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老炮导演,回精神病院了,欢迎阅读。
导演高群书拍了三十多年的纪实作品,为了拍电影亲自到监狱里采访杀人犯,让他被圈内人视为中国警匪题材第一人。 他镜头下的杀戮是罪者的疯狂,是死者和罪者共蒙的灾难,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犯罪浮世绘。 与大多数吸收西方文艺大师成长起来的第六代导演们不同,记者出身的高群书先成为讲故事的人,之后才开始拍电影。 曾拍摄过《征服》《命案十三宗》《风声》的高群书,风格向来鲜明,他有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及粗粝质感,"我这个人性格分裂,一面是悲观主义,一面是理想主义。" 在所有对自己作品的评价里,喜欢与批评高群书都可以接受,他唯一不接受的是"不真实"。 对于真假如此在乎的原因,忠实地藏匿在高群书的精神消费里,言谈话语中,观者能感受到强悍的暗流涌动。
2025年开年,高群书监制的《沙尘暴》豆瓣评分8分,王宝强的《棋士》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吴奇隆投资的《乌云之上》堪称资本全家桶,口碑崩塌,被观众集体讨伐……
国产悬疑剧第一回合胜负已见分晓,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高群书监制的《沙尘暴》由一桩横跨八年的锅炉焚尸案为主线,串联起衰落的边陲县城中,对熟人作案关系的抽丝剥茧。
西北边陲小镇,库鲁县第二供热站的锅炉里,锅炉轰轰作响,工人在清晨清理煤渣时,掉落出一具烧焦的黑色尸体。
《沙尘暴》片段
死去的人是小镇寡妇程春。
与她相关的人,几乎都因为那个夜晚被彻底改写了命运。
在破案过程中,由段奕宏饰演的办案警察陈江河,缓缓打开了这个边陲小镇人情社会的复杂全貌。
撒谎的真凶、复仇者的决心、搅局的骗子,如同一场尘土飞扬的沙尘暴,将身在其中的每个人笼罩在此,无法逃脱。
小镇熟人查杀局,像极了狼人杀,让人轻易不能窥见真相。
《沙尘暴》剧照
剧中有一本多次出现的小说《沙尘暴》,也是这部剧的名字,旁白念的一段文字意味深长:
"泺河县的煤采完了,整个县城也像被榨干的煤层,眼看着就被掏空了,青壮年离开了。有能力的,把老人和孩子都带走了。没有能力的,留下了老人,留下了孩子,留下了女人,他们逃得慌不择路,逃得无所顾忌,春害怕极了,如果没有人逃走,她不会有那么慌……"
《沙尘暴》片段
这段文字与库鲁县发生的事情全部对应上了,小说中的春,便是锅炉焚尸案的受害者程春。
这部悬疑剧的女性角色塑造尤为突出,她们都跳出了圣母或蛇蝎美人的刻板印象,她们各有各的瑕疵,各有各的不幸。
锅炉焚尸案的受害者程春是个寡妇,为了维持生存在街上卖麻辣烫,晚上做皮肉生意,引诱高中生刘大志,希望对方能带自己离开县城,没成想他却将自己送进了锅炉。
《沙尘暴》剧照
程春的反面是刘盈盈,她原本是前途一片大好的省城大学生,却为了托举弟弟丧失前程与人生,被养父逼迫献祭给大字不识一个的王良。
后期黑化的她,更为这个人物的命运平添几分悲凉。
《沙尘暴》剧照
心怀鬼胎的孙彩云就像成千上万进城打工妹的缩影,她身上有一种特别旺盛、强烈的生命力。
她带着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欲望,一定要从农村冲出去。
《沙尘暴》剧照
还没等案子查明白,供热站的锅炉里,又掉出第二具尸体……几乎全员恶人,这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谋杀,还指向与利益交织的共生关系。
很显然,这是一个鱼死网破的故事。
对于监制高群书而言,他希望剖析每个人物的动机和心理,而不是只看一个案件,更希望能将剧中人物命运的挣扎呈现出来。
整个故事如同陈江河那句话:"你办的不是案子,是人家的人生。"
其实,他忘了,一头扎进去的还有办案者的人生。
《沙尘暴》剧照
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不幸地生在一个衰老而贫困的边陲小镇,不得不裸露出人性的灰色。
《沙尘暴》是高群书扶持青年导演谭嘉言的作品,晃动的镜头让观众以为在看纪录片,粗糙得像是纪实录像,这是他过往最为熟悉的拍摄手法。
晃动的镜头之中,没有高高在上的拯救,而是平视的理解。
《沙尘暴》剧照
自称是野路子的高群书,在成为导演前,他的身份是记者。
在做记者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
