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辗转8年难觅出路,极星即将退出中国,欢迎阅读。
在中国买到极星可能将成为难事。
2 月,电厂从一位极星内部人士处获悉,总部位于南京的极星科技正在进行最后交接阶段,高层和人事将在三月中退场。位于上海的极星中国是极星科技的交接方,但极星中国也只剩下几个人进行口碑维护。此说法被另一员工证实,后者已于一星期前离职。
极星科技是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唯一授权销售和服务渠道。内部人士还表示,早在去年 11 月,极星科技就意图把员工遣散到别的合作公司未果,如今直接解散。
电厂就极星门店和线下服务向极星客服求证,得到的回答均是 " 目前极星属于正常运营中 ",相关问题并未得到正面回应,极星销售端表示 " 不知情 "。但从极星官网上看,极星空间已经大部分关闭,北京实际营业的店面只剩一家。电厂从已关停店面销售处得知,今后中国的极星直营店或许只剩上海一家。
目前,极星 App 积分兑换商城里的商品已全部售罄或下架,有不止一位车主在社交平台表示 " 极星承诺的地补积分不履行 "。一位极星经销商告诉电厂:" 积分能换的抓紧时间换了,不然就真的买不了了。"
1 月 16 日,据路透社报道,为了避免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征收高额关税,极星已开始将部分制造业务转移出中国。极星在美国和中国生产汽车,并表示预计将于 2025 年下半年在韩国生产极星 4,紧凑型 SUV 极星 7 将在欧洲生产。
事实上,极星 4 在中国停产很久了。电厂从经销商处获悉,目前中国的极星产品都来自杭州湾工厂,并且只有极星 4 这一个车型在售。由于销量不佳,极星在国内采用生产一批卖一批的形式,最新的一批极星 4 生产日期在 2023 年 12 月— 2024 年 3 月。极星直营店销售人员验证了这一说法。
极星科技的退场早有预兆。2024 年 12 月,极星科技完成工商信息变更,原董事长兼 CEO 沈子瑜退出,苏静接任。而极星全球高管团队自去年 8 月开始,CEO、CFO 以及 COO 都换了一遍。
在 1 月 16 日的业务战略更新中,极星汽车计划在 2025 年至 2027 年间实现年均零售销量增长 30% 至 35%,并力争在 2025 年实现公司盈利。
中国销量占比不到 4%
" 极星在国内销量不好,也不太重视国内销量,主要是靠海外销量生存。" 极星经销商对电厂表示。这样的看法早已成为外界的共识。
全球汽车信息平台 Marklines 显示,2024 年极星从中国工厂共出库 43886 辆,但在中国的销量仅约 1726 辆,不到 4%。
极星销量最好的是欧洲市场,据电厂不完全统计(葡萄牙、奥地利等国缺失 12 月销量数据),2024 年极星在整个欧洲地区共售出约 29904 辆;在北美市场,极星卖出了 8381 辆。
如今,极星在中国的二手车价暴跌。根据华夏二手车网的信息,2021 年上牌的 2020 款极星 2 售价已经降至 8.5 万元,其新车指导价为 41.8 万元,跌幅达 33.3 万元,比情况相似、行驶里程多 5 万公里的蔚来 EC6 还低 1.48 万元。
尽管经历了频繁的管理层变动和产品策略调整,极星一直在中国市场没有太大起色。2021 年— 2023 年,极星在华销量分别为 2048 辆、1717 辆和 1100 辆,并没有跟上高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节奏。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极星出车的速度太慢,平均两年多出一款车。2017 年极星 1 发布,极星 2 到 2019 年才发布;极星 3 的发布又过了整整三年,2023 年发布了极星 4。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基本一年出三款车甚至更多,极星已经掉拍太久。
另外,在中国和海外的巨大销量差异以及内部频繁的变动,让极星的产品设计和定位始终游移不定。
极星 1 对标特斯拉 Model S,售价 145 万元,一年仅卖出 24 台;极星 2 走量,首发版售价 41.8 万元,但销量不见起色;极星 3 对标保时捷,售价再次回到百万元档,虽然在成都生产但首发地选择丹麦,在国内没有水花;极星 4 在吉利的发力下重回中国战略,研发设计向中国消费者倾斜,34.98 万元起售,却仍是销量平平;现在,极星再次将重心向海外转移。
这样频繁的战术变换燃烧了极星的经费,销量和股价却层层下跌。极星首席财务官 Mady 表示,极星每月的现金消耗在 1 亿至 1.2 亿美元,这是 " 不可持续也不能接受的 "。
目前极星的债务达到约 44 亿美元,原本预计 2024 年收入将持平,但其最新预期是收入百分比将下降 15% 左右,毛利率将为负。自 2022 年 6 月上市以来,极星的股价已下跌 90%,去年该公司还因跌破 1 美元大关而收到纳斯达克的缺陷通知。
极星的 " 含吉量 " 有多少?
身在吉利,极星的北欧血统却一直存在感强烈,二者存在微妙的博弈。" 虽然是吉利生产的,但是极星包括调教、性能和整个车的设计都是瑞典的团队研发的,这个团队的发言权很大。" 极星经销商告诉电厂。但也有极星前员工对这个说法予以否认。
极星的故事始于赛道。1996 年,瑞典 Flash Engineering 车队横空出世,次年便以两连冠在 STCC 房车锦标赛确立威名。2005 年转型为 Polestar Racing Team 后,它成为沃尔沃的御用改装厂,在动力、操控上为沃尔沃加持。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2015 年极星从改装工坊跃升为沃尔沃旗下对标 AMG 的高性能部门。两年后,随着全球电动化浪潮涌动,极星正式独立成一个子品牌,由沃尔沃汽车集团和吉利控股集团合资成立,专门开发和销售高性能的电动汽车。
尽管归属吉利并主要在中国生产,极星前几年的整体设计研发的 " 含吉量 " 却很低。极星早期产品仍深烙沃尔沃印记,被诟病 " 换壳电动沃尔沃 "。
变化出现在 2023 年: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 " 极星科技 ",沈子瑜掌舵下推出的极星 4 首次搭载吉利浩瀚架构与 Flyme Auto 车机系统,试图撕掉北欧标签拥抱智能化。但市场并未买账——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未能扭转销量颓势,反而加速了合资公司的解体。
2024 年 2 月,沃尔沃向吉利转让自己在极星中 62.7% 的股权,让吉利成为极星的第一大股东,但极星仍在吉利体系中格格不入。
同年 11 月,当领克与极氪启动合并时,极星曾传出并入极氪的消息,但据媒体披露,因技术路线冲突与组织文化差异,合并计划两周后戛然而止。
在今年 1 月,据 Finance Yahoo 报道,极星表示将推出一种新的通用车辆架构,虽然目前极星的车型基于沃尔沃和吉利的平台打造,但未来的车型将使用单一的集成平台。这表现出极星团队在技术上试图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如今极星的战略天平正在向海外倾斜,与其说是应对关税壁垒的权宜之计,不如视为吉利对极星品牌本质的重新认知——当吉利控股集团 CEO 李东辉将极星称作布局全球化的 " 桥头堡 " 时,他或许比任何人都清楚:让极星在欧美市场延续北欧血统的神话,才能让这张出海王牌真正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