商 GMV 增长率与抖音商城 GMV 增长率——但这两个时间点,两组数字都一样," 近一年,抖音电商 GMV 同比增长 80%,抖音商城 GMV 同比增长 277%" ——我们倾向于认为这并非巧合,指的是同一个时间维度。
因此,我们采纳了交银国际的测算数据,抖音电商 GMV 达 2.7 万亿元,增速达 43%。该数据与 " 晚点 LatePost" 写的 " 抖音电商 GMV 破 2 万亿 " 口径相符。如果以同一增速持续发展,抖音电商很可能会在两年内超越京东。
此外,快手电商 GMV 也突破了万亿大关。
GMV 基数相对较小的微信视频号,则迎来了高速增长。据 " 晚点 LatePost" 的消息,微信视频号电商 GMV 在一千亿元左右。1 月 11 日,微信相关负责人在 "2024 微信公开课 " 上透露:2023 年视频号带货规模同比大幅增长,2023 全年 GMV 接近 2022 年的 3 倍,供给数量增长 300%。
二、货币化率:低佣拼多多," 过路费 " 超过淘天
货币化率常被视作电商平台的挣钱能力,即商家在平台上做生意需交的 " 过路费 ",其公式为:
货币化率 =(佣金 + 广告收入)/GMV
货币化率的高低不由商家或平台掌控,而是一种均衡状态下的结果。一般来说,有几个影响因素:
1. 市场竞争中的平台话语权
平台竞争激烈,会相应降低商家经营成本;商家竞争激烈,则会相应增加投放费用。
2. 商家在单平台上的广告投放意愿度
这与平台商家的品牌结构和品类结构相关:大品牌、高毛利率商家,拥有更充足的销售预算。譬如淘天以服饰美妆商家为主,且成规模的大品牌较多,相比拼多多(中小商家为主)有更高的货币化率天花板。
此前,淘天凭借大量客户管理费用(即广告费)成电商平台中货币化率最高的平台。而拼多多商家主要以低价坑位换自然流量,不需额外支付广告费即可换来曝光与成交。这也意味着拼多多的货币化率较低。但 2023 年,拼多多的货币化率快速增加,超过淘天。主要有几点原因:
1. 商家竞争激烈,广告费增加
2019 年,拼多多活跃商户数量为 510 万,2020 年底,拼多多活跃商户年增长 69%,达到 860 万。而 2023 年 5 月 20 日,拼多多联席 CEO 赵佳臻透露拼多多活跃商户为 1300 万。在整体流量池较稳定的情况下,商家竞争变得更激烈了。此外,拼多多此前仅有 " 多多搜索 " 和 " 多多场景 " 两种广告推广工具,但于 2022 年正式推出全站推广工具,可获得更多推广费用。
2. 告别 0.6% 的低佣模式,部分品类佣金达 5%
2018 年,拼多多对图书、酒水、大家电、服装等 9 个品类的佣金收取率仅为 0.6%(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2021 年 3 月," 百亿补贴 " 的数码、美妆、家电等品类佣金达 1%~3%。2023 年,服装品类的抽佣比例涨至 5%。因此,2021 年至今,拼多多的佣金收入实现 100% 以上增长。
反观淘天,它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 GMV 和收入。其在过去一年中对 " 好价 " 的流量倾斜,以及回归中小商家的相应动作,势必会相应减少广告收入。
三、从组织架构变动看战略定力
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电商平台们的剧烈调整。阿里一年内共进行起码 9 次组织架构和管理层调整,变化从年初延续到年末。而其它几家大公司的电商业务,除拼多多、抖音与视频号外,至少经历了两次以上的重大调整。
一般来说,一家企业组织变动总与其发展阶段与当前主要战略相关。我们梳理了各家大厂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层变化,以此分析出它们所处的阶段:
1. 业务快速发展期
员工规模极速扩张,组织架构的调整滞后于新业务发展。这个阶段会有很多自下而上的组织调整、被动变革,对组织效率没有过多追求。
代表平台:视频号、抖音和拼多多。
2023 年 12 月,微信视频号宣布进一步扩大视频号电商业务的队伍:除了负责前端产品的视频号直播团队外,微信支付团队也将加入视频号电商的建设,参与各行业类目、达人、客户的拓展与运营,以及交易产品等基础功能的搭建。
几个月前,视频号相关负责人还曾对一财商学院表示,其团队规模很小。视频号电商以产品驱动,而非运营驱动,他们主要通过服务商建立与商家的联系,传递平台政策和运营方法。但很显然,视频号要继续保持高增速,就要持续增加商品和商家供给,大量的运营人力必不可少。
抖音也在加速补齐电商基础能力的短板。于 2023 年 7 月打散了十多个行业运营组和商家发展中心,抽成 A、B 两个组,再细抽成不同的行业做针对性运营。两组分别运营品牌商家(关注 GMV)和非品牌商家(侧重订单量)。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业务团队单纯以 GMV 为目标,只将精力放在大品牌和大主播身上,而忽视了白牌、中小商家的问题。
