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左手光储,右手锂电:千亿低调温州富豪的新生意,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华夏能源网
从去年 11 月 17 日巴厘岛 G20 峰会,到 7 月 28 日成都大运会,仅仅间隔了 8 个月零 10 天,印尼总统佐科接连会见了三名中国企业家。
佐科为何会如此密集的会见他们?
对印尼来说,这三名中国企业家太重要了,他们的企业在印尼均有规模不小的投资。这三人分别是:青山实业董事局主席项光达、振石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毓强、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在各自领網域内,他们均是当之无愧的 " 扛把子 "。
项光达的青山集团,2022 年营收高达 3680 亿,位居《财富》世界 500 强第 238 位,连续第四年上榜。青山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 " 镍 " 生产商,拥有全球 18% 镍市场份额,是绝对的龙头;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厂商,2022 年产能超过 1000 万吨。
作为温州商人的典型代表,项光达超乎寻常的低调。实力堪称世界第一等,但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却搜不到他,甚至是在温州之外,都很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这不,在新能源领網域,项光达在不显山不露水之间也做出了大手笔布局。
在储能领網域,青山集团 2017 年成立了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瑞浦兰钧 "),主营锂离子电池。2022 年瑞浦兰钧动力电池装车量已排进前十,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6 月底,瑞浦兰钧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在光伏领網域,青山集团投资了户用储能及光伏逆变器制造商麦田能源。麦田能源 2022 年营收突破 20 亿元,成立仅 4 年就跑成了估值超百亿的 " 独角兽 "。目前麦田能源已踏上 IPO 征程,上市辅导备案获证监局受理。
从传统行业跨界新能源,项光达已手握两张 " 王牌 ",能否华丽转身充满看点。
" 买矿第一人 " 掘金新能源
" 筑万仞青山,炼百年不锈 "。这是青山集团成立后不久,出自项光达本人的题词。
青山集团早期的业务并不是镍,而是不锈钢。即便当前镍在新能源领網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镍这一金属资源需求量最大的,还是不锈钢行业,全球镍消费的 70% 都由该行业包揽。
我国虽然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镍大国,不锈钢产业发展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和锂电池企业斥巨资投资购买锂矿的逻辑一样,为解决镍不足的问题,项光达早在 2009 年前后就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远赴印尼买镍矿,以解决 " 卡脖子 " 的问题。
彼时,青山集团在中国不锈钢行业还排不上名次,但面临的局面是一样的——自 2005 年起,钢铁产能就严重过剩。大量钢厂老板纷纷谋求新出路,选择搞地产与金融的不在少数,而项光达却成了 " 少数派 ",成了国内主动去印尼建镍冶炼厂第一人。
2008 年,项光达悄悄摸到世界最大镍矿出口国印度尼西亚,花重金抢下 4.7 万公顷的红土镍矿。由于镍金属原料占到不锈钢的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凭借手里的镍矿,项光达避开了国内钢铁利润率 4% 的激烈竞争,从成本端打开了新局面,节约了不锈钢生产 20%-30% 的成本。
随后几年,项光达在印尼、印度、津巴布韦等海外各国四处买矿,尽管买镍矿最初的动机是 " 守住青山钢铁 ",但随着对上游资源的掌控,他一步一步逼近了 " 世界镍王 " 的位置。
项光达本人也没有想到,布局镍矿这一大手笔,成了青山集团 " 翻盘 " 的决定性一步,更是为其后来入局新能源赛道埋下了伏笔。
锂电池是新能源行业最火热的赛道之一。锂电池的主流路线有两种——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技术路线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平分秋色。
镍是 " 三元锂电池 " 的重要原材料,主要作用在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则直接决定着电动汽车续航的长短和储能电站的容量,是锂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锂电池的 " 高镍化 " 是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锂电行业对上游镍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手握优质镍资源的青山集团,因此备受热捧,宁德时代、华友钴业、格林美、上汽集团等新能源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纷纷来寻求合作。
火爆的锂电产业让项光达看到了另一扇财富大门。他决定打造一个与不锈钢产业并驾齐驱的业务板块。
