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不把观众当傻子,这部印度神片有多难得,欢迎阅读。
归根到底,《因果报应》依然是从男本位叙事出发的小人物复仇记,有关女性议题的探讨点到即止,强行拔高女性力量从来不是它讨论的范畴。导演对社会现状的剖析,或许正如乔蒂理发店的存在:13 年过去了,这里的生活什么都没有改变。
作者 | 王中中
编辑 | L
题图 | 《因果报应》
要不怎么说世上还是好心人多,特别是热心网友。看场电影,都不忘发挥乐于助人精神,早早替陈思诚找好了下一部翻拍作品。
这部 " 陈思诚看了都想买版权 " 的电影,就是近日上映的印度年度悬疑片《因果报应》。
一个沉默寡言的理发师,却有着霸气的名字 " 玛哈拉贾 "(意为伟大的国王)。他不惜大闹警察局高价悬赏 70 万卢比(约人民币 6 万元),只为寻回一个陈年破烂垃圾桶。贪腐成风的警察系统,血债累累的抢劫杀人犯服刑数年后即将出狱。于是,肉眼可见,和女儿相依为命的理发师的平静生活即将被打破,惊悚悬疑的氛围这不就拉满了。
(图 /《因果报应》)
截至目前,《因果报应》在豆瓣上已有近 18 万人打出 8.7 高分。这个垃圾桶引发的血案,绝对称得上是 2024 年度悬疑电影的代表作。国内最为熟知的印度男演员—— " 印度刘德华 " 阿米尔 · 汗,已经买下了该片翻拍版权。电影之外的最大悬疑,大概就是哪个翻拍版本会更快端上桌面。
早已熟知悬疑电影套路的观众,依然能对这部 " 印度神片 " 青眼相看,原因也很简单:终于,又一部愿意尊重观众智商的悬疑电影出现了。
印度垃圾桶,反转再反转
粗看一眼《因果报应》大小影评," 反转 " 二字的出现频率,足以让普通人都犯上密集恐惧症。
故事的开始,从一个垃圾桶说起。(图 /《因果报应》)
配上 " 千万不要玩手机 "" 走神会错过很多细节 "" 一定不能被剧透 " 等各种 buff 叠满的温馨提示,热爱考试的年轻人有福了,进个电影院都能拥有像进考场似的紧张信念感,散场时还能喜提学霸体验卡——作为《因果报应》最大卖点的多重反转情节,大家都能稳稳拿满理解分。
再回味一下,仔细琢磨,似乎这也不是一部不能被剧透的电影,毕竟,可以说片名本身就是最大的剧透。
要解构《因果报应》的故事重点,其实只需十个字:非线性叙事 + 叙述性诡计。这些都是悬疑片的常见叙事手法。
术语看得犯困的网友,用更新颖的游戏方式给出了总结——《因果报应》,分明是一个巨型海龟汤。
海龟汤也叫 " 情景猜谜游戏 ",由一名玩家担任出题者,讲述一个简短而匪夷所思的事件,其他玩家通过向出题者提问以缩小范围并找出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而出题者只能给出 " 是 "" 否 "" 与故事无关 " 三种回答。
(图 /《因果报应》)
游戏谜题本身并没有很强的逻辑性,注重在有限线索中推理事件的始末,还原故事全貌。思路如脱缰野马的网友火速给《因果报应》写好了 " 汤面 ":
" 我出生后就在一个三口之家生活,后来家里出了事,我也在事件中受了伤,后来被接到了另外一家生活,他们对我很好。有一天爸爸去报警,最后上个家庭的爸爸死了。请理清事情的真相。"
" 我从监狱出来,知道自己家破人亡,于是在某一天去找告发我的人复仇。我到他家没找到他,最后我死了。请理清事情真相。"
《因果报应》和海龟汤游戏高度重叠,因为本质上它们讲的其实都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看完这场 140 分钟的电影,每个观众都可以用寥寥数语总结出整个故事脉络。
为了掩盖故事真相,电影开头频繁切换不同人物视角,看似毫无关联的几场碎片化情节,扰乱时空秩序感的同时,也制造出故事上的理解 " 留白 ",电影前 40 分钟被多数人诟病的拖沓感也因此而来。而正当观众开始感到无聊时,《因果报应》便十分精准地切换叙事节奏,利用复杂叙事不断 " 反转 " 时间,将故事推向一个又一个高能场景。
(图 /《因果报应》)
正如真相只有一个,《因果反转》也只运用了叙述性诡计这种推理小说常见写作手法。具体来说,就是作者通过叙述,主观介入故事,以叙述手法刻意诱导读者向假象的方向靠拢。
要骗,就要骗波大的,不能放过任何一处细节。贯穿影片始末的失踪垃圾桶,是男主角马哈拉贾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寻回的 " 家人 "。从在罪犯的描述里 " 如少女肌肤般细嫩,让人忍不住破坏 ",以及男主和女儿为它起的名字是 " 拉希米 "(和南印度文化中最受敬仰的女神同名),垃圾桶真正的含义不言而喻。
在最后的谜底揭晓之前,熟练的悬疑片爱好者早就能从大量繁密的细节中推导出答案,但却依然能享受到观影趣味,享受被他人费尽心思 " 诈骗 " 的看重。
《因果报应》的好看如同一部 " 复仇的诱惑 ",既然要欺骗观众,那就要贯彻到底。
现实爽片,印度电影必杀技?
