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在日本,结婚越来越难了,欢迎阅读。
女性主义社会学家玛萨、法曼(Fineman Martha)在《家庭、承载超负荷的方舟》一书中指出,现在的家庭在过于追求育儿、安乐、性爱等各种各样的目的时,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复杂化(《承载超负荷的方舟》的这一题目本身是由上野千鹤子等译者附加的)。
如果借用其表达来说,也可以说在现代日本,人们对 " 结婚 " 要求的东西过多从而导致了有关结婚的问题复杂化。甚至或许已经超过了现代美国社会对结婚的期待。这难道不是使得日本有越来越多的人想结婚却结不了婚的一大原因吗?
传统的日式婚礼在今天越来越少见
战后,宪法和民法均被修订,规定结婚基于两性双方的同意而成立,自己选择结婚对象从此成为可能。战前比较普遍的 " 商定结婚 ",即和由父母决定的对象强制性地结婚,逐渐被废止。与此同时,战前仅停留于一部分人中间的 " 恋爱结婚 " 意识形态——即和相互喜欢的对象结婚——逐渐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结婚形态,即便是由父母安排的相亲结婚,如果不喜欢对方也可以拒绝了。
但是,这时就出现了选择的标准的问题。选择结婚对象的标准大致可分为两个。一个是 " 喜欢与否 " 的感情标准。对方的容姿、性格等是否与自己的喜好相符。也可以说是性别魅力。这一标准有着一定的程度,从非他 / 她不可的严格标准到只要不讨厌就可以的缓和标准等,多种多样。
另一个是有关婚后生活的标准。结婚以后,从原则上来说,等待着的是由两个人经营的结婚生活。而过怎样的婚后生活,就与结婚对象的职业及收入、资产、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婚后夫妻的分工等因素紧密相关。为了能够过上自己所期望的婚后生活,感情方面先另当别论,生活方面的条件就变得重要了。
这其中便包含了恋爱结婚的最大的矛盾。正如我在《结婚的社会学》一书中所提到的,与其说 " 喜欢的人不一定就是适合一起生活的人 ",不如说喜欢的人是适合一起生活的人的概率非常低。所以,为了结婚,必须决定优先考虑哪个标准。
战后,谈到结婚过程的重要因素是恋爱结婚与相亲结婚的区分。而随着战后选择结婚对象的不断自由化,主要区分也随之变成了优先两个标准中的哪一个,又对哪一个做出妥协。先不说结婚后的生活,恋爱结婚首先是一种优先考虑双方在感情上是否互相喜欢的结婚形态。另一方面,先不说恋爱感情,相亲结婚首先是一种优先考虑婚后的生活条件的结婚形态。
但是,在战后的高度成长期,恋爱结婚与相亲结婚都没有引起任何大问题。即使是恋爱而结婚,当时的年轻男性的收入都非常稳定,不存在婚后无法支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且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分工也非常普遍,没有必要考虑婚后的生活形态。除了喜欢上婚后也想继续从事全职工作的女性的情况,男性与谁结婚都不给生活带来任何困难。也就是说,有关婚活的问题很少,从而使得恋爱结婚得到了普及(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婚后与丈夫的父母是否同住,必须留意由这一点引起的各种问题)。
即使是婚活的生活形态在一开始就被设定的相亲结婚,如果不喜欢对方,也有拒绝的权利。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不和不喜欢的人结婚这一最低限度的感情方面的标准得到了保障。而且,当时也有 " 结婚后感情会逐渐萌生 " 这样的意识形态存在,所以即便双方之间没有擦出火花,如果感觉可以一起生活的话也会结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日本的高度成长期,恋爱结婚与相亲结婚的区别几乎是不存在的。
神社里人气的 " 良缘恋爱结婚成就守 "
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结婚难主要是由要求与结婚对象之间有 " 恋爱感情 "、结婚后的 " 经济生活 " 标准 " 相对 " 升高而引起的。具体情况在《结婚的社会学》《少子社会日本》等书中已有论述。概括地说,首先是年轻男性的收入开始相对降低且不稳定化,再者是交往机会增加,可以将结婚对象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比较。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即便是恋爱结婚也不得不考虑婚后的生活。没办法再说只要喜欢,和谁结婚都可以这样的话了。在日本,性别分工意识根深蒂固,女性参与工作的条件非常有限。" 经济生活 " 的重荷全部都压在男性身上。所以,由于会跟婚后的生活带来不安,收入不稳定的男性很难被选为结婚对象。非正式员工的男性的结婚欲望和结婚活动的水平都很低。即使是在追求恋爱结婚的人当中,也出现了以婚后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的筛选(白河称之为 " 价格 .com 婚 ")。
根据对婚姻介绍人的调查则显示,现在即使是相亲结婚," 恋爱感情 " 也被认为成为必要的了。同时,在相亲中,要发掘出收入稳定的、满足支撑婚后生活的条件的男性也变得很困难。希望通过相亲结婚的人群对结婚对象的要求在升高。
街头废弃的婚介所广告牌
因无法满足 " 恋爱感情 " 与 " 经济生活 " 这两大高要求,导致了结婚难的出现,由此也掀起了婚活热潮。但是,进行结婚活动并不意味着能够降低人们对结婚对象的要求标准。于是就出现了白河提到的 " 婚活界限值 ",结婚的不可能性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在日本,婚后生活由男性的收入来支撑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特别是随着 1998 年之后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女性做家庭主妇的意向越来越明显,对男性来说,支撑 " 经济生活 " 的重担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
也可以说,在日本,人们还没有卸下 " 恋爱感情 " 与 " 经济生活 " 这两个压在结婚上的重荷。倘若重荷得不到减轻,公共支援再充实,结婚活动也终将会达到一个界限值。
那么,今后日本的未婚者们是否会卸下其中的任何一个重荷呢?
传媒界正广泛传播着 " 浪漫恋爱 " 迎来终结的言论。也就是说,正在向如同中国一样的——经济生活第一、恋爱感情第二——的方向转移。但是,这一方向以何种程度渗透到现实中的年轻人的行动当中,还有待观察今后的走向。
不在乎经济状况,和喜欢的人结婚、生儿育女。未来的日本能够迎来这样的情形呢?为此,日本必须要努力实现男女共同参与的社会,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们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就算是育儿也能过上普通、正常的生活。
但是,作为一个悲观论者,我认为,由于一直无法卸下重荷,结婚难的可能性将持续," 结婚的不可能性 " 的现实将持续的可能性会很大。而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国际婚姻在不断增加。即使是现在,对 " 恋爱感情 " 和 " 经济生活 " 期待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和日本男性结婚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 " 恋爱感情 " 和 " 经济生活 " 期待较高的日本女性则与能满足其条件的外国人结婚。未来也有可能迎来这样的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