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中国中信金融资产正式挂牌,中国华融“剧终”,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月 26 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 ",02799.HK)发布公告称完成挂牌,已在 25 日完成了公司名称及公司章程在公司登记机关的变更登记、备案手续,取得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公司名称由 "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 中国华融 ")变更为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其他内容不变。
据蓝鲸财经了解,今日上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 8 号的 " 中国华融 " 标牌已被更换为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 "。中国华融北京分公司也同步变更标牌,各分支机构名称后续也将陆续进行变更。
此次变更,也意味着这家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脱困而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迎来新的发展篇章。
变更一事,此前已有预兆。2023 年 11 月 15 日,中国华融公告称,根据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及定位,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公司将变更公司中英文名称全称、简称和司徽,并修订公司章程。
对于变更原因,中国华融提及,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 中信集团 " ) 持有中国华融 26.46% 股份,为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2022 年以来,中国华融围绕中信集团 " 五五三 " 战略,制定 " 一三五 " 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已形成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更名一方面将有利于体现公司深化改革、化险取得的积极成效,展现积极的精神面貌,树立全新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依托中信集团品牌价值,促进业务开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华融高质量转型发展,也有利于突出该公司的行业特征与牌照优势,体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定位,彰显企业价值。
随着中国华融正式更名为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 ",我国四大 AMC 之一的 " 中国华融 " 也就成为历史。蓝鲸财经记者关注到,目前,公司官网也已正式更新。
图片来源: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官网
作为 AMC 机构,此前,中国华融的主要业务包括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业务,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其中不良资产经营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涵盖 " 问题资产处置、问题项目盘活、问题企业重组、危机机构救助 " 四大业务功能。
2012 年 9 月 28 日,中国华融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 10 月 30 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機板上市。2021 年,中国华融通过非公开发行内资股和 H 股完成了来自中信集团、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远洋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五大机构共计 420 亿元的引战增资,中信集团随后还接手了财政部持有的中国华融 3%、合计 24.07 亿股的内资股,并由此跃升至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
业绩方面,中国华融在 2020 年大幅亏损 -1209.03 亿元之后,2021 年艰难扭亏,实现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78 亿元,2022 年再度陷入亏损,为 -275.81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更名前夕,中国华融在 1 月 22 日披露了盈利预告,预计 2023 年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0 亿元至 20 亿元,实现扭亏。
根据公司披露的盈利预告,2023 年度中国华融实现扭亏为盈得益于以下原因。一是深化业务协同,积极拓展市场,加强资产管理,叠加资本市场变化趋势较上年度有所改善,权益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增加,对公司全年盈利有积极贡献。其次是把握特殊机遇成功实施重大投资,改善资产结构,优化资产配置。三是受经济环境和行业整体影响,为进一步夯实资产,集团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和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约人民币 400 亿元,抵减了该期利润,并进一步奠定了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中国中信金融表示,下一步,公司将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主业、回归本源,把握不良资产行业发展机遇,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努力打造改革化险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