2023 年 4 月,拼多多实行 " 联席 CEO 制度 ",联合创始人赵佳臻任联席 CEO,与由现 CEO 陈磊一起共同管理公司业务。前者负责拼多多的平台运营、用户增长、商家服务、社区建设等业务,后者则侧重全球——海外业务 Temu 已经是拼多多下一个增长引擎。
2. 市场竞争期
被高速增长掩盖的组织结构问题开始暴露,尤其企业进入 " 战时状态 " 时,管理层会推动专业化组织转型,或是进行自上而下的统一资源分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代表平台:京东。
2023 年 4 月,京东从事业群制回归事业部制。原事业群统管下的各事业部,将按照细分品类拆分为具体的经营单元,给予品类负责人更多的决策自主权。同时,第一次打通自营和 POP 业务,实现流量 " 平权 "。处于低价之战中的京东,调整是为了让层级更精简,让处于前端作战的业务单元更灵活。
3. 商业化阶段
更加强调部门协作,更强调组织效率,将相关业务合并、裁减。
代表平台:快手。
2023 年 8 月,快手改革职级体系,放弃区分专业职级和管理职级;压缩职级数量,从 14 档调整为 10 档。
11 月,经营管理委员会成员王剑伟出任电商事业部负责人,兼任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向程一笑汇报。
12 月,快手自 2021 年上市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和管理层调整,调整涉及主站、电商与商业化三个事业部下属的 15 条业务线。
从 2020 年 ~2022 年,快手的人均 GMV 增速在上涨,但人均净利润的增速却较为平缓。因此,快手架构调整的思路,就是将电商与广告这两项可以闭环业务的模块整合到一起,解决变现难的问题。
4. 业务探索期
企业在试水新业务时,往往会先设立二级部门。在确定该业务战略地位或试跑成功后,将被抬升为一级部门。
代表平台:小红书。
从 2022 年到 2023 年,小红书在社区与交易的路线摇摆中,最终选择了商业化。2022 年,小红书曾将原有的社区部和电商部合并成新的社区部门——电商仅是个二级部门。但过了一年,小红书先将直播业务独立成军,之后又将电商业务与直播业务整合为交易部,成为与社区部、商业部平行的一级部门。
几家公司阵型的变化——不论是应企业自身发展阶段扩张或收缩的需要,还是像小红书那样出现了战略路线的摇摆——都在变阵之后持续一段较长的稳定期。而阿里频繁的架构变阵下,不少业务部门的生命周期与管理层位置,都逃不过 "8 个月 " 魔咒:
阿里集团从启动拆分,到宣布放弃,8 个月。
张勇宣布担任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董事长和 CEO 到卸任,8 个月。
淘天的三大行业发展部阵型,从 4 月成立到 12 月再变,同样是 8 个月。
而从具体的动作看,淘天 2023 年 3 月上线五星价格力,卷入低价之战;11 月上线淘宝短剧,指望以市面上最能杀时间的短剧拉升用户使用时长;在 12 月的最新调整中,又将服饰行业独立为一级部门,以对抗抖快和小红书对服饰这一核心品类的分食。不具耐性的调整频率、应激一般的防守式进攻,都让淘天有了四处漏风的感觉。
以战略的稳定性和组织架构变动次数来看,反倒是拼多多看起来最具长期主义的特征。从商业模式上来说,它一出生就走在了最高效的路上——商业效率既高过淘宝京东等货架平台,也高过直播电商。
拼多多和直播电商,实现 " 低价 " 的方式,本质上是同源的——都是向上整合供应链,聚集同质需求,实现高效的供给需求匹配。
但从流通环节和商家经营成本来看,拼多多和厂牌达播比,第一,链路更短;第二,货币化率相对更低。此处以主要进行代销的 " 交个朋友 " 为例,据其 2023 年上半年财报,营收 3.9 亿,GMV 为 50 亿,因此货币化率为 7.8%,而拼多多 2023 年的货币化率为 4.3% ——同样以销货为目的,在拼多多的成本相对更低。尤其是对品牌属性相对较弱的白牌工厂货来说,尽管超头主播有塑造新品牌的能力,但主播和直播间本身的品牌心智往往会盖过厂货本身。
而拼多多与厂牌自播相比,两者流通环节一样多。但工厂往往缺乏直播经验,主播培养、内容生产、运营管理都是难题。此外,直播电商会受限于三个因素:直播时间、流量池、颗粒度,拼多多的颗粒度为 SKU,而直播电商的颗粒度是品类。
就目前的电商模式看,拼多多已是最高效代表。他人很难通过走老路、打补丁的方式超越,只有重开一条新赛道才有可能。
正如拼多多市值即将超过阿里时,马云在内网所说:AI 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要祝贺 pdd 过去几年的决策,执行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