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开城智驾战:不吹牛,不容易,欢迎阅读。
在成都车展前后,高阶智驾战再度弥漫起了硝烟。
智己说到,只用 2 年时间走完友商 9 年智驾路,即将与头部玩家同步迈入城市 NOA 时代。
阿维塔选择喊话友商," 卖 30 万了,智驾系统只是摆设?还舍不得三颗激光雷达?"
小鹏则放出北京无图 Demo 测试版,一举秀了把肌肉。
随着高阶智驾战进入到深水区位置,各家都摆出了一副各显神通的姿态。
只不过年底节点将至,丑妇终须见家翁,实力成色几何,这终究要给大家好好交代。
01
开城,不是广告学!
城区 NOA,是今年各家重兵部署的区網域。
华为和小鹏,两家分别提出年内要开城 45 座和 50 座,至于理想更是一度信誓旦旦提出 100 座的翻倍数字。
对此,前小鹏智驾业务负责人吴新宙曾有过这样的点评——
" 自动驾驶不是一个广告学,而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工程,需要很大的积累。技术、团队、体系,每个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想一蹴而就,特别是如果‘有图’都没做过,就直接发‘无图’,100 座城市我觉得是有风险的;
就我们观察来看,大部分企业还在吹牛的阶段。"
如果你认为吴新宙这番话是为了敲击对手,那么也可以看看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怎么说。
他认为,目前城区 NOA 还存在着技术挑战,基本几十公里就需要接管一次,在研发上至少要三年才会有较好的进展,因此到 2025 年,高速 NOA 仍会是量产主力。
既然开城是一项足够具有挑战性的工程,那总得有人主动捅破这张 " 窗户纸 "。
于是,理想在成都车展上对开城目标作了进一步说明。
他们说到,开通 100 座城市的 NOA 功能,具体是指通勤模式,而非覆盖全城市的 NOA。
理想解释,开通 100 城的通勤 NOA 并不是 " 缩水 ",只是此前业内对于开城的标准没有得到统一。
理想副总裁刘杰认为,每一个理想 Max 车主都能用,就算覆盖了一座城市。
按照官方规划,明年 Q2 通勤 NOA 将推送给所有 AD Max 用户,至于 AD Pro 用户则暂无明确时间表。
总的来说,对于城区 NOA 的最终解释权在车企手上。
结合此前理想关于 " 驱动电耗 " 和 " 整车电耗 " 的不同表达手法,可以看出理想是把解释权这点玩得出神入化。
不过让人好奇的是,华为跟小鹏的开城计划是否同样只局限于通勤模式呢?
话说回来,开城真的难吗?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回答,其实不难,如果把质量标准松一松,开多少个的数量不是问题。
问题是,在这个开城数量下,你运行起来的质量高不高,这包括:
1、使用体验的连续性有多长,接管率高不高;
2、系统边际能力有多高,用起来安不安全;
3、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去考虑效率问题。
吴新宙曾指出,在重感知、轻地图的方案下,由于国内各个城市的道路差异明显,导致智驾团队的工程量巨大,因此大规模城市泛化测试不可或缺。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刚开始做开城是最难的,但随着数据积累,开城会是一个越来越快的过程。
因为做到长尾以后,其实各个城市带来的挑战都差不多,关键取决于你对极限场景的应对能力。
参照何小鹏在今年 Q2 财报会上说到——2025-2026 年将是自动驾驶的 "iPhone 4 时刻 "。
要实现该目标,他认为届时 XNGP 使用面积需达到国内 95% 的路段,甚至小区里、地下车库都能用。
照此推算,大家还是适当放低一下今年内的开城效果预期会更好。
为了减轻各个城市道路差异带来的挑战,同时又能实现较快的开城速度,于是 " 通勤模式 " 应运而生。
从使用层面来说,通勤模式或记忆行车,本质上是" 缩小版的城市 NOA",也可以说是" 延长版的记忆泊车 "。
该功能在确定从 A 到 B 点的路线上,需要做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前提下,完成实时建图和记录行驶轨迹,同时对于实时感知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一条条原本单独的通勤线路,通过数据共享编织成一张路网时,城市 NOA 的落地自然就水到渠成。
