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新能源车走进“淘汰赛”:江湖座次改写,二线梯队生死竞速,欢迎阅读。
新能源车走进 " 淘汰赛 ":江湖座次改写,二线梯队生死竞速(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步入 3 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 月考 " 来临,2 月份销量再次出现一些新变化。
从数据上看,比亚迪以 32.3 万辆销量稳居榜首,同比增长 164%,市场龙头的地位难以撼动;小鹏汽车再度蝉联新势力销量冠军,同比增长高达 570%,连续四个月销量突破 3 万辆;零跑汽车销量暴涨 285%;小米 SU7 则凭借连续 5 个月稳居 2 万 + 的表现紧追不舍……
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车企间的销量表现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江湖座次一直在演化改写。
月销量破 32 万,比亚迪断层领先
一提到新能源车的销量,不得不从 " 扛把子 " 比亚迪开始。
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 2 月份共售出 322846 辆,同比增长 164%,其中乘用车 31.8 万辆,同比增长 161.4%,乘用车海外销量为 67025 辆。比亚迪王朝和海洋系列共销售 304673 辆,方程豹汽车销售 4942 辆,腾势汽车销售 8513 辆,仰望汽车销售 105 辆。
这份销量 " 成绩单 " 中,比亚迪 2 月在海外市场的销量表现值得关注,达到 67025 辆,这说明,海外市场将成为比亚迪销量的新增长点。
从欧洲、东南亚到中东市场,比亚迪通过本地化生产、渠道建设及价格优势,正快速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业内分析认为,随着海外版图持续扩张,比亚迪有望在未来几年形成 " 国内 + 海外 " 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进一步巩固其全球新能源市场领先地位。
2 月 10 日,比亚迪喊出 " 全民智驾 " 的口号,21 款车型加配不加价,让高阶智驾覆盖到 7 万级到 20 万级的市场。此举打破了传统车企按配置区分智能化等级的惯例,推动高阶智驾成本下探至大众消费市场。
实际上,比亚迪主要通过 " 天神之眼 " 高阶智驾方案实现技术普惠。其中," 天神之眼 C" 方案将高速 NOA 功能下探至 7 万元级车型,打破行业成本红线。其核心在于规模化采购与垂直整合能力,硬體成本较同类方案降低 30% 以上。
据了解,比亚迪智能化车型渗透率已超 90%,带动行业平均智能化渗透率从 2022 年的 35% 跃升至 2024 年第一季度的 68%。这一策略不仅加速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普及,更迫使其他厂商跟进投入,重塑行业竞争逻辑。
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比亚迪的智驾下沉将推动 L2+ 渗透率快速提升,全行业或跟进技术普及策略。比亚迪的全民智驾的风潮席卷而来,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
当然,比亚迪也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高端品牌仰望的市场认可度需进一步验证;二是全球化竞争中需应对特斯拉、大众等国际品牌的本地化攻势;三是智能化下半场的数据生态、軟體服务等领網域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分析师指出,比亚迪若能在算法迭代、云端互联及车路协同等维度建立差异化优势,有望持续领跑行业变革。
" 新势力 " 格局演化:小鹏再夺冠
分析完传统大厂引领者,再来看造车新势力。在 2 月的造车新势力排行榜上,小鹏汽车蝉联单月销冠。
小鹏汽车 2 月交付新车 30453 台,同比增长 570%,环比微增 0.34%,已经连续 4 个月交付量突破 3 万台。其中,小鹏 MONAM032 月交付超 1.5 万台,小鹏 P7+ 上市 3 个月累计交付超 3 万台,打破同级最快交付纪录,成为 20 万级智能轿车的现象级产品。
2025 年开年首月,小鹏汽车销量就超越理想汽车,以 30350 辆的交付量成为新势力品牌的开年第一个月的销量冠军,将理想汽车挤下销冠宝座。
2025 年 1 月 -2 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共 60803 台,同比增长 375%。这也意味着小鹏汽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质疑和踌躇之后,其凭借新车型和智能驾驶技术的优势,重新回到了舞台中央。
再看一直与小鹏并称为 " 蔚小理 " 的理想和蔚来。
2 月,曾经的 " 一哥 " 理想汽车交付新车 26263 台,同比增长 29.7%,环比下降 12.24%。截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理想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为 1190062 辆。实际上,这个销量并不差,只是比小鹏汽车稍显逊色。
在新车方面,理想汽车发布了新款 i8 的官图。i 系列是理想汽车推出的纯电 SUV 系列,和 L 系列以及 MEGA 一起,构成了理想汽车最新的车型矩阵。
蔚来 2 月交付新车 13192 台,同比增长 62.2%。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 9143 台,同比增长 12.4%;乐道品牌交付新车 4049 台。
截至目前,蔚来公司已累计交付新车 698619 台。其中,蔚来品牌累计交付新车 667897 台;乐道品牌累计交付新车 30722 台。
综上可以看出," 蔚小理 " 的传统排序已出现巨大变化。小鹏的登顶不仅是销量数字的胜利,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缩影。随着行业从混战走向集中,未来竞争将围绕 " 技术护城河 "" 用户运营 " 和 " 全球化布局 " 展开。
二线梯队生死竞速,极氪、零跑狂奔
3 月 1 日,极氪科技集团公布最新销量数据。2025 年 2 月,极氪科技集团销量 31277 台。其中,极氪 2 月销量 14039 台,同比增长 86.9% 环比增长 17.6%。领克 2 月销量 17238 台,同比增长 30.5% 新能源占比 47.9%。
