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互联网大并购发生十年后,谁得意谁又失意?,欢迎阅读。
文 | 龚进辉
最近,京东与美团在外卖市场激战正酣,业务层面、公关层面频频过招,让略显沉寂的互联网江湖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久违的高手过招又回来了,不少人直呼:这才是互联网行业该有的样子。不知你发现了没,这两家斗法的公司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都是经历过无数血战的狠角色。
除此之外,京东、美团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即它们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经历过并购。其中,达达快送作为京东外卖的运力中枢,最早接受京东投资,并达成战略合作,后来又经历控股、私有化,最终被京东完全收入囊中,成为京东猛攻外卖市场的一张王牌。
而美团最知名的一起并购案,则发生在 2015 年 10 月初,在红杉资本等共同股东的撮合下与大众点评合并,成为当年 O2O 浪潮下的最大赢家。这也是阿里、腾讯两大巨头继滴滴快的合并后,再次成为同一家公司的重要股东。而互联网投资并购之所以层出不穷,一切的原点都要追溯至那场轰轰烈烈的 "3Q 大战 "。
据我观察,2010 年 11 月 "3Q 大战 " 的爆发,不仅对涉事双方 360、腾讯产生很大触动,也对整个互联网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从此开放共赢成为行业共识,直接带动创业者的境遇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创业者碰上腾讯杀入要么生要么死,现在增加了与腾讯等巨头合作甚至被收购、同行之间垂直整合等新出路。
其中,腾讯系以投资不添乱为主,最典型的当属搜狗、京东、58 同城;阿里系风格则是收购控制,高德、银泰百货、UC 相继被纳入其版图。除了腾讯战略投资搜狗发生在 2013 年之外,其他投资并购案均发生在 2014 年。不得不说,2014 年是巨头疯狂跑马圈地进行生态布局的关键年份,资本游戏频繁上演。
到了 2015 年,互联网行业掀起前所未有的并购潮,但主要集中在创业者之间 " 合并同类项 ",四起并购案贯穿全年:2 月滴滴与快的合并、4 月 58 同城与赶集合并、10 月初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10 月底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尽管每起并购案仍有巨头的身影,但 BAT 已从主角沦为配角,更多在幕后发挥影响力。
的确,无论是 BAT 还是投资机构,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开始,头部玩家通过竞争不断收割更小的对手,联手垄断市场,但当市场只剩下两家时,过度竞争又变成束缚它们利润的枷锁,而身后强大的战略资本又令彼此都无法将对方打败。此时,合并成为唯一出路,于是回归理性的双方股东放下成见,联手推动合并变成现实。
事实上,当竞争白热化时,同行互相垂直整合,既是行业充分市场化的体现,也是资本的规律使然。曾经打得不可开交的老对手摇身一变成为过日子的一家人,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可以 " 消灭 " 对手,成为行业老大,不用再为如何赢得激烈竞争而烦恼,至少短期内不用愁;另一方面,可以告别烧钱式扩张,充分整合优质资源,以健康稳健的方式,推动公司继续做大做强。
不过,合并同类项在享受赢者通吃这一天然利好的同时,弊端也很突出。即两个不同风格且曾经对立的团队,要做同一个业务、经营同一家公司,冲突对撞在所难免,正所谓 " 一山不容二虎 "。为了公司长远发展,一方操盘一方出局势在必行。因此,别看四起并购案发生之初,均设立联席 CEO 制度,但不过是权宜之计,属于临时过渡性安排,终有一方 CEO 等管理层会离开。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快的吕传伟、赶集杨浩涌、大众点评张涛、去哪儿庄辰超均悉数离场,反而是合并主导者成功笑到最后。其中,吕传伟、张涛没过多久便淡出一线,最晚离开的是杨浩涌。2015 年 4 月 58 同城、赶集整合成立 58 集团,他直到 11 月才卸任联席 CEO,全力投身到瓜子二手车的创业中去。
2018 年 12 月,58 集团掌门人姚劲波直言,CO-CEO(联席 CEO)模式走不通。他表示,58 同城之前做了几次并购,比如并购赶集,曾经希望做成 CO-CEO 模式,但发现走不通,后来拆分出瓜子二手车,58 集团成为其早期股东。" 往往面临两条路都是对的,你不决定是不对的,你犹豫和拖延也是不对的。"
如今,时间一晃过去整整十年,整合后再出发的滴滴、58 集团、美团、携程发展得如何?谁潇洒自如微笑前行,谁又过得悲催拧巴?我来给大家揭秘一番。鉴于美团、携程是上市公司,可以从 2024 年财报中清晰窥见它们的真实近况。
财报显示,2024 年美团营收和净利润持续走高。其中,营收同比增长 22% 至 3376 亿元,净利润同比猛增 158.4% 至 358 亿元。而携程财务指标的表现也可圈可点,2024 年净营收达 533 亿元,同比增长 119%,创上市以来新高,净利润 172 亿元,同比暴涨 547%。
至于滴滴、58 集团,则分别于 2022 年 6 月退市、2020 年 9 月私有化退市,目前均未启动二次上市。由于它们并非上市公司,外界想要了解它们的业绩,相对没那么容易,但并不代表无从得知,总有办法能打听到。
先说滴滴,尽管它已退市近 3 年,但仍像上市公司一样,会在公司官网主动披露每个季度的业绩。数据显示,2024 年滴滴实现营收 2068 亿元,年营收首次超过 2000 亿元,全年经调整 EBITA(息税摊销前盈利)达到 43.27 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相比之下,不对外披露业绩(此举无可厚非)的 58 集团则略显神秘,但还是能从侧面探究它过得到底好不好。去年 7 月,乐居财经从一家 A 股上市公司获悉一份 58 同城近年来(2019-2023 年)的财务数据。数据显示,58 同城 2023 年营收为 59.78 亿元,同比下滑 13%,净利润为 1.11 亿元,而上年同期为 -6.96 亿元。
尽管 58 同城 2024 年财报并不明朗,但根据各自财务状况和发展走势,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合并十年后,年营收最高的是美团,最低的是 58 集团;年净利润最高的还是美团,58 集团则依然垫底。这意味着,互联网大并购发生十年后,混得最好的是美团,营收、净利润遥遥领先;反观 58 集团的日子则过得不尽如人意,与其他三家公司不是一个量级,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巧合的是,美团、58 集团均深耕本地生活服务,且都曾获得腾讯、阿里(投资天鹅到家)两大巨头青睐。但万万没想到,十年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得意一个失意,命运差距如此大,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放眼下一个十年,美团能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58 集团又能否迎头赶上缩小差距,让子弹先飞一会,时间终会给出答案。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