2017 年,青山集团开始着手布局新能源业务,以锂电池材料为切入点,逐渐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力图打造 " 镍钴矿产资源开采—湿法冶炼—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应用新能源全产业链 "。
青山集团实体业务规模颇为壮观,但在资本市场则颇为低调。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注意到,尽管青山系旗下有青山控股、上海鼎信投资、青拓集团、永青集团、永青科技五大集团,下辖 300 余家子公司,但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一切都在 2023 年发生了悄然改变。
今年 6 月底,青山集团旗下锂电公司瑞浦兰钧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一个月后,储能 " 黑马 " 麦田能源发布消息称,公司上市辅导备案已经获证监会受理,标志着其距离挂牌上市又近了一步。无论谁能成功 " 上岸 ",项光达都将收获人生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双箭齐发竞跑 IPO
成立于 2019 年的麦田能源,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青山集团的战略投资,接近青山人士还将其称为 " 青山集团新能源事业部 "。
站在 " 巨人 " 肩膀上、背靠世界 500 强,麦田能源底气就不一般,其曾公开表示," 我们在成本控制、市场开拓、全球扩张方面均获得青山集团的大力支持。"
2022 年,麦田能源营收突破了 20 亿元。目前,麦田能源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逆变器和储能电池领網域,实现了储能逆变器 100 万套,储能电池 100 万套产能。产品规模和生产能力已跻身进入户用储能行业全国前列。
今年 5 月,麦田能源完成了超 10 亿元的 Pre-IPO 轮融资,估值迅速飙升至超百亿元,由此入选《福布斯 2023 上半年全球新晋独角兽》榜单。业内人士预测,如果一切顺利,资本市场或许将在 2024 年迎来这只储能独角兽。
从成立到冲刺 IPO,麦田能源仅仅用了 4 年。相较之下,瑞浦兰钧的 IPO 之路则坎坷了很多。但论起业务实力来,瑞浦兰钧则要扎实更多。
首先,在锂电行业,无论是储能电池还是动力电池,瑞浦兰钧出货量均稳居前十。
瑞浦兰钧的前身是成立于 2017 年的瑞浦能源,是青山集团在新能源领網域布局的首家企业,主要领網域是磷酸铁锂电池制造。2020 年 7 月,青山集团又成立了一家主攻三元锂电池的企业——兰钧新能源,兰钧新能源在 2021 年 8 月被瑞浦能源收购,后于 2022 年 4 月更名为 " 瑞浦兰钧 "。
新公司专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和储能电池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2019 年 4 月,成立仅两年后就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批量交付。
与麦田能源一样,背靠青山集团的瑞浦兰钧,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供应链优势。此外,瑞浦兰钧还计划借力青山集团在东南亚、南美洲、欧洲等地建厂,以扩大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麦田能源也是瑞浦兰钧的下游客户之一。瑞浦兰钧在其招股书中披露," 青山集团业务的广泛覆盖未来将为我们提供广泛的合作机会。"
瑞浦兰钧 2022 年在市场上进行了三轮融资。截止 IPO 前最后一轮融资来看,投后估值达到 303 亿元,估值超过了当前炙手可热的储能明星海辰储能(点击查看:《" 奔跑 " 的海辰储能:输不起的 IPO》)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注意到,这已经是瑞浦兰钧第二次递交招股书。早在 2022 年底,瑞浦兰钧就曾尝试港交所上市,但因招股书 " 失效 " 而落空。
二度闯关,港交所质疑它 " 连续三年高额亏损 "。招股书显示,瑞浦兰钧在 2020-2022 年期间的收入分别为 9.07 亿元、21.09 亿元和 146.48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301.9%。净利润为 -5327 万元、-8.04 亿元及 -4.51 亿元,3 年累计亏损超 13 亿元;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1.77 亿元、-19.57 亿元、-22.30 亿元。
也就是说,瑞浦兰钧产能扩张所需资金,并非自给自足,而要靠青山集团 " 输血 ",输血资金高达 80 亿元。
自身 " 造血 " 能力不足,总靠母公司输血也不是事,寻求外部融资(包括 IPO)自然就必选项了。但 IPO 能否冲刺成功,也仍存在未知数,因为其杀入的是一个险恶异常的红海市场。
锂离子电池行业尤其是动力电池市场,市场集中程度很高,前十大生产商占 2022 年中国总装机量的 90% 以上。按照 2022 年的市场数据,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市场份额 48.2%;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市场份额 23.5%;瑞浦兰钧 5.1GWh 的装机量,仅占 1.7% 的市场份额。
麦田能源和瑞浦兰钧,在冲向资本市场的路上,依然充满变数。项光达的敲钟时刻,可能还要再等一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