2025 年 2 月 14 日,极氪、吉利汽车分别发布公告,宣布极氪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以 51% 股份正式控股领克。此次股权交割完成,距离 2024 年 11 月 14 日极氪领克公布战略整合,用时仅 3 个月,极氪科技集团正式宣告成立,旗下包含极氪汽车和领克汽车两个品牌。
极氪科技集团 CEO 安聪慧表示,极氪科技集团有着清晰的长期主义目标,就是要在新能源时代,成为中国高端豪华新能源车的引领者。未来两年,极氪科技集团将着力成长为年销百万级的、全球领先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2 月份,零跑汽车交付量达 25287 台,同比激增 285%,这一数据刷新了品牌历史纪录。回看两年前,2023 年 2 月零跑销量仅 3198 台,彼时还被质疑 " 能否活过寒冬 ";而如今,其单月销量已逼近 3 万大关。
2024 年第四季度,零跑汽车宣布净利润转正,提前一年达成单季度盈利目标,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零跑还提到,新车 B10 将在 3 月 10 日举行预售发布会,而最终上市时间,应该不会晚于上海车展的时间視窗。作为上半年的重点新车,零跑 B10 主要定位在 10-15 万元区间,将配备激光雷达、高通 8295 座舱芯片,希望通过更丰富的智能化配置打造差异化。
极氪与零跑的表现,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 " 多极分化 " 阶段:高端玩家以技术定义价值,大众化品牌靠效率取胜。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唯有持续创新、精准卡位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存活。对于极氪而言,如何平衡高端形象与规模化增长仍存挑战;而零跑需警惕过度依赖性价比导致的品牌形象稀释,这也不利于站稳脚跟后的品牌向上策略。
小米稳定发挥,其他车企表现各异
2 月份小米 SU7 交付量超 20000 辆,目前,小米已经连续 5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辆,累计交付超 18 万辆,小米表示,公司还将持续扩充产能。
3 月 1 日,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发文称:" 马上是小米汽车工厂动员会。我希望我们的团队,在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和我们供应商伙伴一起,想尽办法尽快提升产能!"
从雷军表态可以看出,产能瓶颈仍是小米亟待解决的痛点。雷军在工厂动员会上强调 " 保质保量提产能 ",暗示其需平衡规模化扩张与品控要求。若能在 2025 年内将年产能提升至 50 万辆,小米有望从 " 网红车型 " 蜕变为稳定交付的头部玩家。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小米 SU7 Ultra 正式发布,定价为 52.99 万元,定价大幅低于预售价,引发市场和用户关注。据小米汽车数据,截至 2 月 28 日晚,小米 SU7 Ultra 大定已经突破 1.5 万台。雷军表示:" 我们将在小米汽车工厂迎接首批车主!"
鸿蒙智行 2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21517 辆,环比下降 38.5%,同比微降约 0.8%。其中,问界新 M7 系列 2 月交付 5204 辆;智界 R72 月交付 8748 辆,2025 年累计交付 20168 辆。
依托华为的技术优势,鸿蒙智行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但销量受到市场竞争和产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未来,随着华为技术的不断迭代和产品布局的完善,有望提升市场表现。
长城汽车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共销售新车 77883 辆,同比增长 9.65%。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 15121 辆,同比增长 23.24%。
岚图汽车 2 月交付新车 8013 辆,同比增长 152%。2025 年 1-2 月,岚图汽车已累计交付新车 16022 辆。作为东风公司旗下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已相继推出岚图 FREE、岚图梦想家、岚图追光和岚图知音四款车型。
广汽埃安最新销量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广汽埃安全球销量 20863 辆,同比增长 25%,环比增长 44.9%。2 月 28 日,广汽埃安 Aion UT 正式上市,售价 6.98 万— 10.18 万元,埃安 UT 定位为 5 座纯电掀背车。这一价格远低于预售预期,将和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等 6 万级市场主力车型争夺市场。
从上述可以看出,小米汽车以 " 黑马 " 姿态冲上销量巅峰,鸿蒙智行受制于供应链与市场竞争暂露疲态,而传统车企则通过新能源转型与价格策略抢占市场。这一格局变动揭示了行业从 " 政策驱动 " 转向 " 技术、成本与生态 " 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总结
新能源车市场格局仍存巨大变数。一方面,技术迭代可能颠覆现有优势,例如固态电池量产、AI 驾驶系统突破将重塑竞争梯队;另一方面,政策导向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亦可能改写市场规则。
2025 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既是 " 淘汰赛 ",也是 " 突围战 "。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为矛、以生态布局为盾,在产品力、成本控制与品牌价值中找到平衡点。唯有持续突破技术边界、精准洞察用户需求的企业,方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存活并引领行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