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撤回IPO申请,蜂巢能源没走前辈们的路,欢迎阅读。
文 | 雪小顽、薛昱婷
编辑 | 苏建勋
蜂巢能源终止 A 股 IPO 的消息,来得颇为突然。
12 月 22 日,上交所官网最新信息显示,蜂巢能源科创板 IPO 申请状态更新为 " 终止 "。而此前,蜂巢能源因募资金额高达 150 亿元,一度成为科创板在审最大 IPO,备受外界关注。
上交所官网截图
终止 IPO 是蜂巢能源主动为之。根据上交所公布的《关于终止对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蜂巢能源和保荐人中信证券分别提交了撤回发行上市的申请,上交所因此决定终止审核。
" 公司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公司以及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为重,决定撤回 A 股申请,并考虑启动其他融资方案。" 根据公开报道,蜂巢能源回应了此次主动撤回申请:" 作为国内动力电池前十企业,蜂巢能源过去几年经营持续向好,此前一轮问询已经挂网,据悉二轮问询也准备妥当,此番撤单或为市场局势变化的无奈之举。"
此次撤单并没有太多征兆。相反,蜂巢能源一直被业界视为后起之秀、行业黑马,发展势头强劲,利好消息频出。
从一级市场融资表现来看,公开资料显示,蜂巢能源在冲刺科创板前已经完成七轮融资,金额累计超过 200 多亿元,背后是碧桂园创投、深创投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
公司的产品体系也在持续迭代。在最近一次 " 第四届电池日 " 公开活动上,蜂巢能源围绕 BEV、PHEV、储能和商用车领網域发布了多款新品,构成一套全面更新后的产品布局。
至于客户和市场,蜂巢能源也不断曝出大动作,国内国际两开花。今年 10 月,媒体报道蜂巢能源获得宝马欧洲区近 90GWh 的产能订单。如果以每瓦时 0.6 元价格进行估算,这笔订单的价值达到 540 亿人民币。反观国内市场,蜂巢也抢占了一席之地。招股书显示,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公司 2021 年度及 2022 年 1-6 月动力电池装车量国内排名第六。
蜂巢能源招股书截图
冲击 IPO 之路,蜂巢尽管走得有些磕磕绊绊,但始终向前推进。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于 2022 年 11 月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今年 3 月,因发行上市申请檔案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上交所中止其发行。3 个月后,蜂巢能源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上交所重新恢复了审核。
可这一次,蜂巢能源却主动选择戛然而止,背后有哪些 " 无奈 "?
" 去长城化 ",未完待续
从 2012 年的动力电池项目组,到 2016 年的动力电池事业部,再到 2018 年注册成立独立公司,蜂巢能源脱胎于长城汽车这棵大树,是许多业内人都知道的事。
但这段 " 背靠大树好乘凉 " 的故事,并没有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过度依赖长城汽车,反倒为蜂巢能源引来了质疑和问询。
首当其冲的是关联交易。招股书显示,从 2019 年到 2022 年上半年,蜂巢能源来自长城汽车及下属公司的销售金额分别为 8.12 亿元、16.49 亿元、36.61 亿元及 19.83 亿元,分别占各期总营收的 99.86%、98.68%、86.37%及 56.95%。可以看出,公司成立之初,长城汽车几乎是其唯一客户。即使这一比例逐年下降,但超过 50% 的占比依旧过高。
上交所在问询中直指这一问题,要求蜂巢能源说明:扣除对长城汽车的关联销售后是否还满足上市条件;是否存在对公司或关联方的利益输送,或通过关联交易调节收入利润或成本费用的情形,是否存在严重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成也长城,败也长城——被拷问的蜂巢能源已经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去长城化 " 也成了其回应审核的关键。
具体方案是拓宽客户资源,弱化对长城汽车的交易依赖。招股书显示,蜂巢能源与吉利、东风、岚图、小鹏、理想等整车企业都达成合作关系。但目前从实际效果来看,长城汽车依旧占据客户群的头把交椅。蜂巢能源要真正打破这种依赖,还任重道远。
摘不下的亏损 " 紧箍咒 "
亏损,是一道扣在蜂巢能源头上的紧箍咒——公司 3 年半累计亏损超 30 亿元。
一边是公司营业收入迅速增长,另一边却是净亏损持续扩大。招股书显示,2019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分别实现营收 9.29 亿元、17.36 亿元、44.74 亿元和 37.38 亿元(2022 全年营收 99.70 亿元)。但同期的净利润分别为 -3.26 亿元、-7.01 亿元、-11.54 亿元和 -8.97 亿元(2022 年上半年数据),累积亏损超过 30 亿元。
蜂巢能源对此表示,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是由于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较高、产能爬坡以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增长等因素造成。
至于代表盈利能力的一大关键指标——毛利率,蜂巢能源的表现可谓拉胯。2020-2022 年度,蜂巢能源的毛利率分别为 0.89%、3.23%、4.57%。相比之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的毛利率已普遍超过 15%,蜂巢还不及其三分之一。
蜂巢能源对此的说明是,公司产能利用率较低,正极材料价格上涨,此外,销售段议价能力相较龙头企业存在一定差距。
从短期难以彻底摆脱对长城汽车的过度依赖,到盈利能力 " 内功 " 欠佳,这些都是蜂巢能源闯关 IPO 途中亟需攻破、又一时难有实质进展的 " 无奈之处 "。
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相比于蜂巢能源的及时叫停,已经上市成功的电池企业们,在资本市场上的路也并不好走。2022 年 10 月,中创新航在港交所敲钟,被称作 " 动力电池港股第一股 ",但结果却是上市首日即破发。截至 2023 年 12 月 25 日,中创新航股价报 17.90 港元 / 股,较去年 38 港元 / 股的发行价直接腰斩。目前,中创新航已寻求在 A 股二次上市。
近期上市的瑞浦兰钧,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公司于今年 12 月 18 日在港股上市,其 IPO 发行比例仅占全部股份的 5.1%,远低于 25% 的市场惯例,被称作是 " 丐版 IPO"。至于公司股价走势,上市当天收盘涨 2.62%,但到 12 月 25 日,已回落至 18.30 港元 / 股,与发行价持平,后续表现如何仍需时间考验。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对蜂巢能源而言,当下未必是最佳的上市时机。当前景不够明朗,及时调头另寻出路,也不失为一种理性务实的选择。