那是八十年代,是一个激情与诗意迸发的年代,是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乌托邦。那时的人们有梦,关于文学,人们的生活虽不富裕,精神却是丰满的。
高群书从河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石家庄广播电视局。
他既当记者,还要搞摄影、写剧本,那段时间的积累,对日后他拍电影时塑造人物的作用甚大。
他在电视中心拍新闻和专题片,也拍电视剧,那时高群书觉得张艺谋摄影风格鲜明,也喜欢陈凯歌的《黄土地》,这部片子当时革新了中国电影叙事语言。
高群书毕竟不像电影学院的学生,有很多机会看欧洲大师的作品,他看到的是被陈凯歌自我转化后的艺术。
在河北广电局待了一年后,高群书辞职了。
幸运的他结识了贵人陈胜利,给他提点指路。
陈胜利是河南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得知高群书没活儿干,就请他去做总制片人。
1994年,高群书与陈胜利打算拍一部警匪纪实片。
读新闻又做过记者的他,一直对艺术创作者的表达要求必须真实,还要有人文关怀。不论拍摄什么人物和故事,都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和本真的生活。
《中国大案录》这部100集的电视剧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公安题材剧集,高群书从此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他说自己当时是在业余的道路上狂奔。
这年,他刚刚30岁。
电视剧《中国大案录》剧照
千禧年,经济飞速发展,当时的大事都是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社会不断变迁。与此同时,刑侦手段并不多,治安环境相对复杂。
这个时候,高群书打算拍一部公安片,每个省份派一位导演去实地采访,几乎都是奇案,甚至有带着土炸弹抢劫的。
彼时的他,已经凭借《中国大案录》引领了一阵纪实警匪题材风潮,高群书早就接触过不少一线办案民警,等他再拍《命案十三宗》时,没有他采访不到的案件。
电视剧《命案十三宗》剧照
高群书对在看守所采访过的那些杀人犯原型印象深刻,他们都没有涉黑背景,很多人甚至是常人眼里的好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沦为杀人犯。
《命案十三宗》对高群书的人生认知有很大影响,他发现人们的犯罪动机,大多与生存有关。"从根上来说,它是有一些社会结构性的问题"。
电视剧《命案十三宗》剧照
当年,高群书去采访一个杀人犯,是一个在工地上收沙土的工人,心怀鬼胎地从工地上搞点小钱,弄到钱他就去找小姐泄欲。
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工地工人爱上了一个姿色不错的小姐,两人有了含糊不清的关系。
之后,小姐认识了一个有钱人,想和他分开。他不同意,两人发生激烈争吵,那个工人拿水果刀连捅十四刀,将小姐当场捅死。
得知这个事件后,高群书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也改变了他的创作观。
"和我们以前采访的杀人犯完全不一样,以前就是那种穷凶极恶的,什么黑社会、黑恶势力,他们不是,可能和身边邻居一样普通。"
他问监狱的管教,这里有多少个杀人犯,管教说有13个,于是有了《命案十三宗》。
高群书采访的这些犯下重大罪行的人,其实就是普通人,都因为小事杀人,"我与他们的区别,就是当时他们冲动了"。
电视剧《命案十三宗》剧照
最开始,《命案十三宗》播出后,很多人吐槽这也算是电视剧,镜头这么晃,连灯都不打,黑不溜秋得看不清。
可是口碑很快逆转,在北京播出后,这部剧拿下地区收视率第一,人的复杂性以及偶然性在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徐徐展开。
电视剧《命案十三宗》剧照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帮助高群书拍出了后来的成名作《征服》。
他凭借敏锐的嗅觉,发现孙红雷身上有一种古惑仔的社会气质,于是便有了经典角色刘华强。
长相够凶,气质够狠,孙红雷没让高群书失望,越演越像,从眼神到动作,无不流露出一种真实的狠劲与痞气,不怒自威,他赋予了这个反派人物独特的魅力。
刘华强有情有义,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凶狠坏人,这让角色带有多层次的复杂性。
