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杂谈20240102,疯狂的蜂群,LCA和枭龙路线之争,中美俄航空发动机争霸,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水来 Author 大水来
很多年前,和一个在核工业的朋友聊过武器发展,总体觉得,武器越来越猛,未来是越来越不安全,后来2014年珠海遇到一个牛人,也谈到无人机,他提到的假想百万无人机轰平TD的梦想,谁都想不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蜂群
蜂群无人机现在是热点,中美搞得最火热,或许美国人在构思上会有天赋,但是性价比和批量,还是省省吧,中国这一窝蜂全民扎堆的习惯,谁都吃不消啊。
连蜂群都整隐身了,这还有没有点礼义廉耻,偷袭有失天理良心,还好,我们打的不是人,而是妖魔。
一发导弹内置几百无人机,这就太太太吓人了,技术不行或者没有合适防备的,分分钟就悲剧了,战争的突然性和高伤亡快节奏越来越离谱,这就是新时代的大洗牌,谁都不能置身事外,科技发展使得大家都疯狂卷起来,谁嫌累谁完蛋,这种格局和400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一样,不加入就是死,要么被打死,要么活活气死,这就是这个世界残酷的一面,从来没有改变,虽然另外一面变得更加文明,即使对千夫所指的祸害。
著名CG超级大V大包给99A坦克设计了天顶主动防御系统,加上炮塔的发射器,几乎做到了无死角,但是这种套路也是聊胜于无,无人机在头顶50米悬停投弹,这榴弹拦截器也是丝毫无能为力的。
#LCA和枭龙战斗机路线
去年,印度人疯狂吹捧了LCA,也有点道理,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同时推行多机改型的典范,空军型,空军教练型,海军双座型,还有无尾三角翼变鸭式改型,无人驾驶型,他们还把隐身改型AMCA加入,种类几乎赶上了苏-27的变体,确实是阿三想在航空技术上获得胜利的写照。
印度人对中国歼10的成就垂涎欲滴,MK1改型就是强行加鸭翼PK歼10,但是这种玩法,于事无补。
1983年到2023年,印度人完成了LCA战斗机从启动到83架飞机交付过程,同一时期,中国完成了歼10战斗机,从启动到交付600+,还顺便完成了枭龙战斗机和歼20战斗机的研发和500-600架交付。
从对比来看,LCA和枭龙定位都是取代米格21,最终结果都比较轻巧,中国成飞枭龙的设计更偏向取代F-5,而不是米格-21,该机最大的特色是看中F-5机动性更好,挂载能力强,对空对地双优,而且便宜,放弃了米格-21的高空高速能力,专注中低空空战和对地对海攻击。
上世纪70-80年代,东西方最牛逼的2款轻型战斗机是美国的F-5,和苏联的米格-21,空战来看,米格-21更好点,但是对地攻击则是F-5全面领先,最大载重可以有4吨,米格-21就2吨。
造成这种差异,主要还是F-5战斗机的发动机推力太小,飞机推重比太低,速度小,加速和爬升很差,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换个推力大点的发动机,就好了,就这个角度而言,枭龙战斗机可以算是一款推力加大的F-5,高度类似F-5原厂后续机F-20.
