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5万人面临失业,欧洲汽车产业怎么了?,欢迎阅读。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加速变革的当下,欧洲汽车产业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大众、奥迪、福特、Stellantis 等车企以及博世、舍弗勒、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在内的多家企业,将在欧洲累计裁员约 5 万人。
2024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大众汽车集团实现营收 784.78 亿欧元,同比下降 0.5%;营业利润 28.55 亿欧元,同比下降高达 41.7%,跌至三年来的最低水平。为了应对利润下降的局面,大众计划关闭至少三家德国本土工厂,并裁撤上万名员工 。大众汽车品牌负责人舍费尔表示,大众汽车的人力成本目前是其他欧洲同行的近两倍,需要在 3 至 4 年内减少 40 亿欧元,因此在德国关厂裁员不可避免,但这一计划遭到了工会的强烈反对,德国金属工会已表示若管理层坚持关厂和裁员,将于 12 月 1 日起举行大规模罢工。奥迪也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11 月初,奥迪宣布计划裁减约 15% 的非生产类工作岗位,此次裁员将波及德国 4500 个岗位。此前,奥迪已经宣布计划关闭布鲁塞尔的一家工厂并在那里裁掉 3000 个工作岗位。
此外,欧洲汽车制造商 Stellantis 计划于 2025 年 1 月 5 日起对西班牙托莱多 Assembly Complex 近 1100 名员工实施无限期裁员,主要是将装配工厂的运作模式从一天两班压缩为一天一个班次。福特汽车于 11 月 20 日表示,由于遭遇经济逆风、竞争压力加剧以及电动汽车销量低于预期,公司将于 2027 年底前在欧洲和英国裁员 4000 人,其中大部分裁员岗位在德国。德国的另一大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 - 奔驰,也在考虑将每年的成本削减数十亿欧元,虽未明确具体裁员人数,但降本计划已在实施之中。
不仅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也面临着裁员危机。博世作为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其 2024 年的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博世首席执行官 Stefan Hartung 于 11 月 4 日表示,公司在 2024 年将无法实现其财务目标,并可能会进一步调整人员配置。博世此次裁员 7000 人,主要涉及汽车供应部门,同时也波及到工具部门和负责家用电器的 BSH 子公司 。这已经是博世今年以来的第 3 次裁员计划,今年 1 月和 2 月已裁员 4700 人。舍弗勒集团在 2024 年 11 月 5 日宣布,将在欧洲裁员约 4700 人,其中在德国将裁员约 2800 人,并计划关闭 2 家欧洲工厂。舍弗勒今年第三季度营业利润几乎腰斩,其原因主要是欧洲汽车业的低迷拖累了其零部件的销售。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早在 7 月就表示,到 2028 年将裁员 1.4 万人。采埃孚在德国共拥有约 5.4 万名员工,这意味着其将在未来几年内削减约四分之一的德国员工。法国轮胎巨头米其林于 11 月 5 日宣布将关闭其位于法国绍莱和瓦纳的两家工厂,这将导致约 1250 名工人失去工作岗位。米其林表示,被关闭的两个工厂受到乘用车、轻型卡车和卡车轮胎市场结构转型以及欧洲竞争力恶化的严重影响,尤其是通胀和能源价格上涨。
这一现象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欧洲汽车产业在传统优势面临挑战、新兴趋势应对不力以及全球竞争压力下的挣扎与彷徨。
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利润下滑的核心因素
长期以来,欧洲汽车企业在传统燃油车领網域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精湛的工艺和广泛的品牌影响力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然而,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各国对碳排放法规的日益严苛,传统燃油车市场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
在欧洲本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政策持续发力,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以挪威为例,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在某些时段已经超过了 80%,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典范。而在全球其他主要汽车市场,如中国和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也极为强劲。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年攀升,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958.7 万辆,销量达到 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 和 37.9%,不仅有本土新兴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等的崛起,还吸引了特斯拉等国际品牌的大规模投资与布局。美国则在政府的推动下,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设定了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50% 的雄心勃勃的目标。
这种市场格局的转变,使得欧洲传统汽车企业的燃油车销量出现明显下滑。例如,大众汽车集团在部分传统燃油车细分市场的份额在过去五年间累计下降了约 15%,其曾经的畅销车型高尔夫在 2024 年前三季度的欧洲销量相较于 2019 年同期下滑了近 20%,在面对新能源竞品时,市场表现大不如前。
销量的下滑直接导致了车企利润的萎缩,因为传统燃油车业务一直是欧洲汽车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等一系列环节中,欧洲车企在燃油车领網域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体系,而如今这个体系正面临着需求端的巨大挑战,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据统计,某欧洲大型车企的传统燃油车业务利润在过去三年间减少了约 30%。
新能源转型迟缓:错失先机的代价
尽管欧洲汽车企业并非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毫无察觉,但在转型过程中却显得步伐沉重而迟缓。与特斯拉等在新能源领網域率先布局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企业相比,欧洲车企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在电池技术方面,虽然欧洲也在积极投入研发并试图建立本土的电池供应链,但目前仍高度依赖亚洲的电池供应商,如宁德时代、LG 化学等。欧洲本土电池产能仅能满足其新能源汽车需求的约 30% 左右。这不仅使得欧洲车企在电池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上处于被动地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和产品迭代速度。例如,一些欧洲车企由于电池供应不足,不得不推迟新车型的推出计划,或者减少现有车型的产量,从而错失市场先机。某欧洲车企原本计划在 2024 年推出一款重要的新能源车型,但因电池供应问题推迟了近半年,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欧洲也落后于中国等国家。中国截至 2024 年已建成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 200 万个,平均每 3 辆新能源汽车就拥有 1 个公共充电桩,而欧洲公共充电桩数量仅约 50 万个,平均每 10 辆新能源汽车才有 1 个公共充电桩。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存在续航焦虑,进而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据调查,约 40% 的欧洲消费者因为担心充电不便而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转而继续选择传统燃油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