电视剧《征服》刘薇葳、江珊、孙红雷 剧照
2003年,这部拥有纪录片质感的电视剧,被许多人视为是黑帮片的经典之作,全国收视率第三,此后河北卫视每年都会重播十几遍。
刘华强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你这瓜保熟吗"是很多观众记忆犹新的经典台词。
电视剧《征服》刘华强(孙红雷 饰)剧照
《征服》播出后,得到巨大成功,孙红雷的身价从几千块飙升到8万一集,高群书每天都会接到电话,找他拍警匪片,指定要孙红雷来演,"你俩黄金组合在一块,给多少钱都行"。
高群书都没答应,他讨厌自我重复,也不厌其烦地在寻找新的叙事体系,直到遇到麦家的《风声》,他完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表达。
拒绝了送上门的钱财后,他转战大银幕。
高群书和麦家奠定了《风声》的底色,这是一部开启中国商业大片新类型的影视作品,制作精良,动用了全明星阵容,周迅、李冰冰、黄晓明、苏有朋……横空出世后,令观众耳目一新。
彼时的周迅已经是一线明星,但她从未松懈,为了角色,她可以不要命。
在拍《风声》时,她饰演的顾晓梦有一场绳刑的戏,周迅坚持不用替身,尽管事先做了很多保护措施,还是受了伤,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
李冰冰则贡献了平生最大尺度的戏份,那场被扒光衣服量身体的全裸戏份,将李宁玉的处境推向极致。
电影《风声》李冰冰 剧照
李冰冰坦言,这场戏比拍被强奸戏更难堪,因为后者还能反抗,可是这次只能被动接受屈辱。
她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身体挑战,半裸出演的黄晓明与李冰冰互相赞美彼此的身材,"相互的,我也一饱眼福了"。
这部电影捧红了不少演员,票房也不错。
高群书最为擅长调教演员,他能把女明星调教成金.马奖影后,还能把派出所民警调教成上海电影节影帝,他从不忌惮任何大牌明星,毕竟他见过的杀人犯比见过的明星多多了。
电影《风声》周迅与李冰冰 剧照
"不要把他们当演员,还是当人,我永远都是,你顶流也是一样,不要把他当演员,你就是这个角色。"
他觉得自己调教得最为成功的三个演员是黄晓明、苏有朋与李冰冰。
那时,顶流是靠会演戏成为顶流的,并非外力加持。
《风声》至今都被视为谍战电影的经典之作,高群书一时风头无两,他的导演生涯进入最高光时刻。
去神圣化的英雄主义、写实是高群书电影现实主义坚持的方式,早些年警察的去神圣化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为平民式的塑造,他们是日常的、朴素的、接地气的。
对于大众来说,熟人社会中的交往并非是一种好体验,他们有可能干预我们的生活,但对创作者来说,其中的错综复杂充满着叙事魅力。
这在高群书后来的很多作品《千钧一发》《神坛亨特张》中,都不难感受到英雄式人物被家庭琐事缠身,如同我们生活中身边的普通中年人。
电影《神探亨特张》剧照
公众喜欢悲情英雄的故事,高群书擅长打碎他人臆造出的美梦。
戏外,肉体凡胎也在对抗着无常命运,他执导的《国家行动》迟迟没有播出,主演何平就因心梗猝然离世,中国电影圈一片叹息。
高群书发文怀念,"忘不了富城花园把酒,大理拍戏的欢乐日子。《国家行动》未播,而你已经仙去,大憾"。
导演何平
世事无常,多的是无奈,多的是等待,高群书沉寂了八年之久,其实他从未停止创作,拍完之后能上映是最重要的,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到了这个岁数,他特别认命。
高群书与麦家,缘分蛮深。
2011年冬天,麦家出版了长篇小说《刀尖》,这本书几乎耗尽了他的精力与情感。
在父亲去世后的三年时间里,麦家彻底停笔,一个字没有写,他没法原谅自己。
很多年过去了,他仍然记得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那个午后,麦家对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说,"等我写完稿子再回来陪你啊"。
当时《刀尖》上半部已发表,他忙着写下半部。直到父亲葬礼的那几天,麦家还在灵堂的哭声中赶稿,完成了最后三千字,他体悟到一种滑稽与悲哀,还有文学带给自己的嘲弄。
麦家在故乡蒋家村
书出版不久后,高群书在机场候机感觉无聊,就去书店逛了逛,看见老朋友麦家《刀尖》这本书,封皮上写的"尘封70年的特工传奇"吸引住了他。
高群书将这本书带上了去日本的飞机,一口气读完了,感到过瘾,女主角林婴婴原本是一个单纯的女大学生,在全家遇难后加入地下党,在认识金深水后,她成为三面间谍。
