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首批00后住进养老院:脱下臆想的假面,拥抱老去的真实,欢迎阅读。
「在年轻人与老年人共同面对 " 老去 " 议题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共同点在于:面对当下、面对老去与面对死亡。」
>>>
近日,一则名为 " 第一批 00 后住进养老院:月租 300 元,室友大我 50 岁 " 的视频走红网络。
该视频中的养老院机构鼓励年轻人走进养老院与老年人一起生活。这一举动既使老年人得到陪伴,同时也使年轻人通过累计养老服务时长来抵扣房租,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可能。
(一条视频 " 第一批 00 后住进养老院 " 截图)
今年,诞生于我国 1963 年 " 婴儿潮 " 时期的人口,其生理年龄正式抵达 60 岁,中国社会迎来了最大一波退休浪潮。
而在中老年人面临客观年龄上 " 退休潮 " 时,年轻人也在主观心理上迎接着 " 退休臆想"。
年轻人们经常将 " 我在工位想退休 " 挂在嘴边,对于年轻人来说,退休生活被赋予了有关闲暇和自由的想象,恰如《论语》中所描述的:"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不论是已经踏入人生后半场的老年人,还是需要担当赡养义务的中年人,抑或是无限向往老年退休生活的年轻人," 老年 " 似乎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共议话题。
1
主观的真实:
年轻人想变老?
当代年轻人十分乐于规划自己老年生活。此前,有上海 80 后夫妻存款 300 万提前规划退休,引发了网友对 " 需要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 " 的热议;更有网友将自己的退休倒计时打印成日历,希望借此帮助自己熬过生活的灰暗。
不少网友表示 " 当代年轻人最远大的理想是退休 "。
(网络图片 " 年轻人的远大理想是退休 ")
年轻人对于 " 养老 " 和 " 退休 " 的探索,源自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和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
我们这代年轻人面临着整体性困顿的社会心理,工作的热情在程式化、重复性的工作中被消磨殆尽。退休对年轻人来说不再仅仅是自然而然的生理阶段,而被赋予了田园牧歌式的想象。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生活节奏也愈加快速。这使得年轻人产生了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认知偏差,产生了所谓的 " 初老感 "。具体来说便是,虽然实际生理年龄还很年轻,但人们的心理年龄超过了生理年龄,从而觉得自己 " 年纪大了 "。
(网络图片 " 精神老年人 ")
" 初老感 " 背后折射的是年轻人对于现实压力的一种抵抗。人们期待用 " 我已经老了 "、" 我想要退休 " 等心态,从繁杂工作中寻求短暂的逃离。
同时," 初老感 " 也是年轻人处于年龄过渡期应对焦虑的一种手段。
20-30 岁的阶段包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年轻人被社会赋予了 " 青春活力 " 的印象标签,但心理内部却面临着从少年到中年的忍痛成长。
我们也会接受一些来自外部线索带来的焦虑,例如熬夜能力下降、皮肤状态变差、不会热门歌曲、突然被叫叔叔阿姨等。因而年轻人们选择用 " 初老 " 来借以安慰自己,抚平焦虑。
(网络图片 " 我什么时候退休 ")
实际上年轻人本身是年轻的,初老感是由特定问题而引发的暂时性、零星的现象。年轻人产生的并非全貌的初老,而是一种情境性的 " 初老感 "。
换句话说,年轻人用 " 退休 " 逃离现实,其实只看到了老年生活的闲暇,却忽视了老年人需要直面人生终点、身体机能下降等问题的事实。
现实压力日益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年轻人们并不是真的想要变老,而是想要停下来,慢下来,得到一个可以按下人生暂停键的按钮,不再被裹挟着前进。
这种渴望正如《谈美》的开篇:" 朋友,慢慢走,欣赏啊!"