根据理想提出今年 12 月完成推送 100 座城的通勤 NOA,到明年 Q2 实现对所有 AD Max 用户推送通勤 NOA,我们大概可以推算——
理想最快或在 2024 年底 /2025 年初,才能真正落地多个覆盖全城的 NOA 领航功能。
02
头部玩家:愈发深入
近来话题热度跟通勤模式不相上下的,是 " 无图 "(无高精地图)方案。
从工作原理来说,通勤模式是有点去高精地图的本质。
首先通勤模式只需基于普通导航地图,然后更多依赖实时建图、记录行驶轨迹和存图,而且路线数据得到共享后,就能完成类似 " 众包地图 " 的构建。
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推行通勤模式是加速 " 无图化 " 的必要过程。
关于 " 无图 ",小鹏特意在成都车展前夕,选择北京这样一个信息森严的地方来展示无图 Demo 工程版测试成果。
在只有普通导航地图、没有使用高精地图的基础上,系统少了很多精确信息,包括完整的车道数量、准确的红绿灯、车道跟红绿灯的绑定关系等等。
更多识别工作,只能靠车端的实时感知能力来实现,其中小鹏就说到其 XNET 感知范围已更新至 1.8 个足球场那么大。
只不过在北京无图 Demo 工程版测试当中,小鹏有没有用到先验知识这类车道动态驾驶历史信息,借此来协助拓展感知能力,这点就引起过一些争议。
从事后官方回应来看,小鹏并未百分百明确没有用到任何先验信息,而是强调本次无图 Demo 工程版测试的目的,更多展示的是无图方向的工程能力。
再者,小鹏也表示未来要做好 " 无图版 XNGP",还是需要用到先验信息,但这跟 " 先验高精地图信息 " 并不完全相等。
简单来说,这次秀肌肉是最重要的,至于怎么秀就不要太较真了,后面原本该怎么训练的,之后还是这样做。
除去突出无图化能力以外,小鹏在成都车展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备受关注的是,吴新宙正式到英伟达上岗。
何小鹏在欢送词里说到," 我们更深入的合作也即将开始 "。
此外有媒体报道,小鹏认为英伟达下一代芯片 Thor 的 2000TOPS 算力过大,于是提出希望能定制 750T 算力芯片。
对此,大家的目光或许不应该放在 " 定制 " 一词身上,而是从 " 阉割版 " 或 " 降本版 "Thor 的角度来考量这款 750T 算力芯片。
在小鹏及吴新宙这样最懂自动驾驶业务的人才配合下,相信英伟达有意愿去做符合市场需要的降本行动。
此外,如今小鹏也不只有单一的中国车企身份,而是有着大众集团入股加持的国际背景。
基于大众集团海量车型的市场地位,以及对合理成本的芯片需求,小鹏或将从中起到关键的联结作用。
在 " 无图 "、" 芯片 " 的话题之后,智驾层面还离不开对激光雷达使用的讨论。
小鹏在 Q2 财报会上提到,未来将推出 15 万级 XNGP 车型,结合官方明年的车型换代计划和降本考量来推导,这款新车或是换代小鹏 G3,可能搭配单 Orin-x 芯片 + 视觉路线。
相比起小鹏需要在低阶车型上去掉激光雷达的做法,现时立身于 30 万元以上市场的理想则有不同观点。
理想在成都车展上表示,激光雷达的作用非常像安全气囊,虽然没有它也能实现智驾功能,但视觉总有未见过的场景,激光雷达对此能起到安全兜底的作用。
至于理想高层刘杰的表态则更明确——短期内不会放弃激光雷达。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旗下的睿蓝品牌在成都车展上,预售了一款叫 " 睿蓝 7" 的纯电紧凑型 SUV。
尽管该车 13.37 万 -16.37 万元的预售价不包括其激光雷达版本,但此前官方已直言 " 带激光雷达版的售价将不超 20 万元 "。
随着像吉利这样的传统大厂,在主流市场上积极推行带激光雷达方案,此举或有助于激光雷达的快速降本,从而延缓车企摒弃激光雷达的进程。
可以预见,未来视觉路线和激光雷达一派的争议还将上演。
03
方案供应商:卖力跟进
在智驾赛道上,国内主推全栈自研的蔚小理无疑吸引了大多数人的关注。
但对于其它多数车企来说,选择跟供应商一同研发的合作模式亦不代表着落后,其中 " 车企 + 华为 " 的组合就是典型案例。
在成都车展开幕前一晚,阿维塔就摆出了一副 " 见神杀神 " 的架势。
