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蔚来计划明年 1 月推送“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智驾功能暂时追平对手,欢迎阅读。
文 | 汽车像素,作者 | 曹琳,编辑 | 冒诗阳
01 冲刺端到端架构
蔚小理中,蔚来是唯一没有推送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智驾方案的一家,不出意外,这个局面会在下个月改变。
我们独家获悉,蔚来计划 2025 年 1 月推送 Banyan 3.1.0 版本的智能系统。这个版本的系统中,蔚来将首次推送用于智能驾驶的端到端大模型架构。
今年 8 月底,蔚来推送了 Banyan 3.0.0 版本的智能系统,着重对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做了更新,融入了 AI 技术,这是目前 Banyan 系统的最新版本。
蔚来在售的 8 款车型都是基于 NT2.0 平台开发,本月起,蔚来将逐步推出 ET9 等几款基于 NT3.0 平台的新车。Banyan 系统适配 NT2.0 以上的车,NT1.0 平台旧车暂时无法更新,用的还是 Aspen 系统。这意味着蔚来 2022 年之前的车,很可能无法第一时间用到新版的智能方案。
蔚来端到端大模型的研发过程并不一帆风顺。一位接近蔚来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直到今年 11 月,Banyan 3.1.0 在不久前,刚刚于公司内部经过了一轮 " 大评审 "。在这之前,蔚来的模型团队已经多次延期。
" 大评审 " 的结果同样不完全顺利,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至今还在进行原因排查。不过,有接近蔚来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团队正在加急处理问题,按计划在明年 1 月可以完成推送。
不过,我们了解到,蔚来的 " 车位到车位 " 功能,可能不会随 Banyan 3.1.0 一起推送。车位到车位是指从 A 点到 B 点,无缝衔接的智能驾驶功能。目前国内车企中,只有理想推送了这一功能。
一位接近蔚来的负责人透露,今年 11 月初前后,蔚来内部接近做完 " 点到点 " 功能的 Demo 版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处理好。蔚来本希望先将 " 点到点 " 推送到门店,用于用户试驾,这也没有实现,功能集中在个别路段。
比其它同行,蔚来 " 点到点 " 的开发的确略复杂。蔚来是主流新造车中唯一走换电模式的一家,除了传统的车位到车位功能,蔚来还要基于同一套技术,做出新版本的城市领航换电,实现车在城区内的自主换电。
02 大模型疑虑
第一梯队中,蔚来已在多个智驾功能的时间节点上落后于同行。
今年 9 月,华为陆续开始了 ADS 3.0 的推送。10 月 24 日,小鹏汽车推送天玑 5.4.0,其中智驾系统 XNGP 全面进入了端到端架构。同样在 10 月底,理想汽车全量推送了 " 端到端 +VLM" 的方案。一个月后的 11 月底,理想又宣布 OTA 6.5 版本车机系统,新增了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功能,这使得理想成为首个实现这一功能的车企,领先于华为、小鹏。
从声势上,蔚来落后于同行。但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差距并没有外界理解的那么大。严格意义上,端到端指的是从传感器数据输入,到控制指令的输出之间,不应该再有其它环节。要做到这一点,大模型是业界认可的实现路径。
国内车企现在实现的端到端、大模型,还只是初期阶段。一位智驾从业者告诉我们,车企发布的端到端方案,实际都由两个甚至更多小模型组成。比如华为、小鹏的方案,在感知、规控环节,各做一个小模型,严格来说,这依然是分段式的智驾方案。
与小鹏、华为等国内车企一样,蔚来将于明年初发布的端到端大模型架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段式大模型。今年 7 月底,蔚来在例行的 2024 创新科技日中,披露了世界模型 NWM(NIO World Model)。一位智驾行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蔚来的世界模型,可以理解为参数量较大的规控模型。
▍蔚来 NWM" 世界模型 "
今年各家车企抢发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营销。但在未来几年,情况将发生变化。
一位传统车企的智驾负责人此前告诉我们,从收获来衡量,狭义的端到端、大模型,很适合汽车厂商去发力的技术路线," 因为可以实现自我迭代、越级更新 ",大模型做的好的企业,会在智驾的水平上和同行拉开非常明显的差距," 差距会不断扩大 "。
但真正做起来,主机厂的风险也很大。上述负责人告诉我们,大模型的质量,会特别依赖体系内研发负责人和人工智能专家的水平,科学家是端到端、大模型研发的灵魂人物。符合这种要求的人才,是车企所不具备的,甚至在大部分车企,这种人才与公司的文化、基因不匹配。
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考量,带来了选择的不同。
今年 11 月底,36 氪披露,理想内部将端到端部门独立,并任命了负责人。几乎同一时间,多家媒体披露,华为车 BU 新设立了一个技术开发部门,这一新部门吸纳了两位通过华为 " 天才少年 " 计划招聘的研发人才,计划明年量产一段是的端到端大模型。
端到端、大模型的开发上,蔚来持保守态度。有智驾业内人士告诉我们,蔚来到今年 3 月,还在进行一段式端到端的可行性研究。
目前,蔚来内部的模型团队是由感知团队改组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