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26号员工休假,小米影像谁来扛,欢迎阅读。
文 | 市象,作者 | 王迟,编辑 | 杨舟
「市象」获悉,小米的人事变动仍在进行。
有多位小米员工称,相机部老大汪轩然目前处于休假状态,也有接近小米的人士透露,休假结束以后就会有变动。
截止发稿前,小米对上述消息尚未给予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米的 26 号员工,汪轩然可谓是小米早期的元老级人物。200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同年加入微软亚洲工程院。2010 年 7 月加入小米,从事安卓开发,带领米聊安卓开发团队,2015 年开始担任 MIUI 开发者生态业务总监。
2017 年,汪轩然进入小米 VR 业务。2018 年小米单独成立相机部,他作为首批被抽调的影像技术人才,先后从事小米相机的軟體算法研发、副总经理、总经理等关键岗位,堪称贯穿小米相机部发展的核心员工。
至今 14 年的小米生涯,几乎有一半在小米相机度过。在其从事小米相机业务期间,小米相机也从最初的 26 人,发展到至今的 2000 人团队,引入大批影像专家,研究深入到各个细分领網域,同时在海内外组建多支研发团队。
对于此次变动,有小米员工猜测可能和近半年小米手机相机功能在消费侧的反馈不佳有关。
01 背锅相机卡顿?
" 内部对这事也就小范围讨论,有一种说法是上面大老板对相机算法项目不满意。" 有小米员工对于此次变动猜测道。
这种猜测也并非空穴来风,在社交媒体平台吐槽小米相机的声音并不少。以其中一条高赞帖子为例 " 昨天北京的晚霞那么好看,结果小米的拍照只在前一秒是原图,马上就被算法优化成了蓝天白云,真反向优化 "。
在帖子的对比图里可以看到,拍照预览时还是黄色晚霞的天空,拍完以后被算法优化为蓝天白云的天空。有摄影爱好者表示,可能是算法对于场景识别不准确,不知道此时用户想要拍的正是晚霞的天空,错误优化为了蓝天白云。
这不是一个偶发现象,内部吐槽某些场景下拍照色彩优化差的反馈也不少。
" 外部反馈听不见,内部反馈也形同虚设,往往回复大多以这不是 bug,图片色彩太多,这种情况是业界难题等官方话术回答,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有反馈过此类问题的小米员工表示,后来拍照只能把 AI 模式关了,使用专业模式手动拍照。
算法不好用,可以把 AI 模式关掉凑合用。但是如果相机卡顿,那么就不是凑合的问题了。
" 相机是 bug 最多,使用最卡的预装应用 " 一个小米员工的内部吐槽,甚至在小范围成为不少人的内部共识。毕竟内部近 2 万名的小米员工,很大程度上也是小米手机的使用者。一个侧面佐证是,在内部吐槽小米相机卡顿的帖子,往往会得到不少的点赞和留言。
这样的情况,也在小米社区上演。有米粉发帖称:"13pro 相机拍照非常卡顿,影像大腦完全没用,拍完需要等很久,成像手持需要 2 秒以上,否则完全糊的。重启后可以解决,但是好不了一会又这样。"
所谓影像大腦,是指小米 2021 年发布的底层影像架构技术。目前已经更新更新为小米影像 AISP 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对于这种卡顿,此前有数码博主认为可能是大模型吃手机算力,老款手机型号的处理器性能跟不上。
更早的 2 月份,澎湃 OS 版本刚刚推送的时候,还有一种卡顿是相机直接连接不上。彼时,在小米社区求谷歌相机的安装包成为一种老机型拍照的互帮互助。不过之后,官方回应称会在 9 月份的版本更新中,解决这类问题。
小米社区的相机圈子中,官方运营人员甚至特意统计了常见的故障和问题共计 29 项做成置顶专栏内容,方便遇到同样问题的用户,更快地查询定位问题原因,但是至今两个专栏下面的问题反馈依然还在不断增加中。
02 体面分手才是小米惯例
小米相机的问题,毫无疑问内外部都看得见,但是谁来解决,怎么解决,答案只有相机部知道。
对于汪轩然变动的原因,也有小米员工认为不能全部归咎于此。
" 如果真是项目做得不好,那应该是算法负责人的主要责任,或者是对应的项目副总下台。他作为总经理,担责背锅没错,但是远不至于因为一个项目引咎辞职。"
近期刚刚重新回到小米,担任小米 AI 平台负责人的张铎,此前离职小米时在知乎发表的关于离职的一些复盘,也公开表达过一些类似的想法。
比如关于变动,他在复盘中反思:" 有别的总监和我直接反馈说感觉部门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做事的地方了,也有其他二级部门的同学直接找到我吐槽,问我怎么办。于是我就直接找到组织架构调整之后空降的大老板逼宫…… "
结果折腾一圈,大老板不愿意,还跟组织部反馈建议他转岗,最终张铎选择了离职。
事后反思在大公司的职场法则。他认为:"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在之前的公司也都做过的,就是越级向更大的老板反馈问题,等更大的老板来处理我现在的老板。在之前的公司还都是成功了的,但这次显然失败了。这次在小米就不一样了,虽然部门一千人,但整个公司有两万人,我找到的大老板做什么决策都需要考虑向上和横向的关系。比如这个人是不是和更大老板有什么关系,调整指不定就打了谁的脸,所以做起事情来必然束手束脚。"