此外,欧洲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企业过于注重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拓,而忽视了中低端市场的巨大潜力。例如,宝马、奔驰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价格相对较高,主要面向高收入群体,其入门级新能源车型售价普遍在 5 万欧元以上,而在大众消费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相比之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在高端市场有所突破,还在中低端市场推出了众多性价比高的车型,如五菱宏光 MINI EV 售价仅约 3 万 - 5 万人民币(约合 0.4 万 - 0.6 万欧元),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全球竞争压力加剧:内外交困的处境
除了面临本土市场的变革和自身转型的难题,欧洲汽车企业还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激烈的竞争压力。来自亚洲和美国的汽车企业正不断侵蚀欧洲车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了其利润流失和裁员的困境。
亚洲的汽车企业,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车企,在传统燃油车领網域一直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網域也迅速崛起。日本的丰田、本田等企业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销量累计已超过 2000 万辆,并且正在加大对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投入。韩国的现代、起亚等企业则在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制造和全球市场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汽车 2024 年前三季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了约 8%,这些亚洲车企凭借其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优势,在欧洲市场以及全球其他市场与欧洲车企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的汽车企业同样不容小觑。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上独树一帜,如其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还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超级充电网络,已建成超 5000 座超级充电站,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美国传统汽车企业如通用、福特等也在加速新能源转型,通用汽车计划到 2025 年推出 30 款新能源车型,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網域加大研发投入,试图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这种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欧洲汽车企业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困境。一方面,要应对本土市场新能源转型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在全球市场与来自亚洲和美国的竞争对手抢夺份额。在双重压力之下,欧洲车企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为了降低成本、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裁员成为了无奈之举。某欧洲车企在与亚洲和美国车企竞争中,其市场份额在过去两年间被蚕食了约 10%,导致利润大幅下滑,不得不启动裁员计划。
裁员背后的连锁反应:产业生态的动荡
欧洲汽车产业的大裁员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整个欧洲汽车产业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于汽车企业自身而言,裁员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降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导致企业人才流失、创新能力下降。汽车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大量的研发、工程和技术人才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旦这些人才流失,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削弱,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某欧洲车企在裁员过程中,研发部门裁减了约 20% 的人员,导致其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上进展缓慢,原本计划推出的新一代电池技术推迟了一年多才取得初步成果,使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其次,对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说,车企的裁员也将带来巨大的冲击。汽车产业链涵盖了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售后服务商等众多环节,这些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车企大规模裁员时,其零部件采购量可能会相应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到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和经营。一些小型零部件供应商可能会因为订单不足而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进而引发整个产业链的供应链危机。据统计,欧洲约有 10% 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车企裁员潮下,面临着订单减少 30% 以上的困境,部分已经处于破产边缘。同时,车企的裁员也可能导致经销商的销售压力增大,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因为车企可能会减少对经销商的支持和培训,影响经销商的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从欧洲经济的宏观层面来看,汽车产业一直是欧洲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欧洲的经济增长、就业和贸易平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规模的裁员将导致失业率上升,预计欧洲汽车产业裁员将使相关地区失业率上升约 2 - 3 个百分点,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对欧洲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汽车产业的衰落还可能影响到欧洲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压力。
结语:
欧洲汽车产业大裁员以及利润快速流失的现象是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欧洲汽车企业需要深刻反思自身在技术创新、市场策略和转型速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突破之道。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汽车产业的转型更新。只有这样,欧洲汽车产业才有可能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重新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将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失去其曾经辉煌的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