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谁有资格吃到充电站配建储能的万亿大餐?,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解码 Decode
2022 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 54.1 亿吨标煤,其中 27% 的比例是电能,2050 年全社会电气化率将增至 50%,这意味着中国一半的能源消费来自于电,社会用电量也会翻一番,电能将成为远超今天体量的大生意。
电能如何高效的流动,并智能化的供需匹配,这就是新型电力系统,背后涉及到光伏、风电、储能、虚拟电厂,以及不同量级、不同场景下的可调节负荷。
如果将新型电力系统看作是一张错综复杂、分布式、双向互動的网络的话,那么几年后的 2030 年,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站及充电桩,将成为中国电能流动版图上的重要枢纽。枢纽上的每一个场站物理节点都将是微电网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 " 数字体 ",既能完全自治运转,又能与大电网实时互動。
这就是充电站之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咽喉价值和意义,也是为什么充电服务会成为 " 兵家必争之地 "。
但其实很多人没看清楚的是,明面上的充电电费、服务费只是 " 开胃菜 ",只是流量聚合的入口,就连充电桩的规划设计、EPC 工程等也仅算 " 甜点 ",而基于充电站场景下的储能、光储充或微电网,以及针对单站负荷特征和能源需求所配套的智慧能源运营解决方案才是终极大餐。
前者是谁都能进入的红海,后者的隐形壁垒要高得多。
时机已到,储能在充电站场景下加速落地
已经有充电服务企业参透了这一点玄机,并开始提前布局。
近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公告称,旗下的能仓科技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 380 余座充电场站,合计供应 300 台液冷一体柜、280 台风冷一体柜,合计配储总容量 130MWh,订单总额高达 2.04 亿元。除了储能设备设施外,能链智电还提供了 EMS(能源管理系统)、EPC 工程建设、AI+ 网储充智慧能源运营等在内的一体化集成衣务。
能链智电作为 " 连接器 ",为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充电站选址咨询、软硬體采购、EPC 工程、运营运维、储能、光伏、自动充电机器人等。
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能链智电已连接 5.5 万座充电站、350 座以上的城市,2023 年第一季度充电量达到 10.23 亿度,占全国公用充电量 21%。
确实,充电量、充电枪的数量增长相当强劲,但其实公告释放了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信号,就是充电站配建储能有了新进展。
充电站 + 储能 + 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看似一小步,却可能是 " 充电站经济 " 迈出的一大步,甚至是一道分水岭。
如果对国内充电站经营现状了解的话,应该能发现,这应该是国内充电站场景下配建储能最大、最具规模性的一笔订单。在国内用户侧储能领網域,百兆瓦时以上的项目也已经不小了。
之前,大多数充电运营商、充电服务商还停留在单一的充电价格和服务费竞争层面,实现储能设备及系统配套落地的场站数量并不多。
从今年开始,随着各省市调整和优化峰谷平时段,进一步拉大峰谷价差,浙江、江苏、上海、湖南、海南、重庆等地区价差大于 0.8 元 /kWh,仅仅是峰谷价差套利收益,就能在 4 年内回收投资成本。而且随着碳酸锂价格进一步回落到 15 万元 / 吨,用于储能的磷酸铁锂电芯价格大幅下降,储能项目的 IRR(内部收益率)持续提升。
充电站配置储能的时机到了,有了更多元的收入模式,既可以降低用电成本,又等同于 " 变压器 ",节省了增容成本,还能直接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以往用户侧储能集中在大工业、5G 基站、数据中心场景,接下来,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电力流动的重要枢纽,储能及智慧运营解决方案将加速在这一场景下落地,并带来比充电服务、充电桩投建更具想象空间的商业机会。
场景很关键,储能将是充电站的 " 标配 "
虽然目前用户侧储能所占的市场份额还很低,只有不到 10% 的比例,但实际上,储能在场景端的发展路径与光伏类似。最早光伏发电主要是大基地的集中式光伏,但到了 2023 年上半年,工商业、户用等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已成为主力,占了新增装机的 52%。
