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700亿市值巨头,智能驾驶芯片战略受挫,欢迎阅读。
来源:猎云精选;文 / 邵延港
今年 2 月份刚发布首款芯片及解决方案,寒武纪的智能驾驶芯片项目就受挫了?
日前,据新浪科技消息,寒武纪陷入裁员风波,这次裁员是以其负责智能驾驶芯片业务的行歌科技为主。该报道援引行歌科技一位前员工透露,行歌科技的軟體部分裁员近半,硬體部分只保留少数员工 " 善后 ",且新项目已经暂停,未来或将被放弃。
就此消息,猎云网向寒武纪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行歌科技于 2021 年 1 月由寒武纪主导成立,是寒武纪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肩负寒武纪布局车载智能芯片应用场景的重要使命,其主营业务是致力于打造高性能的智能驾驶 SOC 芯片、智能驾驶軟體平台以及参考解决方案。
尽管当前英伟达、英特尔等国际巨头在抢占市场份额,但智能驾驶芯片市场格局还没有固化,像行歌科技以及同行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也被资本市场青睐。一边是寒武纪的极力支持,另一边资本市场上智能驾驶芯片也在受到追捧,行歌科技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呢?
若行歌科技前进受阻,寒武纪在汽车业务线上的发展也要受限。受此消息影响,寒武纪 7 月 28 日低开,开盘后一度跌超 4%,当日收报 160.8 元 / 股,市值 669 亿元。
智能驾驶芯片的 " 火 ",暖不到寒武纪?
据报道称,此次裁员寒武纪旗下子公司寒武纪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了重灾区,该公司在南京、深圳等分公司均进行了裁员。
而寒武纪 6 月 1 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主要从事智能驾驶芯片方面的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其实,此前市场就已有行歌科技相关的裁员信息,7 月初," 寒武纪裁撤南京行歌业务 " 的消息在职场社交平台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7 月 12 日寒武纪方面表示:" 网上的信息可能还是需要做一个甄别,请以公司官方公开披露信息为准 "。
目前,行歌科技未来是否会被放弃尚无定论,毫无疑问的是,行歌科技是一家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智能驾驶芯片企业。
" 如果把 AI 和芯片结合起来,能不能做点东西出来呢?" 基于此寒武纪诞生了,按照相同的思路,把 AI 芯片和汽车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行歌科技。
在寒武纪 2020 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寒武纪 CEO 陈天石就曾透露,寒武纪不会缺席车载智能芯片这样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2021 年 1 月,寒武纪出资 1.2 亿元设立行歌科技。一个月后,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大中华区汽车行业负责人王平便加入了行歌科技。
在 2022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陈天石正式公布了关于行歌智能驾驶芯片的基本信息,包括算力超过 200TOPS、7nm 制程工艺,以及独立安全岛、成熟軟體工具链等。
据公开信息行歌科技的核心研发团队来自行业领先的芯片公司,负责芯片总体开发与芯片架构设计的骨千负责人都有约 20 年的芯片架构设计经验,他们领导研发的芯片产品实现了数亿颗以上的销售。行歌科技的总部位于南京,与上海、北京、深圳多地团队协同联动。
在资本市场上,行歌科技也备受追捧,截至当前,行歌科技已连续完成三轮融资。据天眼查信息,2021 年 7 月,行歌科技获得了蔚来、上汽、宁德时代等机构的天使轮投资;2022 年 1 月和 9 月,又分别获得联想、国科投资以及博世创投、商汤科技、招商局创投等机构的战略投资。
智能驾驶芯片在市场备受关注,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等初创公司在资本市场疯狂吸金,近期黑芝麻智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冲击上市,国产 GPU 初创公司壁仞科技也在传赴港上市。
同样被资本青睐,智能驾驶芯片的 " 火 ",为何暖不到寒武纪了呢?