从气动选型开始,阿三就被法国达索带进了坑,在推力比较充沛的情况下,选用常规布局比较有优势,比如F-15,他们假如在80年代引进F-20战斗机生产,会比现在的LCA及早形成战斗力,对周边的威慑更大,但是没有如果,按照法国人给的幻影2000缩小版本走,还是到了死胡同。
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飞机设计师都看到了F-16单发高推比的强悍,所以一窝蜂都跟进,巴基斯坦想把歼-7提高性能追赶F-16,来回折腾10多年,最终就是枭龙,而罗马尼亚和苏联米高扬设计局都推出了类似枭龙的单发战斗机设计。
就这个角度来看,印度人虽然左右逢源,东西方所有战斗机都看个够玩个够,但是却非常缺乏取舍的智慧,在关键的战斗机气动布局选择上,没有腦子,陷入了对法国人的无限崇拜中,盲目跟风走幻影2000的路子,最近些年或许清醒了些,最新的AMCA中型隐身战斗机,走了F-35/FC-31的路子,不算。
这是俄罗斯人假象,单发米格29模拟F-16,还有修改气动布局的设计,但是设计很粗糙,都是机腹进气,米格局的设计,方案很粗糙,阻力很小,但是细节不是特别好,对我们启发最大的还是罗马尼亚70年代设计的IAR95方案,我们的设计师也去看过。
IAR95战斗机是罗马尼亚在70年代末期,参考美国F-5和F-16战斗机自主研发的一款单发轻型战斗机,要求采用一台9吨推力的发动机,随着时间的流逝,推力要求增加到12吨,但是这种量级的发动机,几乎拿不到,最终不得不取消。
我们的枭龙借鉴罗马尼亚的方案更多一些,但是保留了从格鲁门公司A6攻击机学来的倾斜进气道5度提高大迎角性能的做法,后来继续更新,直接抄了洛马公司的DSI进气道,就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设计师哪个时候也是学习为主,严重缺乏设计经验,自主研发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鸭式腹部进气的歼10战斗机,对于巴基斯坦的超7,并不算是特别用力。
巴基斯坦最初的想法要F-86佩刀的后继型号佩刀2,原来就是一款简单歼7简单增强版本歼7CP,不断增加要求最后更新为超7,然后是FC-1/JF-17枭龙,原来歼7换设备,后来换机头进气道,然后换机翼提高机动性,最后连发动机也换了,全机最后和米格-21一毛线关系都没有。
80年代初期折腾的超7,还是保留了歼7的涡喷13瘦长发动机,气动布局采用了类似IAR95的套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翻脸,俄罗斯航空工业加入该项目,最终米格设计局和RD-93发动机的引入,很快使得超7项目很快获得重大进展,最终就是FC-1战斗机
经过枭龙战斗机研发,中国设计师特别体会到减阻的重要性,尤其是飞机尺寸控制,达索公司飞机尺寸那么小,性能非常高,这不是简单看看就学得到的。
但是枭龙战斗机也有不少遗憾,最终设计师还是觉得机身设计肥了一些,阻力比较大,假如机头和机身缩小3cm直径,阻力会有相当程度的消减,高速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一切是不可逆转的,一动就卡死,1999年中巴签署研制合同,2005-2006年枭龙战斗机开始交付,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雷达技术开始第一波爆发,雷达尺寸重量大量减小,探测距离疯涨,飞机还是设计早了一点,框架都定死了,退不回去。
虽然法国人给阵风的RBE2雷达拍了很多大图,本质上,还是一款小雷达,直径不如枭龙的。
阵风战斗机的雷达口径,还没有枭龙战斗机的大,枭龙使用了600mm的平板缝隙阵天线脉冲多普勒雷达,加上活动空间,雷达罩口径将达到650mm左右,但是阵风战斗机的RBE2雷达采用相控阵技术,雷达口径只有535mm,比我们的小了整整一圈,这就是设计师没办法的事情,部件技术提高太快,在1999年根本预料不到,假如预料到的话,将雷达尺寸缩减到500mm,将是一个特别牛叉的鸡鸡,飞机和F-16相比几乎没有啥短板,但是没有如果,人生就这样,当年全方位无死角仰望美帝,确实到处都差很多,不是一点点。