2
客观的真实:
养老并非孤岛
年轻人住进养老院,这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宛如一场跨越年龄的相聚,它不仅让年轻人有机会提前感受老去的滋味,还为老年人带来了新朋友。这种模式的探索,像是为 " 代际融合 " 打开了一扇通往无尽可能的大门。
关于年轻力量注入养老行业的例子也层出不穷。
此前,《一帮 00 后、90 后开另类养老院》视频走红 B 站,他们提出 " 无龄化 " 养老的概念,期望将养老院打造为可供各个年龄阶段进入的流动性公共空间。还有年轻人组建老年电竞队,创新和丰富了养老的方式。
(视频 " 一帮 00 后、90 后开另类养老院 ")
然而,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的尝试也在面临着种种质疑。
质疑声音认为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是否具有必要性、代际沟通的沟壑能否真的可以跨越。也有声音指出影像视频具有美化的嫌疑,养老院里其实有很多机能不健全的老年人,志愿者需要帮助其解决基本食宿的问题。
(网友的部分质疑)
如此争论,其核心应该是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很多时候,年轻人难免陷入对于老年生活的臆想当中,沉醉于老年生活闲暇舒适的泡沫幻影。人会老去是客观事实,伴随着年老,身体机能会下降,行动会开始失控,老去就是一个逐渐丧失能力并逐渐直面死亡的过程。
(纪录片 < 四个春天 > 截图)
现代人的寿命普遍延长,60 岁退休不应作为一个探索生命意义的终点,而更应该作为人生下一旅程的起点。
这个旅程中,老年人的身体也会面临种种阶段:身体尚且硬朗的老年活力期、70-80 岁的身体衰老期、80 岁以后的身体失能期。
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及生活也会缓慢变化,从最开始脱离工作 " 放飞自我 " 的积极体验,到第二阶段逐渐丢掉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规律、丢失社会身份的空虚和迷茫,再到身体机能下降的失控与无力,最后期望突破障碍和自我实现,最终面对死亡。
(养老院内组织的露营活动)
现如今的年轻人关注养老行业,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养老的初期,而忽视了老年生活后期的基础保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幻想退休生活的时候往往觉得其自由自在,却忘记了老去是一个长达几十年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要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社会各界需要从精心呵护养老的 " 土壤 " 做起。这块 " 土壤 " 正是老年人生活的基础保障,养老的基础需要确保老年人有饭吃、有病医、有尊严;种下一颗种子后要想让它茁壮成长,也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而这恰恰需要更加强大的福利体系来支撑;我们也需要用道德和责任来守护这片 " 园地 ",及时修剪、施肥。
(安享晚年的老年生活)
最后,养老这片 " 园地 " 才能开出精神之花、结出文明之果,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乐园。实现 "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 的期许。
3
时间如流银:
萍水相逢檐廊下
耶鲁大学的葛玫博士,花了三年的时间前往云南昆明进行考察,出具了一份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
她发现,城市化的发展也在更深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养老模式的转变。
" 当照顾老人的担子逐渐从亲人过渡到陌生人 ",转变在始料未及中切切实实地发生了,这是新模式的开端,还是一个暂时的阶段,如何去界定这样的现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健全而不断延展的。
(< 谁住进了养老院 > 葛玫)
虽然年轻人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与理解仍然存在种种臆想与偏差,但是年轻人关注 " 银发浪潮 " 本身是社会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积极探索,也推动了养老行业的良性发展。站在时间的深度,年轻人在养老问题上的在场,也是为未来养老模式的创新和年轻人的老去做充分的准备。
日本社会十分关注老龄化问题,也将其融入到了影视作品中。
电影《萍水相腐檐廊下》描绘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市野井和一位女高中生佐山因为 BL 漫画结缘的故事。檐廊下,一老一少相谈甚欢,市野井奶奶对于佐山的启发和应援正是孤独少女佐山所急需的,而佐山的陪伴也是市野井一直遥望却无缘获得。
(电影 < 萍水相腐檐廊下 > 截图)
电影虽然带有梦幻的乌托邦色彩,然而褪去影像的滤镜,年轻人与老年人共同需要的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共鸣与连接。
无论是年轻人关注退休话题、00 后住进养老院,还是正在发生的退休潮与老龄化社会,在年轻人与老年人共同面对 " 老去 " 议题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共同点在于:面对当下、面对老去与面对死亡。
我们总是希望用年龄来积累生命的意义,又不可避免地抗拒老去。
年轻人在向往退休时,不妨追问自己,我的这些梦想是否只有退休之后才能实现。老年人在面对身体失能时,除了等待死亡赶上自己之外,还可以选择去拥抱死亡。
(纪录片 < 人生第一次 · 养老 > 截图)
海德格尔用 " 倒计时 " 的方式看待死亡来使人们明白生命的意义是可以延长的。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过好当下,进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延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向死而生。
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