组织规模化带来的市场优势,必然也会失去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团队大了,人事变动就不再只是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各方面因素的组织综合平衡。
" 作为一个小米 14 年的老兵,他(汪轩然)从组长,总监,研发副总一步步做到总经理,从技术到管理,实打实从基层一点点走上来的,技术和能力肯定不差。只是作为一个财富自由的清华学霸,没必要再受这份罪,分手也该体面。" 有小米员工对此总结道。
分手体面也是小米一直以来的惯例。从小米成立至今,经历了 2018、2019、2021 年至少三次组织大变革,最早一起喝小米粥的创始团队至今几乎所剩无几,但是几乎都没有发生过人事变动冲突。
03 小米影像谁来扛
在休假之前,根据市场公开资料显示,汪轩然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是在今年 6 月 26 日的 "2024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 · 香港季 " 人文主题特别摄影活动上。
这场活动由小米和香港旅游发展局联合启动,在活动现场他表示:" 小米在追求极致影像的路上始终没有停止脚步。香港具有多元包容的气质,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所传递的人文关怀,与小米徕卡影像大赛一直所倡导与追求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
随着这位小米影像的元老级员工变动,或将给小米影像在行业的竞争中蒙上一层不确定性。
对于手机行业的影像竞争,OPPO 副总裁刘作虎曾总结为:" 影像上的突破,硬體的功劳占四成,算法占六成。" 在他看来,随着硬體红利期的结束,比拼参数成为同质化的竞争。往后手机影像的大战,焦点还是在算法上。
其实,影像算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手机影像硬體能力有限,这个时候计算影像的主要优化是:把非常暗的拍亮,把很远的事物,通过 AI 算法的方案呈现出来。但争议也很多,比如拍月亮,过度美颜。
第二个阶段是拼像素参数,拼硬體红利期结束后,各家主流厂商能够拿到的硬體都基本趋同。这个时候基于算法来反向定制硬體(自研影像芯片),建立全链路的 AI 影像系统成为新的竞争。算法成为连接硬體和系统,做出具有差异化影像风格的线。
对于现阶段的竞争,手机数据机构 IDC 将其总结为,影像硬體的趋同更考量各品牌在算法上的对决,包括自研影像芯片与作業系統的融合适配与全链路 AI 算法能力。也就是说,顶级的硬體食材也要顶级的厨艺,而影像的顶级厨艺就是算法。
汪轩然正是小米影像的顶级厨师。2020 年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曾对其影像算法能力表达高度赞赏:" 两年进去小米相机部,他就开始负责小米相机的軟體算法研发,这两年小米影像的技术进步,与该团队的贡献密不可分。"
作为小米影像算法的核心成员,汪轩然先后给市场带来了多款小米历史上影像能力出众的产品。以颇受好评的小米 10 系列影像为例,其中小米 10Pro 获得 DxOMark 测试 124 分,成为影像总分第一名。
过去小米组织一直在变动,仅 2021 年有媒体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就高达 35 次调整。不过汪轩然作为小米的 26 号员工,反倒是从 2018 年进入小米相机部就深耕至今。此次的变动,会给小米影像带来什么影响并不好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 2 月份的小米 14 Ultra 发布会上,小米总裁卢伟冰宣布 " 小米影像大腦 2.0" 将更新为 "Xiaomi AISP",定位为 " 首个 AI 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 "。该平台将全面整合 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NPU(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和 ISP 算力。
2018 年成立相机部时,这个项目的前身是研究相机模组的 26 人小组。过去虽然经历多次扩张,至今已经达到 2000 人。但是在组织架构上,小米相机部到底如何适配 AI 时代的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目前并不清楚。
对于组织调整和人员流动,雷军曾在 2018 年的内部信结尾将其提炼为 " 没有老兵,没有传承。没有新军,没有未来。" 彼时相机部刚刚成立,或许目前已经有 6 个年头的相机部,也需要酝酿新的变化和生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