#航空发动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也渐渐有了些办法,最大的变数不在雷达,而在万年难题:航空发动机,目前枭龙3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能力已经超越法国836个TR的RBE2-AA有源相控阵改型,最大变数在贵州发动机公司新造的RD-93改型,可能叫涡扇19或者涡扇21,据称推力增加20%,达到10吨,有这个发动机打底子,枭龙3或者枭龙4的爬升和加速将得到飞速改善,追上F-16没啥问题。
就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航空发动机的井喷比机载雷达晚了20年,投资更多,见效更慢,这是航空发动机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研发难度局限,全世界都如此,一台雷达几千万上亿美元可以搞定,但是航空发动机要几十亿美元,比例极度悬殊,不仅仅是投资的问题,因为缺乏经验暴毙的比比皆是,在三代航空发动机上,几乎大家都暴毙过,中国太行不说了,俄罗斯的AL-31F,美国的F-100,F-110,还有法国的M-88,印度的卡福利,所有这些发动机里面,都是暴毙重启成功,除了印度的,最近印度人看不下去,又把僵尸拖出来暖热,继续上LCA继续飞,不管推力小,不管振动大,牛逼了,我的老铁。
PW的F100-100发动机暴毙,差点整死了F-15AB,美国空军不得不从1975年忍耐到1985年等到F100-220,增重改进可靠性。
GE的F110看起来顺风顺水,还不是在前身YJ101坑爹坑够了,最终小改才得到这个比较好的结局,这就是航空工业的特点,发动机项目研发难度居高不下,失败风险难于避免,到了新世纪美国的F119,F-135基本走通了,没有这种突然暴毙的情况,这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30年的在三代发动机疯狂的补救重新设计重新试验得到的结果,没有这个结果,F-119-F135不会突然轻松问世。
在这一点上,中国航空工业对航空发动机的投资和失败,做的准备还是不够,部件试验偏少,测试科目也偏少,也导致性能和可靠性一直不如人意,领导对于航空发动机的巨大投资一直心理准备严重不足,批准的样机数量一直少得可怜。
当然,研制厂家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某些做法也比较无语,拿到几十亿的项目经费,不是疯狂做测试,而是立即搞高大上无比的大楼,价格昂贵无比 ,按照正常来看,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就藏在实验室,测试项目,各种数据才是核心,门面盖得再好也是枉然。
航空发动机真的很难,这是大国的核心吃饭家伙,最近些年,中国的战略需求扩大,不仅仅是传统的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也面临民用大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新型涡桨发动机,甚至活塞发动机,大马力涡轴发动机全面开花的局面,这时候就发现各种问题,积累太少,故障无数疯狂爆发,这种到处抓狂的阶段,美国从上世纪50-80年代经历的最早最多,也给世界留下来几十款经典发动机。
中国歼10和歼20的成功,除了自己努力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是:俄罗斯AL-31F发动机的成功引进,没有这个重头戏支援,歼10只能安装悲剧的涡喷15(米格23发动机安装的P29-300),重量大,油耗低,推力小,性能全面缩水,接近美国80年代给F-16换J79涡喷发动机给我们出口的的猴子版本F-16-79。
没有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中国的歼10和歼11以及歼20都会遭遇重大挫折,就这个角度来看,先进的喷气发动机,就是国之重器,也算是一种非核的战略武器,控制了它,就能左右很多东西,至少可以掐死很多不自量力的国家的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计划,假如这些国家要发动机,那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而且最多拿到发动机的现货,在多多加钱可以给发动机的制造工艺,剩下的设计技术,那是给钱谁都不可能的,别做梦了。
