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面对中国电动车入欧,大众 CEO:主场作战,优势在我,欢迎阅读。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News
作者:Later
责编:JOY、凤梨
中国汽车「出海」欧洲,似乎并未给大众 CEO 布鲁姆(Oliver Blume)带来危机感。
在 2023 慕尼黑车展期间,大众 CEO 布鲁姆表示,在欧洲本土市场电动汽车的竞争中,欧洲制造商和中国制造商相比仍有优势。
布鲁姆从售价、技术积累、产品线三个方面一一论证。
布鲁姆是如何论证「优势在我」的?大众与中国品牌在欧洲的竞争真的如他所言仍具有优势吗?
我们马上开始。
售价
售价方面,布鲁姆表示,中国新能源品牌在本土市场可将生产成本降低 20%。
但由于要使车辆符合欧洲标准和建立销售网络的成本很高,中国品牌在欧洲售价是其本土市场售价的两倍。
而作为植根欧洲本土,面向全球市场的品牌,大众旗下的电动车型售价,在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差异也颇大。
以 ID.3 为例,在德国市场,新款 ID.3 起售价为 39995 欧元(约合 31.38 万元人民币),而国内市场在售的旧款 ID.3 官方起售价仅为 12.59 万元。
这其中,虽然有新、旧款车型之间的差异,但中德售价相差近 1.5 倍,也属实有些夸张。
而随着国内新能源品牌出海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少车型在研发初期就已考虑到兼容其他市场的相关标准。
如蔚来 ES7、ET5 等,已在今年拿下了 E-NCAP 的五星认证,并获得了官方给出的「蔚来在 Euro NCAP 最新更新的 2023 年安全测试中树立了高标杆」的评价。
而像比亚迪、名爵等品牌,也都有全球化车型在欧洲地区销售,有助于降低车辆为满足欧洲规定带来的开发成本。
不过在成本管理方面,布鲁姆也表示,大众汽车需要更好地保持竞争力,必须在成本方面下功夫,大众未来将采用通过统一型号的电池将成本降低 50%,从而生产出更便宜的电动汽车。
技术积累
在技术积累方面,布鲁姆则认为,作为欧洲车企自有的品牌影响力、车辆专业技术积累、质量水平等方面会更占优势。
但当我们横向去对比,你会发现,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的全新赛道后,各家车企开始拼的是「加速度」。
就拿大众 Cariad 团队在軟體开发进程的来说,滞后的技术研发,使其高端纯电平台 PPE 难以下放至更多车型、高阶 ADAS 技术暂未量产上车等,都拖慢了大众向智能电动车转型的速度。
面对竞争,大众在中国市场找到「救兵」。
今年 7 月 26 日,大众官宣,与小鹏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協定,以小鹏 G9 的同款平台,搭载小鹏的 XNGP 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的电动车型,补充基于 MEB 平台的产品组合,计划于 2026 年在中国市场上市。
此外,大众集团旗下奥迪品牌也于同日与上汽集团签署备忘录,深化现有合作。奥迪将通过推出全新电动车型,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不过,大众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仅限于其中国本土品牌的车型,暂未扩展至全球市场。
对于「造不如买」的行为,宝马集团 CEO 奥利弗 · 齐普斯(Oliver Zipse)在慕尼黑车展现场表示:我们目前不会把其他企业打造的平台直接用到 MINI 或 BMW 品牌上,这种‘拿来主义’并非宝马擅长的事。
不知是否在暗喻大众。
产品线
布鲁姆认为「优势在我」的关键支撑点,还有大众汽车的内燃机产品线。
他认为,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大众汽车拥有纯燃油车型产品线,相较于蔚来、比亚迪等电动汽车品牌更具优势。
这里的优势部分来源于,燃油车型的销售将为大众的转型提供资金,而纯电动汽车品牌则需要寻找替代资金来源。
目前来看,中国新造车中坚定纯电路线的小鹏、蔚来,确实处于低毛利以及经营亏损阶段,但随着其换代平台的推出以及消费者对新技术的认可,其依然有着较为广阔的前景。
而像目前大力出海的比亚迪,上半年汽车业务毛利率为 20.67%,净利润为 109.54 亿元。其表现虽不及大众 上半年 113 亿欧元(约合 887 亿人民币)的营业利润,但也能支撑起其出海的「攻城略地」。
攻与守
在慕尼黑车展上,发表「优势在我」观点的并非布鲁姆一人。
德国总理奥拉夫 · 朔尔茨(Olaf Scholz)非常直接的表示:几乎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在汽车工程方面拥有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是他认为的竞争力。
有人自信,自然也有人焦虑。
金融咨询公司 Lazard 董事总经理 Christian Kames 非常直接的说: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汽车业构成「真正的威胁」。还有德国媒体直接评论称:一场风暴,在慕尼黑酝酿。
IAA Mobility 的数据显示,今年慕尼黑 IAA 会议上约 40% 的演讲人来自亚洲,而与会的中国参展商从 2021 年的 29 家增加到今年的 75 家。
其中,中国乘用车品牌数量已占据参展乘用车品牌的比例将近三分之一。
2023 慕尼黑车展接近收尾,但西一轮竞争却悄然开始。
欧洲本土「豪门」面对中国「新贵」的电动化锋芒,是否会继续加快电动化转型?中国新能源车企面对被唤醒「猛兽」又会如何出招,在欧洲站稳脚跟?
评论区讨论一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