未来,随着储能经济性的增强,以及工商业场景下盈利空间的改善,特别是光储充、微电网等模式的成熟,用户侧储能所占的份额将大幅提升。
其中,电动汽车充电站就是用户侧储能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同时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可调节资源,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如交通网络中有干线、支线的区分一样,在中国整张大电网中,充电桩、充电站上所流动的电能量会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而凶猛增长,对电网的冲击越来越大。
根据能链研究院的数据,2022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1310 万辆,公用充电桩的充电量是 137 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0.16%,预计到 2030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 1.45 亿辆,公用充电量会达到史无前例的 3380 亿度,充电量增长 25 倍,占社会用电量将达到 3.34%。
这相当于今天第一产业农业用电量的 2.5 倍,30 年后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量占比将逼近整个中国城市生活用电比例。充电站负荷管理不好,会给大电网、配电网带来灾难性的冲击。
此外,120kW、250kW、480kW 等大功率充电桩的接入,2030 年仅是 2630 万把公用充电枪负荷跑满,总负荷就会超过 13 亿 kW,这一数字几乎等于今天全社会用电的最大负荷。如果没有 " 蓄水池 " 的缓冲,再叠加光伏、风电发电量占比提升所带来的电源侧的波动性,城市配电网将不堪重负。
这说明,充电站部署储能系统是一个必选项。
以单个充电场站为例,2030 年中国将有 150 万座充电站,公用充电桩充电量预计为 3370 亿度电,单场站的日平均充电量 700 度左右。如果有 60% 的充电量通过储能系统和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来调节,在谷底时充电,高峰、尖峰时段放电给电网或自用,将大幅降低配电网的压力,还能降低充电运营商的用电成本,不用投入额外的成本用于电力增容。
软硬一体化,聚合充电服务平台能吃到最大蛋糕
能链研究院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公共充电场站数量将增至 180 万座,以平均每个场站配置 170kW/350kWh 的锂电液冷储能柜计算,总共预计储能装机总容量 637GWh,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元,储能运维市场规模为 500 亿元。
但在充电运营商、聚合充电服务商及第三方储能服务商间,谁能吃到充电站配储的最大蛋糕呢?
表面看,充电站储能市场相对开放,貌似谁都能插一脚,实际上并非如此。储能的 " 外壳 " 是可见的一体式貨櫃或储能柜,其实 " 灵魂 " 是智能化、数字化 AI 算法驱动的网储充运营方案。这套智能化的运营方案就像 " 大管家 " 一样,前期根据充电站负荷曲线、能源需求特征,以及所在城市的峰谷分时电价,筛选配储经济性较好的场站,投后运营期,则根据实际情况," 修复 " 之前制定的用电最优、配储利润最大化运营方案。比如尖峰时段电价较高,当充电车辆负荷不足以消纳储能放电电量时,就可以通过充电 APP 发券等实时激励措施,调度车辆,消纳储能放电量,实现两充两放,放大储能收益。
特别是在储能经济性与参与电力交易、辅助服务机制暂不完善时,更需要因城施策,因场站制定配储运营方案。所以能链智电在筛选 380 余座合作充电站时,就基于场站大数据、光储充一体化建设运营能力,通过智能选址、测算服务,对单站综合能源管理需求评估,最终选出了浙江、上海、江苏、海南、广东、四川、重庆等峰谷价差较高、盈利能力清晰的充电站。而且能链智电还有一个大杀器——战略合作伙伴快电,依托车辆调度和导流能力,让负荷曲线与储能充放电时段匹配在一起。
仅仅从以上两点来看,第三方聚合充电服务商显然是近水楼台,他们 " 熟悉 " 每一个场站的充电行为数据,还具备调节能力。
这一点有些类似当年 IT 与互联网的发展关系,充电桩、储能设备等是第一波打地基的,做的是类似 PC、笔记本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有了基础设施的支撑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才爆发出了数万亿的市场价值,商业模式更是层出不穷。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等领網域也遵循这一点,软硬一体化平台的机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