其中阿维塔 11 鸿蒙版宣布了 30 万元的起售价,同时在 5000 元定金的 5 倍膨胀金政策下,其实际起售价仅为 28 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新车入门版没有阉割掉包括 3 个激光雷达在内的 34 个传感器,同时还赠送了华为 ADS 2.0 高阶智驾系统。可以说,这次阿维塔真的 " 血拼 " 了。
在华为的助力下,阿维塔表示高速 NCA 已覆盖 260+ 座城市的快速道路、30 万 + 公里高速路网,其中百公里接管次数小于 1 次,匝道汇入成功率高于 95%。
同时,官方还重申了年内上线 45 座城的城区 NCA 目标,继续保持 " 当仁不让 " 的本色。
跟阿维塔互不相让的,还有跟 Momenta 合作的智己,后者说到在高阶智驾能力上," 智己与华为、小鹏是行业前三,各有所长。"
之所以智己敢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已经追了上来。
在成都车展前几天,智己亮明了 IM AD 智驾产品的时间表——" 只用 2 年时间走完友商 9 年智驾路,即将与头部玩家同步迈入城市 NOA 时代 ",这当中包括:
1、高速 NOA:今年 4 月首城落地,12 月辐射全国 333 城;
2、城市 NOA:今年 4 月开启内测,10 月在上海公测,迈入 " 城市 NOA 时代 ";
3、今年 9 月开启去高精地图公测,明年去高精地图的 NOA 将落地超过 10 座城市;
4、明年 IM AD 通勤模式将覆盖全国 100 多座城市;
5、2025 年开启 "Door to Door" 全场景通勤。
相比于华为、Momenta 这样的头部供应商,百度 Apollo 则仍在寻找证明自身实力的机会。
尽管我们知道百度 Apollo 已在 Robotaxi 无人驾驶行业深耕多年,但其技术方案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量产车型数据,导致无法实现数据闭环。
正因如此,Apollo HDP 智驾系统在新款岚图 FREE 身上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根据岚图的说法,这套智驾系统主要应用场景是在高速路况,可实现>99% 的自主变道成功率、<1 次的百公里接管次数、>95% 的匝道场景(出、进、通行)成功率。
此外新款岚图 FREE 支持 1 公里内的远程记忆泊车,支持地上 / 地下停车场以及沿路自动选择空闲车位泊入。
相较于新款岚图 FREE 这套方案,未来极越 01 还将搭配更高一阶的 Apollo HDP 智驾系统,后者将能进一步应用在城区场景,据悉极越对该方案还享有 1 年的独家合作权。
跟百度 Apollo 方案一同着急上车的,还有小马智行。
作为 " 新新势力 " 一员的极石 01,支持选装包括 2 颗 Orin-X 芯片 +128 线前向激光雷达 +2 个侧向纯固态激光雷达 +12 颗摄像头的核心配置。
其中这套高阶智驾方案是由极石和小马智行共同开发,未来可实现城市 NOA 功能,只是具体落地时间还未确定。
从百度 Apollo 到小马智行,可以看到原来专注做 L4 级自动驾驶业务的公司开始急了。
事实上此前吴新宙也有过一番犀利评论,他认为 L4 公司想一步到位、把驾驶员 " 直接干掉 " 的方案在中国并不可行,因为国内的复杂路口场景太复杂了。
" 我们自下而上的智驾能力,已经无限接近于 L4 公司,拿小鹏 G6 去跟任何一家 L4 公司比,我们都不怕。"
" 他们的成本比我们高,稳定性就别说了,根本没有经过量产的考验,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们是经过浴血奋战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通过此前小鹏跟大众的联手,实际也能对 L4 公司的未来作出定论——
在头部玩家大口吃肉之下,L4 公司的命运堪忧了。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 L2 级智驾功能的装车率已接近 40%,可以说智驾普及的未来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当然,要想达到落地多个城市的城区 NOA,这可能还是要有一定时日。
在此过程里,头部玩家之间的对抗仍将剑拔弩张,此举也难免侵蚀到原本 L4 公司的生存空间。
但也正是这样高度内卷的追求,我们相信 L3 级智驾将很快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