在书中,麦家以男女主角双重视角来讲故事,前半部是阳面,后半部是阴面,这种结构让高群书非常着迷。
下了飞机后,高群书打电话给麦家,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表明了自己想将《刀尖》改编为电影的想法。麦家果断答应了:"你要是拍的话,我可以便宜给你。"
电影《刀尖》开机大合影
说拍就拍,在拍摄电影《刀尖》时,高群书眼前常常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开头那句话:‘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过程不易,《刀尖》从小说改编成剧本、再到拍完上映,历经十年之久,高群书担心过了这么久,电影是否会适应如今的市场环境。
电影《刀尖》张译 剧照
2023年,《刀尖》在宣传阶段表示它和《风声》是同一位原著作家、同一位导演,观众自然会将两部片子做比较。
《刀尖》的反响并不好,尽管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张译,但大量的人物分割掉不少他的戏份,且对剧情推动不大。
大家集体将矛头指向导演高群书,最后不忘补一句:"和《风声》比差远了。"
由左到右:高群书、麦家、张译
高群书已经习惯了每部电影拍出来后都被骂,不过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年后拍出的《猎冰》会将自己直接送到风口浪尖处。
它豆瓣评分低至4.3分,其中最大原因是因为姚安娜出演了女主角,她凭借"吃鸡"式演技连续几日挂在热搜榜。
观众们一边群嘲姚安娜的演技,一边追捧张颂文的戏份,极为分裂化。
很多戏份能看出是张颂文的即兴发挥,他的表演很细腻,填充了很多人物细节,表演精湛了无痕迹。
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姚安娜直接出演女主角,因僵硬的表演动作也被观众惊呼为完全没有表演痕迹。
电视剧《猎冰》姚安娜 剧照
姚安娜因为华为二公主的身份,成为被狙击的靶心,"上了一天班,还要回家看资本家的孩子演戏",对她的声讨是一种仇富加厌女。
剧集播出后,网络上关于姚安娜演技、相貌等嘲讽铺天盖地,网友们纷纷模仿她在剧中拿枪的经典镜头,可谓是公开处刑,清一色的骂声暗合了当下的社会情绪。
电视剧《猎冰》姚安娜 片段
不得不承认的是,姚安娜对角色塑造失败,导演有很大责任。
高群书实在看不下去,面对同行汪海林的辛辣评价,公开为姚安娜回怼。戏外,两位导演因为一个新人演员隔空辩论。
高群书不得已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短文,细致阐述了选择姚安娜做女主角的理由,还夸奖她能吃苦,跑得比替身快,也澄清了收华为红包的谣言。
"为什么用姚安娜就一定和资本有关系呢?用她只是因为她是个没受过表演训练的女孩子,形象气质很适合演警察。
的确是低成本,就是为了做一个简朴的戏。近十几年来最缺钱的戏,天天愁钱。现在还被骂成被资本绑架,冤呐。"
看过《猎冰》的人都不难看出,这个剧组挺缺钱的,粗粝简陋的布景与质感,让很多观众感觉回到了九十年代的小成本纪实剧,满是尘土味。
电视剧《猎冰》张颂文 剧照
高群书习惯了批评的声音,也习惯用一种调侃的态度去回应各种声音,"我拍的每一部戏刚出来的时候都有人骂,我已经成为一个传说了"。
高群书的微博昵称是——他回精神病院了。
其实他原本的微博名是膘客老高,但总被人叫成嫖客老高,他一怒之下就改成"他回精神病院了"。
高群书自称是个"网虫",一直高度活跃着,在公众人物谨言慎行的当下,他几乎是在网络上最为活跃的中国导演。
他谈实事、怼恶评、聊电影,在很多事件中保持着自己的态度,也多次因为说真话得罪人,他的身上始终留存着老一代导演的先锋意识。
娱乐圈敢说真话的活人所剩无几,高群书算一个。
生活的冷暖浮沉看得太多了,高群书也没有让自己彻底成为一个商业片导演,他始终处于中间地带,一直在等待。
真正的侠客,未必只在江湖。如果说导演有江湖,他一定是其中的绝顶高手。
在人群中,高群书只想真实地表达,如同近些年在社交媒体上的直抒胸臆,他没有功利心,人活着就这几十年,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来。
高群书马上60岁了,再不干就没机会了,尽管历经过无数等待,他还是不想停下脚步,只要能干得动,这位导演老炮就要在必然与偶然中完成自己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