布局智能汽车场景,寒武纪开源受阻
寒武纪的生意最初靠的是华为。2016 年 3 月寒武纪一成立,便推出了首款 1A 处理器,应用于华为首款 AI 手机芯片麒麟 970,搭载到华为当年的旗舰机型中。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许可成为寒武纪早期的主要收入来源。
直到后来华为自研 NPU 处理器,寒武纪才意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替代,IP 授权生意不适合寒武纪。于是寒武纪在 IP 授权业务之外,先后推出了云端产品线,包括云端智能芯片和加速卡及训练整机产品;边缘产品线,包括边缘智能芯片和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后来,寒武纪将智能汽车作为重要的终端场景。2021 年,寒武纪确立了当前 " 云边端车 " 的战略布局。
据寒武纪 2022 年年报,其 IP 授权及軟體业务收入已经缩水至 113.79 万元,同比下滑 83.44%;云端产品线以及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成营收支撑,但作为寒武纪最大营收来源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收入仅同比增长 0.64%。
此时的寒武纪需要新的业绩增长点。今年大模型带来的算力缺口,于是寒武纪踩中一次风口股价大涨。但在算力板块,想要成为 " 中国版英伟达 " 的又何止寒武纪一个,海光信息、寒武纪、龙芯中科、壁仞科技也在跃跃欲试。
行歌科技依托寒武纪在智能芯片领網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经验,在应用场景上可以与寒武纪既有的云边端产品线紧密联动。寒武纪也是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通用型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軟體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可以为行歌提供技术积累和强有力的研发支持。
在业务规划层面,去年陈天石曾透露行歌科技正在研发 3 款智能驾驶芯片,覆盖 L2-L4 级。这 3 款在研芯片分别为:MLU590 是全新一代云端 AI 训练芯片;SD5223 是 L2+ 智能驾驶行泊一体芯片;SD5226 是 L4 高阶智能驾驶多網域融合平台 SoC,采用 7nm 制程工艺,预计 2023 年发布。
根据行歌科技执行总裁王平在今年 3 月份的一场论坛中的演讲得知,行歌科技今明两年将正式发布两款智能驾驶芯片—— SD5223 和 SD5226。其中,SD5223 最大算力超过 16 TOPS,单颗 SOC 可以实现行泊一体的功能,将于 2023 年年中发布,实现智能驾驶系统向 5-10 万元的入门级车型覆盖;SD5226 的 AI 算力超过 400 TOPS,CPU 最大算力超过 300K+DMIPs。
行歌科技肩负寒武纪破局智能驾驶的使命,若此时 " 或被放弃 ",对寒武纪的业绩增长将形成考验。这对于刚成立不久的行歌科技来说,增加了不少压力,对寒武纪盈利的信心也削弱了几分。
连亏 6 年,寒武纪压力日渐增大
作为 AI 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的光环如今已经暗淡了不少。尽管赶上了这轮大模型带来的 AI 算力热潮,但裁员、亏损等利空还是让寒武纪有些吃不消。
自 2017 年公开披露财务数据以来,寒武纪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从 2017 年至 2022 年,寒武纪分别亏损 3.807 亿元、0.41 亿元、11.79 亿元、4.34 亿元、8.25 亿元、12.56 亿元,连亏 6 年,寒武纪的累计亏损额超过 41 亿元。
在研发投入方面,寒武纪向来不手软。据统计,2019 年至 2022 年,寒武纪研发投入分别为 5.43 亿元、7.68 亿元、11.36 亿元、15.23 亿元,而同期营收分别为 4.44 亿元、4.59 亿元、7.21 亿元、7.29 亿元。近四年,寒武纪的研发投入都远超同期的营收。
在研发投入中,员工薪酬占比较大。2019 年 2022 年,寒武纪研发人员从 680 人增至 1205 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也从 41.65 万元增至 72.38 万元。
行歌科技作为成立两年半的公司,至今尚未实现收入,甚至首款产品尚未量产交付。据寒武纪 2022 年报,行歌科技 2021 年没有营收,净亏损 0.3 亿元;2022 年也未实现收入,反而净亏损扩大至 2.48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 1.61 亿元。
智能驾驶芯片的商业化推进普遍很慢,不只是行歌科技进行了大量投入,据近期冲击港股的黑芝麻智能招股书,其在过去三年间的营收分别为 5302 万元、6050 万元和 1.65 亿元,累计仅有 2.79 亿元,亏损额合计达到 58.71 亿元。
目前,寒武纪现金流情况也压力重重。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末,寒武纪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流出 2.69 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18.58 亿元,较 2022 年末减少了 6.09 亿元。按照这种烧钱速度,寒武纪今年就需要准备融资。
实际上,今年 4 月寒武纪上市后首次定增已经落地,已募资 16.72 亿元。而定增规模已较原计划缩减了 8 亿元。据寒武纪近期公告,其在 2020 年 IPO 时募集的 25 亿元,截至 2023 年 7 月 17 日,结余 3.15 亿元。
寒武纪业绩亏损太久了,智能驾驶芯片曾被视为其商业化破局所在,行歌科技能否如愿将智能驾驶芯片量产呢?毕竟其当务之急还是缩小投入与收入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