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国常会最新定调!专访刘元春:提振A股信心关键在稳经济,欢迎阅读。
2023 年我国 GDP 规模达到 126 万亿元,同比增长 5.2%,完成年初既定的 5% 左右的增长目标。作为三年疫情后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在稳步恢复,前期受到压抑的接触型服务消费在加快恢复,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不过,2023 年房地产市场继续收缩、物价低迷等,反映当前经济依然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为此,2023 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决定增发万亿国债,央行重启 PSL 工具用以支持 " 三大工程 " 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 平急两用 "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增长的宏观政策在加力。
1 月 22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会议强调,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关阅读:稳市场政策信号明显!国常会: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
如何看待 2023 年经济表现?如何看待物价低迷的现状?2024 年如何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如何提振 2024 年资本市场信心?预计 2024 年经济表现如何?带着这些问题,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总量修复背景下存在结构分化
《21 世纪》:2023 年我国经济增长 5.2%,怎么看待 2023 年全年经济表现?
刘元春:2023 年中国经济整体在不断修复,全年实现 5.2% 的增长,达到了年初 5% 左右的增长目标。5.2% 的增长背后,有些一波三折,存在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但是相较全球整体经济表现来看还是好的。
2023 年经济总量修复的同时,还呈现出结构分化、价格下行、风险暴露等特征。复苏是不对称不均衡的,尤其是供需两端的修复不对称,体现为需求的修复滞后于供给的修复,导致价格持续有下行的压力。在外部环境和政策的作用下,结构调整的速度比较剧烈,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景气状况分化明显。当前重点领網域风险,包括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等,背后原因是多元的,但是这些风险背后的主线是跟房地产深度调整密切相关。
物价低迷反映需求不足
《21 世纪》:2023 年四季度我国 CPI 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引发市场有关 " 通缩 " 的讨论。国家统计局回应表示,这是结构性的阶段性的。如何看待当前物价表现?
刘元春:四季度物价水平低迷,CPI 连续三个月负增长,核心 CPI 同比增速降至 0.6%,PPI 这三个月同比降幅在 2.7% 左右,表明中国经济面临的供求不平衡问题更趋严峻,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季度 GDP 平减指数为负,大致在 -1.5% 的水平。GDP 平减指数是最宏观最综合的价格指标,衡量所有行业的综合价格表现,能反映出整体宏观经济的供求状况。GDP 平减指数,大体可以通过 CPI 和 PPI 的几何加权平均得到。
岁末年初这个时点,全年经济和物价表现很重要,但也需要重视四季度的价格信号,因为这反映当前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
2023 年房地产存在 " 超调 "
《21 世纪》:2023 年房地产投资、销售数据仍然是负增长,虽然相较 2022 年降幅有所收窄。2023 年三季度以来,稳楼市政策在不断推出,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一些积极效应,但是投资和销售数据整体仍在下行。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房地产市场下行的趋势能否在 2024 年扭转?政策方面该如何应对?
刘元春: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很重要。
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实际上是 " 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 " 开发投资模式不可持续,原来行业专项资金监管不严以及资金套利模式破灭的产物。" 高流转 " 之所以能发生,主要通过預售屋制度来实现,经过土地招拍挂、开发设计之后,开始卖楼花卖預售屋,很快实现资金回笼。正常而言,销售預售屋的资金应该进行专户托管,开发商不能随便取用。但是,在 " 三高 " 模式下,房地产开发商将专户托管资金取出,用于其他开发投资;同时,还伴随着资金的违法违规拆借,比如部分开发商入股中小银行,甚至将中小银行变成提款机等——高杠杆、高债务随之产生,但是这种监管套利行为是不可持续的,很多发达经济体都未曾经历过这样畸形的开发模式。
" 三高 " 旧模式的破灭,不一定是坏事。不能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简单归为库兹涅兹周期调整,也不同于欧美房地产危机,也不是人口结构带来的。诸多机构测算显示,市场刚需要大于目前房地产成交量。当前市场存在 " 超调 ",在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紧张,出现烂尾楼的背景下,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住房需求出现大幅收缩。