成为中国人认可的 " 印度神片 " 的门槛是越来越高了,甚至可以总结出及格分数线:豆瓣 8 分。
就拿近年来的热门印度电影来说,批判种姓制度的《杰伊 · 比姆》8.7 分," 印度版《辩护人》"《宿敌》8.2 分,开启了 " 误杀宇宙 " 的原版电影《误杀瞒天记》8.6 分,上一部以多重反转为卖点的《调音师》也有 8.2 分。
进入豆瓣电影 top 250 更是 next level。(图 /豆瓣截图)
悬念越多、反转越多、情节越曲折、越出人意料 …… 叙事越发复杂化的印度电影,走出了一条爆款电影套路:无反转,不爽片。
《因果报应》呈现的还有印度电影另一个潮流:复仇爽片。印度人有自己的指环王《巴霍巴利王》,也有自己的战狼《RRR》,更有致敬传奇美剧越狱的《狱卒》,都是在印度本土收获现象级票房的国民级别大电影。
国人认知中的印度电影都是宝莱坞出品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度具有较为完善的电影工业基础,以北部孟买的宝莱坞(Bollywood)领头,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 " 考莱坞 "(Kollywood)泰米尔语电影基地是印度第二大电影生产中心,安德拉邦有被称为 " 托莱坞 "(Tollywood)的泰卢固语电影基地,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多语种电影工业体系。
印度电影五巨头。(图 /YouTube)
《因果报应》就是考莱坞出品的泰米尔语电影,比起擅长爱情歌舞片的宝莱坞,考莱坞电影更青睐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带有社会现实意义的题材。还有另一个隐秘的特色是,主角大部分拥有着与生俱来的 " 神力 "。
正如《因果报应》的主角虽然其貌不扬、社会地位低微,却天生神力,力大无穷到能够物理意义上以斩首的方式为女儿复仇。
充斥着暴力宣泄与酣畅复仇的印度式复仇,这种极致呈现除了带来 " 无腦爽感 " 之外,由于对应着印度的社会现实又显得异常合理,此处的暴力其实更接近于 " 处刑 ",以牙还牙,拳拳到肉,不留余地地唤起螢幕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图 /《因果报应》)
电影后半段,警督三人甚至成为了马哈拉贾动用私刑的帮手,全力支持配合他对罪犯复仇。当代表着法治公正的警察也要为复仇让路,寻求法律不再重要,《因果报应》的颠覆价值注定抛弃了现实,只是单纯瞄准宣泄情绪的 " 剧情爽片 "。
无论是天道轮回,还是因果报应,为什么要报应在无辜的女儿身上?无数影迷吐槽过的 " 因果说 ",或许正是《因果报应》的核心议题,人们终究无法通过电影对社会现状自圆其说,更不能仅仅寄望于此来改变现实。
我们不能指望《因果报应》这样的电影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选择记住什么。
印度的女儿
" 我期待来这里见到世界上最可耻的人。"
" 别以为你这么做是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我不会崩溃的,我会忘了这件事。"
(图 /《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流传最广的情节和台词,是结尾这段女儿对反派说的话。2024 年 6 月,该片在印度本土上映。一个多月后,印度德里发生了一宗性质极其恶劣的强奸案。8 月 9 日,印度加尔各答的女医生夜班期间在医院遭到轮奸和虐待致死。
愤怒的印度人民走上街头时,一部纪录片被重新关注。在这起惨剧发生之前,印度另一起臭名昭著的强奸案是 2012 年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012 年 12 月 16 日,一名 23 岁的学生在公共汽车上遭到轮奸、殴打、折磨,两天后受害者因伤势过重去世。
2015 年,BBC 为此拍摄了纪录片《印度的女儿》,披露出案件背后更多骇人细节,该片至今在印度仍是禁片。《印度的女儿》导演组采访了罪犯众人,他们都给出了所谓的犯罪动机," 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责任更大 "。
(图 /《印度的女儿》)
在《因果报应》中,女儿要求父亲把幕后真凶带到她面前,她要亲自问他为什么要对她做这种事情,她究竟做错了什么。女儿的名字和德里公交案的受害者一样,都是乔蒂。
电影中有一个小细节,13 年后当玛哈拉贾成为老板拥有了自己的理发店,他的理发店正是以女儿的名字乔蒂命名。而店外的风景却和 13 年前别无二致,足以继续担当混淆观众视听的场景。
(图 /《印度的女儿》)
归根到底,《因果报应》依然是从男本位叙事出发的小人物复仇记,有关女性议题的探讨点到即止,强行拔高女性力量从来不是它讨论的范畴。导演对社会现状的剖析,或许正如乔蒂理发店的存在:
13 年过去了,这里的生活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 " 乔蒂们 " 依然存在。在印度语中,乔蒂是 " 光 " 的意思,更是 " 印度的女儿 "。
乔蒂是乔蒂,她是她,仅此而已。(图 /《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