冷战后,中国航空工业最幸福的就是拿到了苏联最重要的2款航空发动机,AL-31F和RD-93,前者生产线引进遭到10多个专家阻碍,后者引进却很顺利,经过20年的努力,开始自主改进型号。
RD-93/RD-33在中国航空发动机界,口碑并不好,某些某家非常鄙视,从参数看,基本就是一款二代发动机,拒绝承认是一款三代航空发动机,主要原因是推比太小,但是该发动机的很多设计还是不错的,可靠性也凑合,比AL-31F好多了,在巴基斯坦枭龙战斗机上表现还可以,总体来看,就是推比差点,但是高空高速能力很强,这是特别增强的地方。
RD-93发动机目前支撑了沈飞的FC-31战斗机,和利剑无人机,以及成飞外销多国的枭龙战斗机,对中国航空工业贡献还是很大的。
苏联底子很雄厚,能搞出AL-31F和RD-93这种大杀器,但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就完犊子了,后续的型号迟迟出不来,30年时间一直没啥拿得出手的型号,和美国F-119发动机对应的AL-51F现在还在苦熬,和中国晚了10 多年起步涡扇-15做难兄难弟,就发动机研制这个角度看,30年干不出来一款,俄罗斯算不上大国了,能力快速退缩到英法的水平,还继续萎缩。
在民航发动机的上,俄罗斯开始了PD-14发动机为核心的发动机家族研制,PD-14发动机研制顺利,推力大约14吨,PD-8也行,用于替换SSJ100客机上的俄罗斯法国合作的SAM-146发动机,和中国合作的CR-929飞机配套的PD-35发动机,不知道他们还继续不继续,投资很大,未来他们多个型号也用得上。
PD14发动机和中国的CJ-1000A发动机性能类似,都是支持全新的150座级别国产客机的,俄罗斯是MS-21,中国是C-919,进展的话,中国C-919更快点,现在交付3架,俄罗斯飞机试飞还没有完成交付0,目前还在努力想办法弥补西方全方位制裁造成了大量材料设备和发动机空缺,原定采用PW的齿轮发动机和国产发动机并重,现在美国发动机没了就靠自己血拼。
在航空发动机技术上,中国和俄罗斯基本在同一水平线,而且赶超速度比他们更快一些,几乎所有类型发动机都有自研项目,这是非常恐怖的,这仅仅是航空发动机一个项目。
在机载设备航电上,俄罗斯已经被中国远远甩开,更不用说雷达和机载导弹,在航空材料研发上,俄罗斯的优势项目越来越少,最近些年,大量进口中国制造的超高强度碳纤维,用于本国的新飞机。
有个比较熟悉的朋友,对俄罗斯航空航天有点缺德的评价,他认为,俄罗斯仅存的优势,现在仅仅在摄影和宣传上,拉中国好几条长安街,扩展一点,唱歌跳舞摄影绘画数学,这是他们的传统强项,中国难于短期内赶超,长期也很悬。
最近几年,俄罗斯人终于承认这个现实,中国接替了冷战时期苏联的位子,全方位领先,而且开始向美国发起冲击,而且快速接近成功,将美国推下神坛也就是肉眼可见的未来。
在航空发动机领網域,美国还是遥遥领先的巨无霸,PW和GE的产品性能还远远不是中国或者俄罗斯可以企望,战斗机用的先进发动机方面,他们现在开发六代变循环发动机,基本成功,而中俄刚刚开始研发,差距还有一最少一代。
在民用大型发动机领網域,美国开发成功推力61吨的GE9X发动机,中国目前开始折腾的CJ-2000A发动机推力只有35吨,差距太大不能比,但是从满足近期C-929的需求来看,基本够了,未来继续再追,但是GE9X发动机也没有多少市场,差点就差点。
就CJ-2000A推力不太行的事实,某些朋友对此进行了批判,该发动机的推力虽然并不特别大,但是赶上了国际潮流,民航发动机的推力,重量,油耗,寿命,可靠性,所有这些指标实现对谁都是超级的困难,能成功,就是实打实的超水平发挥。
对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进度缓慢,有的朋友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一个高度依赖经验的行业,初期经验不足,所以慢,未来会越来越快,这是一个逐步加速的过程,所以,在未来10-20年,未来可以看到更多的牛逼飞机和牛逼发动机。
未来作战,国外朋友会不断放弃美制俄制或者欧制武器,开始采用中制武器,乘坐的飞机也会换成中国造。
今天就这些,头有点昏有点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