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游戏经验:触乐夜话:打工男孩小曾,欢迎阅读。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 / 小罗
" 喂,你脏不脏?不脏的话可以跟我住。"
这么直白的问话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这是记者杜强在深圳三和人力市场采访时的真实经历。
杜强是非虚构报道《太平洋大逃杀:鲁荣渔 2682 号》的作者。我几年前看到这篇文章后,一直期待自己也能写出那种水平的稿子,所以记住了他。前几天,我在播客平台上听到了 " 杜强 " 的名字,于是点击收听。遗憾的是,这期播客其实是 2018 年录制的,6 年后我才遇到。
在播客中,杜强分享了他 2017 年夏天去三和人力市场采访的经历。三和人力市场早就存在,那时,三和聚集了一些人,他们通过日结的工作,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我最早听说三和,是有一次焦虑失眠时,在 B 站看到了《人在三和》纪录片,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让我感慨 " 众生皆苦 "。而详细了解三和,则是通过杨中依老师 2017 年 5 月发表的《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稿子被许多媒体转载,影响力颇高," 三和大神 " 这个词也一度成为现象级话题。在那之后不久,三和人才市场经历了改造,曾经的 " 三和大神 " 们也要去寻找新的容身之所。
在不同记录者眼中,三和有着不同的模样(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 " 伊森在打卡 ")
在杜强的分享中,许多内容和我想象中的 " 记者去三和采访 " 经历是一致的。比如,他刚去三和人才市场的前几天,一直在碰壁,周围的人防备心都很强,没人向他敞开心扉。
小曾的出现是个转机。这篇夜话开头的对话,就是他主动向杜强发起的。这个场景让我腦海中产生了一种 " 电影感 " ——一个听起来有点夸张的故事,但它就真实地发生在人们身边。得知杜强没地方住且爱干净后,小曾带着杜强去了他的秘密基地——一栋民房的楼顶。
从杜强的描述中,我觉得小曾有点像周星驰电影里的男主角,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彪悍的一面。在有限的条件下,他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了一处容身之所,虽然非常简陋。他在三和待了一段时间,但生活方式与真正的 " 三和大神 " 不一样,他并不满足于日结工作,而是找机会进厂。
对于普通人来说," 进厂 " 往往带着一些负面的情绪。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分享过 " 进厂 " 的经验,当时读大学的她提前花光了生活费,于是去学校附近的工厂做临时工。一个月后,她愤愤地说:" 太无聊了,我再也不要做重复枯燥的工作。"
但在小曾,以及一部分三和居民眼中,工厂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稳定的生活。小曾为工厂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义,比如 " 归属 " 与 " 希望 "。实际上,进厂工作的他确实有所变化——体重从 80 多斤涨到了 90 多斤,还在继续上升。
与此同时,小曾一直尝试帮助别人。让杜强和自己一起生活不久后,他又 " 收留 " 了张伟伟,一个有赌瘾的人。在小曾口中,他帮助别人不全然出自善意,而是想邀请他们陪自己进厂——一般来说,去工厂打工的人都会和老乡、朋友、家人一起,小曾不想一个人,又在三和举目无亲,于是在街上 " 捡 " 朋友。
但小曾也因为 " 捡朋友 " 吃过亏。他帮助过两个没有身份证、甚至没有鞋子穿的 " 三和大神 ",后来,他们偷走了他的手机。我试着想象那个场景,很荒诞,也很无奈,我想象不出小曾当时的感受。
我喜欢读这样的文章,也喜欢能够写出这些场景的作者。文中描写的是一些人的生活,我看到了他们,但尽量不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什么 " 意义 "。我或许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些生命力,却也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
而小曾让我感受到 " 生命力 " 的瞬间,是他带着杜强玩《英雄联盟》时——我不知道杜强平时玩不玩《英雄联盟》,玩不玩游戏,但在队友弃赛的情况下,小曾冷静地分析了对方的队伍和武器,边点滑鼠边给杜强打气 " 我们能赢 "。最后,他们的队伍逆势翻盘,那时的小曾,也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