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6台iPhone15能买一辆比亚迪!卷王开年“王炸”,合资燃油车退无可退,欢迎阅读。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春节假期刚过,比亚迪就宣布降价,打响了龙年车市价格战的第一枪。
插混车型杀入 "7 万元 ",门店称单车销售利润极薄
2 月 19 日,比亚迪秦 PLUS、驱逐舰 05 的荣耀版车型上市,官方指导价 7.98 万元起。其中秦 DM-i 荣耀版官方指导价为 7.98 万元 -12.58 万元,EV 荣耀版官方指导价为 10.98 万元 -13.98 万元,全系较冠军版便宜 2 万元,其插混车型正式迈入 "7 字头 " 时代。
图片来源:比亚迪公众号截图
据官方信息和多位比亚迪销售的介绍,秦 PLUS 荣耀版的配置与冠军版相差不大,并新增了白釉青配色外观、车载系统更新智能语音连续通话、全系更新智能上下电。与此同时,秦 PLUS 荣耀版还推出了多重购车权益,如 24 期免息、置换补贴、三电系统终身保修等。
7.98 万元是什么概念呢?网友调侃称,这个定价还没有 6 个 iPhone PM 1T 加起来贵,却能开能跑能充电。低价至此,消费者很难不心动。
一位生活在北京的购车者告诉蓝鲸记者,他看到消息后很快就预定了一台秦 PLUS DM-i 荣耀版,算上 2000 元的到店礼减免,实际才 7.78 万元。虽然他原本就打算买车,但之前考虑的是 54 万的奔驰 E,因为工作地或有变动一直暂未下单。7 万元级别的比亚迪秦本不在他的计划内,但这个价格 " 比平时骑的摩托车还便宜 ",所以 " 买了也行 "。
该购车者提到,添置该车同样考虑到了保值率,"7.98 万就算开一年,5 万卖出去也还行 "。
蓝鲸财经从多家比亚迪门店了解到,针对两款新车的咨询热度较高,有些门店甚至已经出了 2、3 台车。多位销售介绍称,因为新车刚上市,目前暂未收到相关活动通知,部分店端可能自己会送一些优惠补贴比如保养赠送、1000-2000 元的贷款优惠等。
有比亚迪销售直言,秦 PLUS 荣耀版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出一台车的店端利润一般只有 2、3000 左右。"DM-i 是走量的车型,利润压得很薄,纯电车可能还有点利润。"
比亚迪新车降价的热度在不同城市可能还存在略微差异,原因之一在于绿牌发放政策各异。
有上海门店的比亚迪销售告诉记者,上海目前只有买纯电动车才送绿牌,因此其所在门店 EV 荣耀版的热度要比 DM-i 荣耀版略高一些。而在苏州、杭州等地, 免费绿牌政策相对宽松,有当地销售称价格相对更低的插混款要比纯电款好卖一些。
五菱等迅速跟进,比亚迪再掀价格战受伤的会是谁?
比亚迪堪称是车市价格战的最强玩家。
其 2023 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比亚迪去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 104.13 亿元,同比提升 82.16%,单车净利约为 1.03 万元。这个盈利水平,放在整个汽车行业都是独孤求败的存在。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杨菁告诉蓝鲸记者,目前新能源车行业中盈利性相对较好的企业主要为比亚迪、特斯拉和新势力中的理想。这类龙头企业或细分市场龙头降价的主要目的包括扩大规模以摊销成本、加速对于燃油车竞品的替代、巩固或扩大市场份额——在比亚迪今天发布的宣传海报中," 电比油低 " 的口号被放在最显然的位置,其进攻燃油车市场的野心昭然若现。
早在去年 2 月,比亚迪秦 PLUS DM-i 就推出了 9.98 万元的冠军版车型,DM-i 车型价格首次下探至 10 万元以内,在 A 级轿车市场首次实现 " 油电同价 "。
一方面,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增速均超 80%,是 2023 年新能源车市的一大催化剂。据证券时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目前比亚迪推出的 DM 插电混动车型已累计销售超 320 万台,此次将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探,就是为了进一步贯彻比亚迪让 " 油电同价 " 的策略,加速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另一方面,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经表示,在 10-20 万的价格区间,比亚迪拥有定价权。然而在这个价格带内,合资品牌燃油车依旧占据很大市场份额。据懂车帝发布的销量排行榜,过去半年,10-20 万之间的轿车零售量前三分别是轩逸、朗逸和速腾,比亚迪的秦 PLUS DM-i 紧随其后排在第四名。
图片来源:懂车帝 APP 截图
因此秦 PLUS 荣耀版车型上市后,不少网友认为 " 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合资车 "。
面对比亚迪的开年暴击,目前已有品牌快速跟进价格战。
今日午间,一直对标秦 PLUS 的五菱星光开启降价,其五菱星光 150km 进阶版插混轿车从原价 10.58 万元降至 9.98 万元。此外,长安启源和北京现代也在同一天加入混战,两家车企公布的降价车型分别最低 7.39 万元、7.58 万元起售。从海报上看,各家对垒比亚迪的意图分外明显。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2024 年车市价格战仍将激烈,但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比如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品质和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价格战不再是唯一的竞争手段;此外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之间的竞争也会成为新的走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