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是旧模式难以维系的产物,因此其调整时间不会太短。2024 年政策应对方面,政府既不能坐视不管,也不能全面接盘,应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务进行拆分,正常开发业务应给予流动性支持,违法违规导致资不抵债的该出清要出清。更具体的,一方面要通过 " 三大工程 ",推动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对房地产业务进行拆分,正常合理的开发业务应该给予流动性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进而稳定整体市场。
2023 年 8 月以来,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更多是从需求端发力,即降低首付比例、放开限制性政策等。2024 年推动房地产开发模式的转型,政策层面要更加注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流动性的支持,避免供给端出现流动性危机,否则这会加剧企业暴雷、需求收缩、风险释放。
2024 年依然是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考验的一年。虽然从同比数据来看,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拖累性可能明显减缓,但艰难期依然会持续。以商品房销售额数据为例,2021 年商品房销售额为 18.2 万亿元,2022 年下降到 13.3 万亿元,2023 年降至 11.7 万亿元,因为上年基数比较低,因此 2024 年房地产投资及销售数据同比增速可能转正,但房地产行业依然要经历新发展模式的艰难重构期。
提振 A 股信心关键在稳经济
《21 世纪》:2023 年 A 股从年初的 3100 点,上半年曾上涨到 3400 点,后逐渐跌破 2900 点,最近市场在 2800 点左右拉扯。如何看待 2023 年 A 股市场下跌?2024 年如何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刘元春:伴随市场风吹草动,股票指数下跌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流动性收缩、股票抛售加剧、进而自我踩踏的现象,这是资本市场比较常见的现象。
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反射。要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不能只是就股票指数谈股票指数,通过活跃交易可能也难以稳定市场,更重要的是要提振市场对经济的信心。当前很重要的是在扩内需政策方面发力,在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做足文章,让微观市场主体有政策获得感。
宏观调控需要锚定一些核心参数。积极财政政策在支出端有明确的扩张效应,货币政策在微观主体资金获得和成本上有明显反映,是检验政策积极性很重要的指标。当土地出让收入出现明显收缩,即使赤字规模有一定提升,但广义财政支出规模可能还有所下降,这会使得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打折扣,也会带来宏观和微观感受的差异。当 GDP 平减指数为负、物价出现下行时,货币供应量如果锚定名义 GDP 增速,可能也会带来货币政策扩张效应不够、微观主体政策获得感不够的局面。
所以,提振资本市场信心,首要的是通过积极宏观政策的操作,来稳定经济大盘,给予微观主体以明确政策获得感,再辅之以完善资本市场相关政策。
预计 2024 年经济增长 5% 左右
《21 世纪》:预计 2024 年经济表现会如何?宏观政策方面该如何布局?
刘元春:2024 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有很多支撑点。中国经济下行的力量出现拐点性变化,因而产生向上的支撑力。2023 年三季度库存触底,很多企业今年将进入补库存新阶段。2023 年微观主体的盈利能力得到一定改善,会对消费和投资的恢复起到基础作用。2023 年市场对各类风险担忧的负面情绪得到过度释放,资本市场出现 " 超调 " 迹象,预计会在 2024 年形成回补的积极效应。房地产依然面临持续调整的压力,但是 " 三大工程 " 的托举效应会显现,对开发商流动性的支持也会产生明显拉动效应,叠加上年低基数,2024 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转正。2024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科技自立自强投入的加大会带来积极效应,像 " 新三样 " 还会持续发力,中国的出口总量和结构都会相应改善。
2024 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全面回归,是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很核心的力量。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制约,2023 年地方政府的广义支出规模并没有扩张。增发万亿国债效应、新的发债方案、地方专项债规模和使用范围的扩大、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使用,特别是 psl 工具的使用,2024 年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预计会比 2023 年大得多。
2024 年外部环境总体不乐观、不确定性较大,世界经济持续疲软、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等,但是中国出口竞争力在持续提升,尤其是一些战略新兴行业和中高端制成品,另外 2023 年人民币汇率贬值的 J 效应会在 2024 年显现。2023 年我国出口以人民币计价增长 0.6%,以美元计价下降 4.6%,预计 2024 年出口规模以美元计价能持平上年。
预计 2024 年经济增长目标在 5% 左右,但是今年实现 5% 左右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挑战。去年 5% 左右的增长目标是有保有压,因为 2022 年经济增长 3%,两年复合平均增速在 4.1%;今年设定 5% 左右的目标,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为 5.1%,较上两年复合平均增速足足提高了 1 个百分点。要实现 2024 年经济增长目标,一方面寄托于经济的持续修复,另一方面要寄托于结构转换、政策加力带来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